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惠昌专利>正文

气浮污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44363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气浮污水处理装置由罐筒1、设置在罐筒内的溶气槽筒2、溶气水喷头3、反应室7、上下环形水道4、5、升流道6、设置在罐筒外侧的降流槽9、清水槽8,水位控制槽84,在清水槽8内设有溢流出水管86及出水管口87,在罐筒1内的上端中部设置有排污斗15和连接在排污斗15下端的通向罐筒1外的排污管16构成。其构造合理,结构紧凑,使用效果好,操作管理方便。(*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的是环保污水处理装置,是污水处理系统中对污水中的悬浮物进行分离的装置。在污水处理中,气浮净水法是一种通过使污水中通入或产生大量的微细气泡附着在水中的悬浮絮粒污物杂质上,造成悬浮污物气附后密度小于水的状态,利用浮力原理浮至水面进行清除,使固液分离。气浮分离装置是一个用来完成使微细气泡群与水中悬浮絮粒污物杂质混合粘附,并将絮粒污物杂质与水进行分离的装置。气浮分离装置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平流式,另一种是竖流式,两种方式的工艺原理一致,不同的是水的流向和供气方式不同,两种方式所处理的水质和占地条件不同,本技术涉及的是竖流式气浮污水处理装置。目前我国的竖流气浮污水处理装置多为工艺装置分体的结构形式,结构不紧凑,占地面积大,工艺过程的系统管道连接多,易受冬季寒冷影响运行效果,不便于操作管理。现有的各个竖流气浮污水处理装置结构各不相同,特点也不同。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集化学混凝反应、絮凝长大、气附接触固液分离、污物浓缩收集、清水贮存回用、液位自动控制全过程于一体,结构紧凑,使用效果好,操作管理方便的单罐式气浮污水处理装置。本技术的技术构造是由圆筒形气浮分离罐筒1,在其下端面上连接设有溶气水混合槽筒2和溶气水喷头3,在罐筒1内壁的下部与槽筒2外壁间设有反应室7,在罐筒1外侧壁上连接设有进水降流槽9和清水槽8,降流槽9与反应室7相通,在溶气水混合槽筒2的筒壁上均布开设有与反应室7相通的进水口72,在罐筒1内壁的上端部设有上环形水道4,在罐筒1内壁的下端部设有下环形水道5,在罐筒1内壁上并与上下环形水道4、5通连设有升流道6,在下环形水道5的侧壁52上均布开设有与罐筒1相通的进水口53,在清水槽8上部设有水位控制槽84并与上环形水道4相通,对气浮分离罐筒1内的液位进行控制,在清水槽8内设有溢流出水管86及出水管口87,在罐筒1内的上端中部设置有排污斗15和连接在排污斗15下端的通向罐筒1外的排污管16构成。本技术其工作过程是,在前序工艺中加入了化学药剂的污水进入降流槽9和反应室7进行凝絮增长,然后进入溶气水混合槽筒2内,污水中的絮粒污物与溶气水喷头3喷出的微小气泡结合上升到气浮分离罐筒1的水面上,污物聚集到一定厚度自动溢入排污斗15排出罐外,得到气浮分离处理后的水经气浮分离罐筒1的下环形水道5、升流道6、上环形水道4进入位控制槽84,然后流入清水槽8内,再由溢流出水管86排出或由出水管口87排出进行循环使用。本技术构造合理,结构紧凑,使用效果好,操作管理方便。附图说明图1-5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是主剖视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图3是图1的B-B剖视图;图4是图1的C-C剖视图;图5是图1的俯视图。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附图所示,本技术由圆筒形气浮分离罐筒1,在罐筒1内的下端面上连接设有溶气水混合槽筒2,在槽筒2内的下部设置有溶气水喷头3,在罐筒1内壁的下部与槽筒2外壁间连接设有隔板21形成用于凝絮增长的反应室7,在罐筒1外侧壁上分别连接设有进水降流槽9和清水槽8,在降流槽9下端部罐筒1壁上开设有与反应室7的下端部相通的进液口97,在槽筒2的筒壁上均布开设有与反应室7的中上部相通的进水口72和进水管72,,进水管72,与进水口72交叉分布,以使进入槽筒2的水分布均匀,在罐筒1内壁的上端部连接设有隔板41、42形成上环形水道4,在罐筒1内壁的下端部连接设有隔板51、52形成下环形水道5,隔板42倾斜设置,其同时做为浓缩板使罐筒1的上端部呈收口的锥形,以使罐筒1内浮在液面上的污物集中堆集便于排出,在罐筒1内壁上并与上下环形水道4、5通连设有至少一条升流道6,在下环形水道5的侧壁52上均布开设有与罐筒1相通的进水口53,在清水槽8上部的罐筒1外侧壁上连接设有隔板81、82形成水位控制槽84,在上环形水道4的侧壁罐筒1壁上开设有与水位控制槽84相通的出水口83,水位控制槽84对气浮分离罐筒1内的液位进行控制,在水位控制槽84的侧板82上连接设有液位调节堰板85,在清水槽8内设有溢流出水管86及出水管口87,在罐筒1内的上端中部设置有排污斗15和连接在排污斗15下端的通向罐外的排污管16。权利要求1.气浮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是由圆筒形气浮分离罐筒(1),在罐筒(1)内的下端面上连接设有溶气水混合槽筒(2),在槽筒(2)内的下部设置有溶气水喷头(3),在罐筒(1)内壁的下部与槽筒(2)外壁间连接设有隔板(21)形成用于凝絮增长的反应室(7),在罐筒(1)外侧壁上分别连接设有进水降流槽(9)和清水槽(8),在降流槽(9)下端部罐筒(1)壁上开设有与反应室(7)的下端部相通的进液口(97),在槽筒(2)的筒壁上均布开设有与反应室(7)相通的进水口(72)和进水管(72’),进水管(72’)与进水口(72)交叉分布,在罐筒(1)内壁的上端部连接设有隔板(41、42)形成上环形水道(4),在罐筒(1)内壁的下端部连接设有隔板(51、52)形成下环形水道(5),隔板(42)倾斜设置使罐筒(1)的上端部呈收口的锥形,在罐筒(1)内壁上并与上下环形水道(4、5)通连设有升流道(6),在下环形水道(5)的侧壁(52)上均布开设有与罐筒(1)相通的进水口(53),在清水槽(8)上部的罐筒(1)外侧壁上连接设有隔板(81、82)形成水位控制槽(84),在上环形水道(4)的侧壁罐筒(1)壁上开设有与水位控制槽(84)相通的出水口(83),在水位控制槽(84)的侧板(82)上连接设有液位调节堰板(85),在清水槽(8)内设有溢流出水管(86)及出水管口(87),在罐筒(1)内的上端中部设置有排污斗(15)和连接在排污斗(15)下端的通向罐筒(1)外的排污管(16)构成。专利摘要本技术气浮污水处理装置由罐筒1、设置在罐筒内的溶气槽筒2、溶气水喷头3、反应室7、上下环形水道4、5、升流道6、设置在罐筒外侧的降流槽9、清水槽8,水位控制槽84,在清水槽8内设有溢流出水管86及出水管口87,在罐筒1内的上端中部设置有排污斗15和连接在排污斗15下端的通向罐筒1外的排污管16构成。其构造合理,结构紧凑,使用效果好,操作管理方便。文档编号C02F1/24GK2475727SQ01240960公开日2002年2月6日 申请日期2001年3月28日 优先权日2001年3月28日专利技术者徐惠昌 申请人:徐惠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气浮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是由圆筒形气浮分离罐筒(1),在罐筒(1)内的下端面上连接设有溶气水混合槽筒(2),在槽筒(2)内的下部设置有溶气水喷头(3),在罐筒(1)内壁的下部与槽筒(2)外壁间连接设有隔板(21)形成用于凝絮增长的反应室(7),在罐筒(1)外侧壁上分别连接设有进水降流槽(9)和清水槽(8),在降流槽(9)下端部罐筒(1)壁上开设有与反应室(7)的下端部相通的进液口(97),在槽筒(2)的筒壁上均布开设有与反应室(7)相通的进水口(72)和进水管(72’),进水管(72’)与进水口(72)交叉分布,在罐筒(1)内壁的上端部连接设有隔板(41、42)形成上环形水道(4),在罐筒(1)内壁的下端部连接设有隔板(51、52)形成下环形水道(5),隔板(42)倾斜设置使罐筒(1)的上端部呈收口的锥形,在罐筒(1)内壁上并与上下环形水道(4、5)通连设有升流道(6),在下环形水道(5)的侧壁(52)上均布开设有与罐筒(1)相通的进水口(53),在清水槽(8)上部的罐筒(1)外侧壁上连接设有隔板(81、82)形成水位控制槽(84),在上环形水道(4)的侧壁罐筒(1)壁上开设有与水位控制槽(84)相通的出水口(83),在水位控制槽(84)的侧板(82)上连接设有液位调节堰板(85),在清水槽(8)内设有溢流出水管(86)及出水管口(87),在罐筒(1)内的上端中部设置有排污斗(15)和连接在排污斗(15)下端的通向罐筒(1)外的排污管(16)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惠昌
申请(专利权)人:徐惠昌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21[中国|辽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