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板料输送系统,包括底座、料车、分料装置、板料抓取机构及板料输送机构,底座上安装有下框架,底座的中间位置安装有油压缸,两根支撑臂分别安装在油压缸的两侧,第二支架固定在下框架的另一端,分料装置固定在第一支架上;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顶部上固定有第二框架,板料输送机构固定在第二框架上,第二框架上固定有第三支架,第三支架上固定有上框架,上框架与分料装置之间设有板料抓取机构,底座上设有料车轨道,料车位于料车轨道上,料车的顶部低于分料装置的底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得不需要每次将板料使用完毕之后,才进行下一次换料,使得可以边生产边换料,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油压缸与分料装置配合使得板料分料效果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输送装置,尤其是一种板料输送装置。
技术介绍
在自动化生产线中,在板料输送工段中都设有板料输送系统,传统的板料输送系统中将分料装置安装在送料架上,使得每次都要将送料架上的板料使用完毕之后才能将送料架退出,再次在送料架上装板料;换料一次需要20分钟左右,一条自动化生产线每天平均需要进行10次换料左右;因此,导致换料过程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导致整条自动化生产线的效率低下,使得生产成本高;其次,将分料装置安装在送料架上,导致在送料架上更换板料更加的麻烦,使得更换板料过程浪费更多时间,并且在更换板料的过程中还容易损坏分料装置;最后,由于输送的板料尺寸和厚度不同,再加上板料之间因为具有油渍或者其他因素而紧密相粘不易分离,使得现有板料输送系统中的分料装置分料效果差,经常需要人工多次调整分料装置才能达到板料正常分料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板料输送系统,本技术解决了现有板料输送系统中换料麻烦、换料浪费时间及分料效果差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板料输送系统,包括底座、料车、分料装置、板料抓取机构及板料输送机构,所述底座上安装有由两根支撑臂组成的下框架,所述底座的中间位置安装有油压缸,所述两根支撑臂分别安装在油压缸的两侧,且两根支撑臂与底座沿长度延长方向平行,所述下框架的一端靠近底座的一端,下框架的另一端延伸至超过油压缸的位置,所述下框架上固定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固定在下框架靠近油压缸的一端,第二支架固定在下框架的另一端,所述分料装置固定在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顶部上固定有第二框架,所述板料输送机构固定在第二框架上,所述第二框架上固定有第三支架,且第三支架位于第一支架的正上方,所述第三支架上固定有上框架,所述上框架与分料装置之间设有板料抓取机构,所述底座上设有料车轨道,所述料车轨道与两根支撑臂平行,且位于两根支撑臂之间,所述料车轨道的一端靠近底座离下框架较远的一端,料车轨道的另一端延伸至超过油压缸的位置,所述料车位于料车轨道上,所述料车的顶部低于分料装置的底部。进一步地,所述分料装置包括板料分离固定座及板料分离固定架,所述板料分离固定架固定在第一支架的中上部,所述板料分离固定架大致为长方形结构,板料分离座固定在板料分离固定架的任意长边的侧壁上,所述板料分离座上固定有板料分离器;板料分离固定架的两条短边的顶部分别固定有两个板料分离固定座,且板料分离固定座的固定端相对设置。进一步地,所述板料抓取机构为吸料臂,所述吸料臂包括连接臂,横梁及吸盘,所述连接臂固定在横梁的中心位置,所述横梁上均匀固定有3-6根与横梁相互垂直的支梁,支梁的两端分别通过固定杆固定有吸盘。进一步地,所述板料输送机构包括导轨和输送架,所述导轨固定在第二框架上,所述输送架安装在导轨上。本技术通过将板料装在料车上,料车在料车轨道上运动,当料车运动到油压缸的正上方时停止运动,通过油压缸板料顶起,再通过板料分离座将顶部的板料与相邻的板料进行分离,;分离后的板料位于板料分离固定座上,再通过吸料臂将板料吸起放在板料输送机构上,板料输送机构再将板料输送到下一工段中。完成顶部板料分离后,油压缸将料车中的剩余板料放下,在板料的输送间歇,料车可以退出进行加料,料车上加料完毕之后,分料装置再对下一块板料进行分离,板料输送机构对下一块板料进行输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①本技术中通过将料车与分料装置分开设置,采用固定定位的方式将分料装置进行安装,一方面使得在板料的输送过程中,可以一边进行输送生产一遍在料车中进行加料,与现有技术相比,每次换料20分钟,每天约换料10次,本技术每天就节约了3个小时左右,大幅度的提高了自动化生产线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②本技术通过将料车与分料装置分开设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装料不方便,并且装料容易将分料装置损坏的问题,使得在料车上装料更加方便,分料装置不易被损坏,使得分料装置的使用寿命更长。③本技术中通过在分料装置的正下方设置有油压缸,使得可以通过控制油压缸每次顶起板料的高度,与分料装置配合实现不同尺寸板料的良好分离,使得板料的分离效果好,不需要人工对分料装置进行多次调整,使得减少人工的劳动强度,也提高了生产线的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为图1的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参照附图1、2,本技术包括底座(图中未示出)、料车1、分料装置、板料抓取机构及板料输送机构,底座上安装有由两根支撑臂2组成的下框架,底座的中间位置安装有油压缸3,两根支撑臂2分别安装在油压缸3的两侧,且两根支撑臂2与底座沿长度延长方向平行,下框架的一端靠近底座的一端,下框架的另一端延伸至超过油压缸3的位置,下框架上固定有第一支架4和第二支架5,第一支架4固定在下框架靠近油压缸3的一端,第二支架5固定在下框架的另一端,分料装置固定在第一支架4上;第一支架4和第二支架5顶部上固定有第二框架6,板料输送机构固定在第二框架6上,第二框架6上固定有第三支架7,且第三支架7位于第一支架4的正上方,第三支架7上固定有上框架8,上框架8与分料装置之间设有板料抓取机构,底座上设有料车轨道9,料车轨道9与两根支撑臂2平行,且位于两根支撑臂2之间,料车轨道9的一端靠近底座离下框架较远的一端,料车轨道9的另一端延伸至超过油压缸3的位置,料车1位于料车轨道9上,料车1的顶部低于分料装置的底部,这样保证料车能够沿着料车轨道9运动到分料装置的正下方;料车的顶面上设有可拆卸的定位架22,定位架22可以在装板料时取下,装好板料18之后再装上保证板料在料车运输过程中不会发生偏移。分料装置包括板料分离固定架10、板料分离座11,板料分离固定架10固定在第一支架4的中上部,板料分离固定架10大致为长方形结构,板料分离座11固定在板料分离固定架10的任意长边的侧壁上,板料分离座11上固定有板料分离器21;板料分离器21用于将顶部的板料与相邻的板料分开;板料分离固定架10的两条短边的顶部分别固定有两个板料分离固定座12,且板料分离固定座12的固定端相对设置;板料分离固定架10上设有若干固定孔,因此,板料分离座11和板料分离固定座12的固定位置可以根据板料的尺寸进行调整;这样使得板料分离器21的安装位置也可以进行灵活的调整;这样使得本技术能够对多种尺寸的板料进行良好的分料效果。板料抓取机构为吸料臂,吸料臂包括连接臂13,横梁14及吸盘15,连接臂13与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连接,连接臂13固定在横梁14的中心位置,横梁14上均匀固定有3-6根与横梁14相互垂直的支梁16,支梁16的两端分别通过固定杆17固定有吸盘15,这样使得多个吸盘15对板料18同时吸起,使得被吸起的板料18受力均匀,始终保持平衡的状态,避免放到输送架19上时,板料18棱边和输送架19发生碰撞导致板料18或者输送架19被损坏或发生变形,另一方面使得板料18受到的力较大不会发生脱落的情况,防止生产事故发生。板料输送机构包括导轨20和输送架19,导轨20固定在第二框架6上,输送架19安装在导轨20上。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板料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料车、分料装置、板料抓取机构及板料输送机构,所述底座上安装有由两根支撑臂组成的下框架,所述底座的中间位置安装有油压缸,所述两根支撑臂分别安装在油压缸的两侧,且两根支撑臂与底座沿长度延长方向平行,所述下框架的一端靠近底座的一端,下框架的另一端延伸至超过油压缸的位置,所述下框架上固定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固定在下框架靠近油压缸的一端,第二支架固定在下框架的另一端,所述分料装置固定在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顶部上固定有第二框架,所述板料输送机构固定在第二框架上,所述第二框架上固定有第三支架,且第三支架位于第一支架的正上方,所述第三支架上固定有上框架,所述上框架与分料装置之间设有板料抓取机构,所述底座上设有料车轨道,所述料车轨道与两根支撑臂平行,且位于两根支撑臂之间,所述料车轨道的一端靠近底座离下框架较远的一端,料车轨道的另一端延伸至超过油压缸的位置,所述料车位于料车轨道上,所述料车的顶部低于分料装置的底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板料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料车、分料装置、板料抓取机构及板料输送机构,所述底座上安装有由两根支撑臂组成的下框架,所述底座的中间位置安装有油压缸,所述两根支撑臂分别安装在油压缸的两侧,且两根支撑臂与底座沿长度延长方向平行,所述下框架的一端靠近底座的一端,下框架的另一端延伸至超过油压缸的位置,所述下框架上固定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固定在下框架靠近油压缸的一端,第二支架固定在下框架的另一端,所述分料装置固定在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顶部上固定有第二框架,所述板料输送机构固定在第二框架上,所述第二框架上固定有第三支架,且第三支架位于第一支架的正上方,所述第三支架上固定有上框架,所述上框架与分料装置之间设有板料抓取机构,所述底座上设有料车轨道,所述料车轨道与两根支撑臂平行,且位于两根支撑臂之间,所述料车轨道的一端靠近底座离下框架较远的一端,料车轨道的另一端延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凯,陈尧,赵虎林,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英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