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水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42393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作为废水处理方法的接触稳定化方法的改良方法,更详细的是指,在稳定化工序中在需氧条件下进行曝气搅拌,在活化工序中在该活性污泥中加入含有腐殖物、溶出性硅石、溶出性硅石前驱物中的至少一种填充材料的溶出成分,进行接触混合,由此可以提高活性污泥的凝集吸附力及絮凝物的形成能力。(*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更详细地是涉及一种能够进一步提高活性污泥的凝集吸附力及絮凝物形成能力的。已知的标准活性污泥法是将含有有机物的废水进行生物化学处理的方法。该标准活性污泥法是将利用生物化学处理时迅速进行分解的溶解性有机物及需要一定时间进行分解的悬浊性有机物在同一曝气槽中进行处理。因此,在处理含悬浊性有机物较多的下水等情况下,曝气槽要设计成能够进行尽可能长时间曝气以使悬浊性有机物能够分解。但如果着眼于溶解性有机物,则不需要长时间曝气。为避免该标准活性污泥法的不必要的浪费,目前实际应用的是接触稳定化法,即预先使悬浊性有机物接触吸附在活性污泥的絮凝物上,之后絮凝物在沉淀槽内固液分离,只将固体部分即含有悬浊性有机物的活性污泥导入曝气槽内;进行必要时间的曝气处理。在上述的接触稳定化法中,只要设置了小容量的接触吸附槽,就可以大幅度地减小曝气槽的容量,这是它的优点所在。在该接触稳定化方法中,溶解性有机物被吸附在活性污泥上,在吸附的同时被生物化学分解。但现有的接触稳定化方法中,溶解性有机物或悬浊性有机物的接触吸附不充分,因此期待提高活性污泥的凝集吸附力及絮凝物的形成能力。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提高活性污泥的凝集吸附力及絮凝物形成能力的。作为本专利技术特征的新特点如权利要求所述。本专利技术本身及其附加的目的及效果如以下本专利技术的说明及实施例所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实施本专利技术的的装置例的框图。参照如下的详细说明及附图,可以清楚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其特征。但附图仅用来说明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以下参照图1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状态。图1由以下工序组成接触吸附工序1、固液分离工序2、稳定化工序3、活化工序4、由稳定化工序3及活化工序4组成的活化稳定化系统5。首先,含有有机物的废水被引入接触吸附工序1。在接触吸附工序1中,废水与活性污泥在混合槽内混合3-8小时。混合槽内的活性污泥与废水接触,吸附包藏废水中的溶解性及/或悬浊性有机物。该活性污泥与先前的不同,在活化稳定化系统5中,该活性污泥被处理成状态,活性污泥自身的凝集吸附性提高了,絮凝物形成能力也进一步提高。对于凝集吸附性及絮凝物形成能力,可从混合槽内取一定量的活性污泥地烧杯内,目视予以确认。提高该凝集吸附性及絮凝物形成能力的主要原因不能否定是起因于微生物自身排出的代谢产物。但即使是先前的活性污泥也具有凝集吸附性及絮凝物形成能力,因此进一步提高凝集吸附性及絮凝物形成能力可能是因为代谢产物的量增加了,也可能是因为其他原因引起的。本专利技术人认为其原因如下所述。第一,在活化稳定化系统5中的溶出成分自身可能具有凝集能力;第2,该溶出成分可能使微生物的生长环境发生变化,使微生物本身的潜在凝集能力显现出来,使利用本专利技术进行处理的全部凝集能力及絮凝物形成能力增强了。在接触吸附工序1中生长的微生物为需氧或厌氧微生物,主要是杆菌。该杆菌不只是具有吸附上述有机物的凝集能力,而且具有吸附臭气成分(氨类、硫黄类等)的性质。这一点可以通过感官检查确认。本专利技术中的废水中含有的有机物是指溶解性及/或悬浊性有机物,本专利技术中的废水是指下水、大小便废水、生活废水等各种废水。在接触吸附工序1中,向上述废水中供给空气,进行连续的曝气搅拌。即,本专利技术中由活性污泥进行的接触吸附是在需氧的条件下进行的。接触吸附工序1内的活性污泥浓度优选保持在3000-8000ppm的范围内。然后,废水从接触吸附工序1进入固液分离工序2。在固液分离工序2中,废水等被分离成吸附包藏有机物的活性污泥及实质上已除去有机物的处理水。处理水根据需要进行后续处理,例如膜处理、脱盐处理、电解处理、活性碳处理等。固液分离工序2通常使用沉淀槽,但也可利用膜处理。然后,将部分或全部吸附包藏有在固液分离工序2中被分离的有机物的活性污泥导入活化稳定化系统5中。活化稳定化系统5由稳定化工序3及活化工序4组成。稳定化工序3是在需氧条件下进行曝气搅拌。本专利技术中,由于溶解性及/或悬浊性有机物被吸附包藏于活性污泥中,因此必须进行曝气搅拌。优选的是以不变成厌氧的限度进行连续(包括暂时的不连续)曝气搅拌。本实施例中进行连续24小时的曝气处理。在活化工序4中,将从稳定化工序3传送来的活性污泥与含有腐殖物、溶出性硅石、溶出性硅石前驱物中的至少一种填充材料6的溶出成分接触混合。填充材料6可以预先填充,也可以从外部供给。图1所示为填充材料6充填于活化工序4的内部的例子。从外部供给的情况下,填充材料6可以以溶出液的形式使用。本专利技术中的腐殖物可以使用天然或人工腐殖物。另外,本专利技术中使用的溶出性硅石可以使用将粘土矿物或高炉炉渣等溶于酸或碱得到的含有硅石的液体、硅溶胶等。另外,作为溶出性硅石前驱物可以使用在水中容易溶出的活性硅石、含有硅石的火山性轻石等。作为填充材料,可以使用在腐殖物中混合加入从硅酸盐、镁盐、铝盐、钙盐中选择的至少一种无机物,使用粘合剂进行颗粒化制成的颗粒状填充材料。颗粒的形状可以是圆柱形、角柱形、圆片形等任意一种形状。与颗粒相同,也可以使用粉状、粒状的填充物。活性污泥在稳定化工序3及活化工序4之间循环,可以连续循环,也可断续循环。在活化稳定化系统5中被活化稳定化的活性污泥被送回上述的接触吸附工序1中,进行上述处理。由有机物的分解产生的剩余污泥被从活化稳定化系统5中取出,进行脱水。脱水后进行发酵处理等,可以制成复合肥料及土壤改良材料。实施例以下利用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但该实施例并不限定本专利技术。(1)试验样品使用BOD 250mg/升、SS150mg/升的下水作为废水。(2)试验条件各处理工序的条件如下表1所示。 </tables>使用上述试验样品,在表1所示条件下,按图1所示的处理工序进行废水连续处理。结果,处理水的BOD为5mg/升以下,SS为55mg/升以下。另外,取接触吸附工序1内的污泥置于500ml烧杯中,确认污泥的凝集吸附性及絮凝物形成能力,可知具有良好的凝集吸附性及絮凝物形成能力。为进行比较,进行未设有活化工序4的处理工序,与上述相同取接触吸附工序1内的污泥置于500ml烧杯中,确认污泥的凝集吸附性及絮凝物形成能力。其结果发现,与本专利技术相比,污泥的凝集吸附性及絮凝物形成能力较差。权利要求1.一种,其特征在于由以下工序组成将含有有机物的废水与活性污泥接触使废水中的有机物被吸附包藏的接触吸附工序及,将从该接触吸附工序得到的液体分离成吸附包藏有有机物的活性污泥及有机物被实质上除去的处理水的固液分离工序及,将部分或全部吸附包藏有由该固液分离工序分离得到的有机物的活性污泥导入将该活性污泥进行活化稳定化的活化稳定化系统的工序及,将在该活化稳定化系统内被活化稳定化的活性污泥送回上述接触吸附工序的工序,该活化稳定化系统由稳定化工序及活化工序组成,稳定化工序是在需氧条件下进行曝气搅拌,活化工序是将活性污泥与含有腐殖物、溶出性硅石、溶出性硅石前驱物中的至少一种填充材料的溶出成分进行接触混合。2.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其特征在于,活性污泥在上述稳定化工序及活化工序之间循环。3.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其特征在于,其中的腐殖物为天然或人工的腐殖物。4.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其特征在于,其中的溶出性硅石为将粘土矿物或高炉炉渣等溶于酸或碱中得到的含有硅石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废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由以下工序组成:将含有有机物的废水与活性污泥接触使废水中的有机物被吸附包藏的接触吸附工序及,将从该接触吸附工序得到的液体分离成吸附包藏有有机物的活性污泥及有机物被实质上除去的处理水的固液分离工序及,将部分或全部吸附包藏有由该固液分离工序分离得到的有机物的活性污泥导入将该活性污泥进行活化稳定化的活化稳定化系统的工序及,将在该活化稳定化系统内被活化稳定化的活性污泥送回上述接触吸附工序的工序,该活化稳定化系统由稳定化工序及活化工序组成,稳定化工序是在需氧条件下进行曝气搅拌,活化工序是将活性污泥与含有腐殖物、溶出性硅石、溶出性硅石前驱物中的至少一种填充材料的溶出成分进行接触混合。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松晃
申请(专利权)人:东洋生物反应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