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造铸钢轧辊的电弧加热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374979 阅读:1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09 20: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制造铸钢轧辊的电弧加热设备,包括浇注坑底及其上的底注式铸型,所述底注式铸型顶部设置保温盖,还包括升降设备、石墨电极、焊机和电极夹持器,所述焊机正极通过火线和铜排与石墨电极连接形成正极电路,焊接负极通过地线和圆钢与底注式铸型内的钢水形成负极电路,所述石墨电极升降式安装在升降设备上且其下端向下穿过保温盖插入底注式铸型内钢水表面的保护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引入焊机、石墨电极、圆钢,在焊机通电时石墨电极与钢水产生电弧进行加热,使轧辊顶部钢水保持液态,保证了轧辊从下到上顺序凝固,钢水可向下流动补缩,最后得到的铸钢轧辊产品无缩孔、缩松,且冒口收缩程平整,从而不再需要气割冒口的毛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弧加热设备,用于制造铸钢轧辊,属于轧辊制造

技术介绍
铸钢轧辊广泛地应用于初轧开坯辊和支承辊。铸钢轧辊的形状为两头大的圆柱体,中间为辊身,上、下分别为轧辊的上辊颈、下辊颈,上下辊颈直径基本相同,轧辊含C量在0.5-2.0%,合金含量1.5-8%。随着轧辊产量不断增加,轧辊技术不断进步,对轧辊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铸钢轧辊的断面粗大,含碳量在0.5-2.0%之间,易产生缩孔、疏松等铸造缺陷,早期生产时采用大直径高冒口的铸造工艺,该类工艺的工艺出品率低,生产成本高,质量无保证。轧辊属特厚壁铸件,通常轧辊铸造大都采用底注式方法,钢水从底部沿切线方向浇入,在铸型型腔内旋转上升,从而充满整个型腔。要求轧辊凝固时要符合顺序凝固原则,即轧辊凝固方向是从底部下辊颈顺序向上,经过辊身区域到达上辊颈,最后到达冒口区域,从而保证收缩集中在冒口部位,获得致密的轧辊铸件。为取得顺序凝固,一般都采取加大上辊颈和冒口直径,采取保温套+发热剂来延迟冒口内钢水凝固时间,以增加冒口补缩能力。但该工艺方式的冒口所需钢水多,补缩能力差,造成工艺出品率低。因此,有必要进行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24/201620829740.html" title="一种制造铸钢轧辊的电弧加热设备原文来自X技术">制造铸钢轧辊的电弧加热设备</a>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制造铸钢轧辊的电弧加热设备,包括浇注坑底(16)及其上的底注式铸型(19),所述底注式铸型(19)顶部设置保温盖(9),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升降设备、石墨电极(8)、焊机(11)和电极夹持器(18),所述焊机(11)正极通过火线(10)和铜排(17)与石墨电极(8)连接形成正极电路,焊机(11)负极通过地线(12)和圆钢(13)与底注式铸型(19)内的钢水形成负极电路,所述石墨电极(8)升降式安装在升降设备上且其下端向下穿过保温盖(9)插入底注式铸型(19)内钢水(15)表面的保护渣(1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造铸钢轧辊的电弧加热设备,包括浇注坑底(16)及其上的底注式铸型(19),所述底注式铸型(19)顶部设置保温盖(9),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升降设备、石墨电极(8)、焊机(11)和电极夹持器(18),所述焊机(11)正极通过火线(10)和铜排(17)与石墨电极(8)连接形成正极电路,焊机(11)负极通过地线(12)和圆钢(13)与底注式铸型(19)内的钢水形成负极电路,所述石墨电极(8)升降式安装在升降设备上且其下端向下穿过保温盖(9)插入底注式铸型(19)内钢水(15)表面的保护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家双杨德明李元成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三强轧辊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