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强力紫外线消毒过滤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36651 阅读:2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海水强力紫外线消毒过滤器,它的结构主要包括紫外线消毒和过滤器二大部分,是由壳体、进水蓄水空间、复合过滤层、滤水蓄水空间、紫外线消毒罩、进水和反冲洗排污管路六部分组成。进水蓄水空间设有多孔滤板、支撑管架;复合过滤层为六层,采用6种滤料;滤水蓄水空间设有溢水管及控制阀、平流控制板;紫外线消毒罩设有防水罩、电子控制箱、紫外线灯、反射罩。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了单支高强度紫外线灯照射消毒和升流式复合过滤组合设计,具有结构简单、工作稳定的特点;可明显提高了培养用水处理的效率、净化水质,保证了生物活饵料的稳定供给。本发明专利技术是水产养殖海洋生物活饵料培养用水处理的专用设备,也适用于海、淡水品种繁育及科学试验的用水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产养殖海洋生物活饵料培养用水处理的专用设备,是一种海水强力紫外线消毒过滤器
技术介绍
单细胞藻类和轮虫是海产动物幼体良好的初期活饵料,在单细胞藻类和轮虫培养中,海水的质量条件,对单细胞藻类和轮虫的健康生长、成活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水产生物活饵料培养用水处理有物理和化学二大类室内保种、扩种培养用水处理,是经过过滤后、再煮沸消毒的物理处理方法;单细胞藻类生产性培养的用水是采用化学处理方法,既用含氯消毒液(粉)处理,再经药物中和余氯后使用;轮虫的生产培养用水是经砂过滤器处理后使用。在生物活饵料培养中,用水处理是否彻底是培养成败的关键环节。大规模生产性培养更是如此,特别是药物处理,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培养失败,生产中尚无更有效的方法。同时,煮沸和药物消毒都会改变水的化学组成及成分比例,会影响生物活饵料培养效果。在本专利技术之前,水产养殖产业用水的过滤和紫外线消毒,都是用单独的设备来完成。紫外线消毒装置多用于育苗水质的处理,采用多支灯管、浸没式消毒,其照射功率一般在24-3000W的范围。主要生产厂家如大连汇新海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钛壳紫外线消毒机”、加拿大的“紫外线消毒净水系统”、新大陆集团生产的“紫外线消毒机系统”以及济南消毒设备厂生产的“紫外线消毒器”等,他们的优点是封闭式消毒、过水量大,但都存在着设备结构复杂、价格昂贵的问题;大连汇新海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还生产燃气煮沸式和电加热的二种“单胞藻培养用水消毒机”,但一次处理量小、并需冷却后才可安全使用,仅适用小规模的培养或保种、扩种阶段的用水消毒。近几年虽然各种水过滤设备在水产养殖中广泛应用,但饵料培养用水的专用过滤设备几乎没有出现;以往的动物饵料培养用水曾经使用天津生产的“陶瓷水过滤器”,但滤水量太小、滤筒清洗很难,现在很少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应用于水产养殖海洋生物活饵料培养用水处理的海水强力紫外线消毒过滤器,以保证大规模生物活饵料生产性培养的成功率、提高培养用水的处理效率以及生产的稳定性。本专利技术是按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它的结构包括壳体、进水蓄水空间、复合过滤层、滤水蓄水空间、紫外线消毒罩、进水和排污管路六部分。进水蓄水空间位于壳体内下部,复合过滤层、滤水蓄水空间依次设置于壳体内进水蓄水空间的上方,紫外线消毒罩位于壳体的顶部,进水和排污管路位于壳体外部、分别接于壳体的上部和下底部。壳体设有外壳、罐体支脚、进水排污口;外壳为圆筒状,其底部为外高内低斜面状,罐体支脚位于外壳底部,进水排污口位于外壳下底中心。进水蓄水空间设有多孔滤板、支撑架、支撑管;支撑管为圆形,位于支撑架支撑管套内,多孔滤板由支撑架支撑位于进水蓄水空间的上方,复合过滤层与下部的进水蓄水空间由多孔滤板相隔。复合过滤层为六层,采用6种滤料,各层滤料间用20目筛网隔离。滤水蓄水空间设有溢水管及控制阀、平流控制板;平流控制板位于滤水蓄水空间中上部,溢水管及控制阀位于平流控制板上方并由中部引出水处理装置。紫外线消毒罩设有防水罩、电子控制箱、紫外线灯、反射罩;防水罩位于紫外线消毒罩上部,电子控制箱位于防水罩的下方,在电子控制箱的下面安装反射罩,紫外线灯安装在反射罩内上顶部。进水和排污管路设有反冲水控制阀、净水反冲及控制阀、总进水管及控制阀、过滤反冲转换阀、进水管、排污控制阀、排污管、反冲排水沟;总进水管及控制阀配装反冲水控制阀接于壳体上部即滤水蓄水空间的上方,总进水管及控制阀上方设有净水反冲及控制阀,排污管配装排污控制阀接于壳体下底中部,一端通入进水蓄水空间,一端通入排水沟,进水管配装过滤反冲转换阀,一端接于总进水管位于反冲水控制阀的左端,一端接于排污管位于排污控制阀右端。支撑管下方设有支撑管腿和U形透水孔。支撑架是由外固定环、中心支撑管套、内固定环、外周支撑管套、支撑腿、横向支撑架构成,在支撑架中心处设有1个中心支撑管套,在外固定环和内固定环之间设有6个均布的外周支撑管套;支撑腿和横向支撑架构成一个支撑框架,位于多孔滤板下面,用于连接固定外固定环和内固定环。多孔滤板上密布透水孔、并在上面铺设尼龙筛绢网。复合过滤层自上而下为砾石层、石英砂层、珊瑚石层、活性炭层、甲壳胺粗料层、牡蛎壳层。平流控制板在边缘处设有一圈升流孔。本专利技术与已有技术对比其特点是本专利技术采用了高强度紫外线消毒和升流式过滤组合设计,使海水的过滤和消毒二个环节一体化,是集物理过滤、化学吸附、紫外线杀菌等多种作用处理海水的生物活饵料培养用水专用装置,它具有结构简单、工作稳定的特点。可明显提高了培养用水处理的效率、保证了生物活饵料的稳定供给,从而,为海产动物的苗种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本专利技术在大规模生产性培养试验中的使用效果显示与现有的煮沸和含氯消毒液(粉)二种海水消毒处理工艺比较,采用海水强力紫外线消毒过滤器处理的海水培养各种单细胞藻类和轮虫,首先可净化水质,明显改善轮虫培养环境、促进轮虫生长繁殖。其次,由于采用过滤、消毒二道工序,能彻底清除海水中的各种生物活体(包括原生动物),延长了轮虫的培养周期、提高了培养密度,达到了高密度、连续化、稳定性生产的目标。本专利技术运行为升流、反冲式。其出水水质好、可根据水质情况随时清理,并能减少滤料堵塞现象发生、省力、小请浊、延长使用时间。本专利技术虽然是海水生物活饵料培养的应用设备,也适用于海、淡水品种繁育及科学试验的用水处理。附图说明图1海水强力紫外线消毒过滤器结构示意图A壳体17-外壳、18-罐体支脚、19-进水排污口。B进水蓄水空间14-多孔滤板、15-支撑架、16-支撑管。C复合过滤层8-砾石层、9-石英砂层、10-珊瑚石层、11-活性炭层、12-甲壳胺粗料层、13-牡蛎壳层。D滤水蓄水空间5-过滤后水位、6-溢水管及控制阀、7-平流控制板。E紫外线消毒罩1-防水罩、2-电子控制箱、3-紫外线灯、4-反射罩。F进水、排污管路20-反冲水控制阀、21-净水反冲及控制阀、22-总进水管及控制阀、23-过滤反冲转换阀、24-进水管、25-排污控制阀、26-排污管、27-反冲排水沟。图2为专利技术装置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图3支撑管(16)形状示意图28-支撑管上口、29-支撑管壁、30-U形透水孔、31-支撑管腿。图4支撑架(15)俯视图32-外固定环、33-罐体外壳、34-中心支撑管套、35-内固定环、36-外周支撑管套。图5支撑架(15)主视中剖面图34-中心支撑管套、38-支撑腿、36-外周支撑管套、40-横向支撑架、41-罐体外壳、42-尼龙筛绢网、43-多孔滤板。图6多孔滤板(14)俯视图44-透水孔、42-尼龙筛绢网、46-聚氯乙烯塑料板。图7平流控制板(7)俯视图47-升流孔、48-有机玻璃平板。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详细叙述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采用紫外线消毒和过滤器组合设计,研制了升流式、高强度紫外线消毒过滤器,使海水的过滤和消毒二个环节一体化,明显提高了培养用水处理的效率、保证了生物活饵料的稳定供给,从而,为海产动物的苗种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海水强力紫外线消毒过滤器由紫外线消毒和过滤器二大部分组成,它的结构(图1所示)包括壳体(A)、进水蓄水空间(B)、复合过滤层(C)、滤水蓄水空间(D)、紫外线消毒罩(E)、进水和排污管路(F)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海水强力紫外线消毒过滤器,其特征在于它的结构包括壳体(A)、进水蓄水空间(B)、复合过滤层(C)、滤水蓄水空间(D)、紫外线消毒罩(E)、进水和排污管路(F)六部分。进水蓄水空间(B)位于壳体(A)内下部,复合过滤层(C)、滤水蓄水空间(D)依次设置于壳体内进水蓄水空间(B)的上方,紫外线消毒罩(E)位于壳体(A)的顶部,进水和排污管路(F)位于壳体(A)外部、分别接于壳体(A)的上部和下底部。壳体(A)设有外壳(17)、罐体支脚(18)、进水排污口(19),外壳(17)为圆筒状,其底部为外高内低斜面状,罐体支脚(18)位于外壳(17)底部,进水排污口(19)位于外壳(17)下底中心。进水蓄水空间(B)设有多孔滤板(14)、支撑架(15)、支撑管(16),支撑管(16)为圆形,位于支撑架支撑管套(34)内,多孔滤板(14)由支撑架(15)支撑位于进水蓄水空间(B)的上方,复合过滤层(C)与下部的进水蓄水空间(B)由多孔滤板(14)相隔。复合过滤层(C)为六层,采用6种滤料,各层滤料间用20目筛网隔离。滤水蓄水空间(D)设有溢水管及控制阀(6)、平流控制板(7),平流控制板(7)位于滤水蓄水空间(D)中上部,溢水管及控制阀(6)位于平流控制板(7)上方并由中部引出水处理装置。紫外线消毒罩(E)设有防水罩(1)、电子控制箱(2)、紫外线灯(3)、反射罩(4),防水罩(1)位于紫外线消毒罩(E)上部,电子控制箱(2)位于防水罩(1)的下方,在电子控制箱(2)的下面安装反射罩(4),紫外线灯(3)安装在反射罩(4)内上顶部。进水和排污管路(F)设有反冲水控制阀(20)、净水反冲及控制阀(21)、总进水管及控制阀(22)、过滤反冲转换阀(23)、进水管(24)、排污控制阀(25)、排污管(26)、反冲排水沟(27),总进水管及控制阀(22)配装反冲水控制阀(20)接于壳体(A)上部即滤水蓄水空间(D)的上方,总进水管及控制阀(22)上方设有净水反冲及控制阀(21),排污管(26)配装排污控制阀(25)接于壳体(A)下底中部,一端通入进水蓄水空间(B),一端通入排水沟(27),进水管(24)配装过滤反冲转换阀(23),一端接于总进水管(22)位于反冲水控制阀(20)的左端,一端接于排污管(26)位于排污控制阀(25)右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景波孙修涛麻次松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