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叶片除沫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328276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01 18: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叶片除沫装置,包括:若干个平行设置的折流组件,所述折流组件包括第一锯齿状板、第二锯齿状板和第三锯齿状板,所述第一锯齿状板错开切合设置在所述第二锯齿状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三锯齿状板错开贴合设置在所述第二锯齿状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一锯齿状板的第一面上设有第一通孔,使得所述第一锯齿状板的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锯齿状板的第一面之间形成第一分离空间;所述第三锯齿状板的第二面上设有第二通孔,使得所述第三锯齿状板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二锯齿状板的第二面之间形成第二分离空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高了气液分离效率,使用寿命长,且维护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除沫
,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叶片除沫装置
技术介绍
除沫器用于分离气体中夹带的液滴,以保证有传质效率,降低有价值的物料损失、并降低气体含水量,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行业、石化行业、化学行业等工业领域。现有技术中的除沫装置,如图1所示,通常由若干个折流板组成,且相邻折流板之间留有一定距离的缝隙,使用时,气体从除沫装置的左侧进入,通过折流板改变气体方向,产生撞击,从而将气体中的液滴落在折流板形成的凹槽内,气体从除沫装置的右侧流出。但上述除沫装置仅是靠折流板的固定结构改变气体方向,进而产生撞击,导致气液分离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叶片除沫装置,其提高了气液分离效率,使用寿命长,且维护简单。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叶片除沫装置,包括:若干个平行设置的折流组件,所述折流组件包括第一锯齿状板、第二锯齿状板和第三锯齿状板,所述第一锯齿状板错开切合设置在所述第二锯齿状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三锯齿状板错开贴合设置在所述第二锯齿状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一锯齿状板的第一面上设有第一通孔,使得所述第一锯齿状板的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锯齿状板的第一面之间形成第一分离空间;所述第三锯齿状板的第二面上设有第二通孔,使得所述第三锯齿状板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二锯齿状板的第二面之间形成第二分离空间。进一步,所述第一锯齿状板两端分别一体成型有第一平面板和第二平面板。进一步,所述第三锯齿状板两端分别一体成型有第三平面和第四平面板,所述第三平面板与所述第一平面板贴合,所述第四平面板与所述第二平面板贴合。进一步,两个相邻的折流组件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7mm~20mm。进一步,所述第一锯齿状板、所述第二锯齿状板和第三锯齿状板均为不锈钢板,所述不锈钢板的厚度为1mm,所述不锈钢板的宽度大于200mm。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叶片除沫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叶片除沫装置,使用时,气液混合物从除沫装置的左侧进入折流组件之间,通过折流组件的结构改变流体方向的曲折运动,使得气液混合物在第一锯齿状板和第三锯齿状板上产生撞击,则气液混合物中的液体会因撞击而分离出来,顺着第一锯齿状板和第三锯齿状板的内壁滑落至锯齿底部,与此同时,由于第一锯齿状板和第三锯齿状板上分别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使得第一锯齿状板的第一面与第二锯齿状板的第一面之间形成第一分离空间,第三锯齿状板的第二面与第二锯齿状板的第二面之间形成第二分离空间,所以气液混合物会进入第一分离空间和第二分离空间,在第一分离空间和第二分离空间内产生漩流,由于吸附作用,进而使得气液混合物中的微小液滴产生撞击而聚结在第一分离空间和第二分离空间,而分离后的气体从除沫装置的右侧流出,进一步实现了气液混合物的气液分离,因此气体中液体夹带量的能力增加,提高了气液分离效率;另外,相比较于现有技术中的折流板式除沫器,本技术的折流组件之间的垂直距离较大,不会发生堵塞现象,使用寿命长,且维护简单。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除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叶片除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锯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新型叶片除沫装置包括:若干个平行设置的折流组件,所述折流组件包括第一锯齿状板1、第二锯齿状板2和第三锯齿状板3,所述第一锯齿状板1错开切合设置在所述第二锯齿状板2的上表面,所述第三锯齿状板3错开贴合设置在所述第二锯齿状板2的下表面。所述第一锯齿状板1的第一面11上设有第一通孔4,使得所述第一锯齿状板1的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锯齿状板2的第一面之间形成第一分离空间10;所述第三锯齿状板3的第二面上设有第二通孔5,使得所述第三锯齿状板3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二锯齿状板2的第二面之间形成第二分离空间11。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本技术将沿锯齿尖上升的一面定义为第一面,沿锯齿尖下降的一面定义为第二面,本技术中的第一锯齿状板1、第二锯齿状板2和第三锯齿状板3均按此种方式定义。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所述第一锯齿状板1错开切合设置在所述第二锯齿状板2的上表面是指第一锯齿状板1的锯齿的每个第一面与第二锯齿状板2对应的第一面之间有间隙,第一锯齿状板1的每个第二面与第二锯齿状板2对应的第二面的上表面贴合;所述第三锯齿状板3错开贴合设置在所述第二锯齿状板2的下表面是指第三锯齿状板3的每个第一面与第二锯齿状板2对应的第一面的下表面贴合,第三锯齿状板3的每个第二面与第二锯齿状板2对应的第二面之间有间隙。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在气液混合物通过折流组件之间时压降小于1kPa;允许气体中夹带的最大液体移除量不小于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锯齿状板1两端分别一体成型有第一平面板6和第二平面板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锯齿状板3两端分别一体成型有第三平面8和第四平面板9,所述第三平面板8与所述第一平面板6贴合,所述第四平面板9与所述第二平面板7贴合。本实施例中,两个相邻的折流组件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7mm~20mm。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锯齿状板1、所述第二锯齿状板2和第三锯齿状板3均为不锈钢板,所述不锈钢板的厚度为1mm,所述不锈钢板的宽度大于200mm。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叶片除沫装置,使用时,气液混合物从除沫装置的左侧进入折流组件之间,通过折流组件的结构改变流体方向的曲折运动,使得气液混合物在第一锯齿状板1和第三锯齿状板3上产生撞击,则气液混合物中的液体会因撞击而分离出来,顺着第一锯齿状板1和第三锯齿状板3的内壁滑落至锯齿底部,与此同时,由于第一锯齿状板1和第三锯齿状板3上分别设有第一通孔4和第二通孔5,使得第一锯齿状板1的第一面与第二锯齿状板2的第一面之间形成第一分离空间10,第三锯齿状板3的第二面与第二锯齿状板2的第二面之间形成第二分离空间11,所以气液混合物会进入第一分离空间10和第二分离空间11,在第一分离空间10和第二分离空间11内产生漩流,由于吸附作用,进而使得气液混合物中的微小液滴产生撞击而聚结在第一分离空间10和第二分离空间11,而分离后的气体从除沫装置的右侧流出,进一步实现了气液混合物的气液分离,因此气体中液体夹带量的能力增加,提高了气液分离效率;另外,相比较于现有技术中的折流板式除沫器,本技术的折流组件之间的垂直距离较大,不会发生堵塞现象,使用寿命长,且维护简单。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新型叶片除沫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叶片除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平行设置的折流组件,所述折流组件包括第一锯齿状板、第二锯齿状板和第三锯齿状板,所述第一锯齿状板错开切合设置在所述第二锯齿状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三锯齿状板错开贴合设置在所述第二锯齿状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一锯齿状板的第一面上设有第一通孔,使得所述第一锯齿状板的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锯齿状板的第一面之间形成第一分离空间;所述第三锯齿状板的第二面上设有第二通孔,使得所述第三锯齿状板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二锯齿状板的第二面之间形成第二分离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叶片除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平行设置的折流组件,所述折流组件包括第一锯齿状板、第二锯齿状板和第三锯齿状板,所述第一锯齿状板错开切合设置在所述第二锯齿状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三锯齿状板错开贴合设置在所述第二锯齿状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一锯齿状板的第一面上设有第一通孔,使得所述第一锯齿状板的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锯齿状板的第一面之间形成第一分离空间;所述第三锯齿状板的第二面上设有第二通孔,使得所述第三锯齿状板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二锯齿状板的第二面之间形成第二分离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叶片除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胜亮王尚林葛涛韩万龙刘志豪梁璇玑祈欣海王浩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威盛石油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