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枢椎骨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307839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7 04: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寰枢椎骨板装置,包括骨板以及融合器;骨板具有相反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且具有两端部,分别为近端部和远端部,两端部上分别开设有固定孔,骨板的中部开设有第一操作孔;融合器装配于骨板的第一表面,且位于骨板的中部,融合器具有与骨板装配的装配端部,装配端部开设有第二操作孔;其中,融合器装配于骨板时,第二操作孔连通于第一操作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现有整体式的骨板装置,改进为成对的两个骨板单元的分体式结构设计,具有固定位置灵活、容易塑型的优点,两个独立的骨板单元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产品规格,而适应畸形或个性化的解剖参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用植入物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植入于寰枢椎间的寰枢椎骨板装置
技术介绍
人体的颅底(枕骨大孔附近)、寰椎和枢椎(即颅骨C0、第一颈椎C1和第二颈椎C2)的畸形和病变,会造成寰枕关节融合并且前路短缩,导致枢锥的齿状突相对上移到枕骨大孔的位置,使枕骨大孔相对变小或齿状突上移,而压迫脑干及延髓出现神经压迫症状致使脊髓空洞甚至患者瘫痪、死亡。寰枢椎脱位是指先天畸形、创伤、退变、肿瘤、感染炎症或手术等因素造成的寰椎与枢椎的骨关节面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发生关节功能障碍和(或)神经压迫的病理改变。针对上述病变的现有治疗方案为:颈椎前路松解合并后路颈枕融合术,颈椎前侧入路(口腔内)进行松解前纵韧带、撑开寰枢椎间两侧块关节、椎间减压,使枢锥的齿状突相对下移避开枕骨大孔,并磨削齿状突使其缩小,以完成减压,个别还需扩大枕骨大孔;然后颈后入路用枕骨板和钉棒系统对颅骨、寰椎、枢椎进行固定、枕骨板固定于颅底枕骨,钉钩挂于寰椎、侧块螺钉固定于枢椎侧块,形成后路固定。为了使手术在前路一次完成减压、复位、固定,而减轻患者因多次手术造成的痛苦,本领域技术人员研制了几款用于前路固定的骨板装置。例如,德国学者Harms于1987年设计的Harms骨板、德国学者kandziora于2001年设计的带锁定的AALP骨板和改型的SAALP骨板以及中国尹庆水主任研究设计可复位的TARP骨板等。上述的现有骨板装置,虽然能够基本满足前路固定的手术需求。但上述的骨板装置,均采用了整体式且厚度为2mm的骨板进行前路固定,由于食管和上咽部组织很薄,患者会有吞咽异物感并很容易损伤食管和咽部造成病痛。并且,整体式的骨板的面积较大,形状为非解剖形状且塑型困难。再者,由于撑开后寰枢椎之间具有间隙,而使上述现有骨板在植骨或不植骨前期的稳定性都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固定位置灵活且容易塑型的寰枢椎骨板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寰枢椎骨板装置,其中,包括骨板以及融合器;所述骨板具有相反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且具有两端部,分别为近端部和远端部,所述两端部上分别开设有固定孔,所述骨板的中部开设有第一操作孔;所述融合器装配于所述骨板的第一表面,且位于所述骨板的中部,所述融合器具有与所述骨板装配的装配端部,所述装配端部开设有第二操作孔;其中,所述融合器装配于所述骨板时,所述第二操作孔连通于所述第一操作孔。根据本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骨板的近端部较其中部,朝向所述第一表面一侧凸伸,而使所述骨板的中部形成一弓腰部,所述第一操作孔开设于所述弓腰部,所述融合器装配于所述弓腰部。根据本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骨板的弓腰部朝向一侧偏出,所述第一操作孔的中心与所述两个固定孔的中心连线,在一参考平面上的投影具有一偏移距离。根据本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偏移距离为2mm~4mm。根据本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骨板的中部与近端部之间以及中部与远端部之间,分别开设有塑形槽。根据本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骨板中部的第一表面设有两个连接扣,所述两个连接扣间隔相对设置且位于所述操作孔的两侧;每个所述融合器的装配端部,分别与所述两个连接扣卡扣配合,而使所述融合器装配于所述骨板。根据本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连接扣的内表面设有凸起,所述融合器的装配端部上设有扣槽,所述凸起与所述扣槽卡扣配合;或者,所述连接扣的内表面设有扣槽,所述融合器的装配端部上设有凸起,所述凸起与所述扣槽卡扣配合。根据本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骨板的材质为钛合金;和/或,所述固定螺钉的材质为钛合金;和/或,所述融合器的材质为Peek材料。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寰枢椎骨板装置,其中,包括成对间隔设置的两个骨板单元,每个所述骨板单元包括骨板以及融合器;所述骨板具有相反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且具有两端部,分别为近端部和远端部,所述两端部上分别开设有固定孔,所述骨板的中部开设有第一操作孔;所述融合器装配于所述骨板的第一表面,且位于所述骨板的中部,所述融合器具有与所述骨板装配的装配端部,所述装配端部开设有第二操作孔;其中,所述融合器装配于所述骨板时,所述第二操作孔连通于所述第一操作孔。根据本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两个骨板单元的两个骨板,其弓腰部朝向相反的方向偏出。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提出的寰枢椎骨板装置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本技术提出的寰枢椎骨板装置,通过将现有整体式的骨板装置,改进为成对的两个骨板单元的分体式结构设计,具有固定位置灵活、容易塑型的优点,使寰枢椎内固定融合术更加方便可靠,避免了患者由于二次手术带来的痛苦和风险,解决了寰枢椎手术由于难度较大而成为手术禁区的问题。其中,两个独立的骨板单元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产品规格,而适应畸形或个性化的解剖参数,解决了手术中千差万别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地,对于该寰枢椎骨板装置的骨板单元,通过将骨板设计为具有弓腰部的结构,或骨板的两端部所在平面不同的结构,亦或第一操作孔与两个固定孔连线之间具有偏移距离的结构,能够分别匹配不同患者的多样性的骨骼实际形状,进一步提升该寰枢椎骨板装置应用于寰枢椎内固定融合术时的适应性。附图说明通过结合附图考虑以下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各种目标、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附图仅为本技术的示范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其中: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寰枢椎骨板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a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寰枢椎骨板装置的骨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b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寰枢椎骨板装置的骨板的主视图;图2c是图2b中沿A-A直线所作的局部剖视图;图3a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寰枢椎骨板装置的融合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b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寰枢椎骨板装置的融合器的剖视图;图4a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寰枢椎骨板装置的骨板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b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寰枢椎骨板装置的骨板单元的剖视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0.骨板单元;1.骨板;11.第二表面;12.第一表面;13.远端部;131.固定孔;14.弓腰部;141.本体部;142.过渡部;143.连接扣;15.第一操作孔;16.近端部;2.融合器;21.装配端部;211.扣槽;22.第二操作孔;23.融合开槽;3.固定螺钉;D.偏移距离;P.塑形槽。具体实施方式体现本技术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例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技术能够在不同的实施例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附图在本质上是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技术。在对本技术的不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下面描述中,参照附图进行,所述附图形成本技术的一部分,并且其中以示例方式显示了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多个方面的不同示例性结构、系统和步骤。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寰枢椎骨板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寰枢椎骨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骨板(1),具有相反的第一表面(12)和第二表面(11),且具有两端部,分别为近端部(16)和远端部(13),所述两端部上分别开设有固定孔(131),所述骨板(1)的中部开设有第一操作孔(15);以及融合器(2),装配于所述骨板(1)的第一表面(12),且位于所述骨板(1)的中部,所述融合器(2)具有与所述骨板(1)装配的装配端部(21),所述装配端部(21)开设有第二操作孔(22);其中,所述融合器(2)装配于所述骨板(1)时,所述第二操作孔(22)连通于所述第一操作孔(1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寰枢椎骨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骨板(1),具有相反的第一表面(12)和第二表面(11),且具有两端部,分别为近端部(16)和远端部(13),所述两端部上分别开设有固定孔(131),所述骨板(1)的中部开设有第一操作孔(15);以及融合器(2),装配于所述骨板(1)的第一表面(12),且位于所述骨板(1)的中部,所述融合器(2)具有与所述骨板(1)装配的装配端部(21),所述装配端部(21)开设有第二操作孔(22);其中,所述融合器(2)装配于所述骨板(1)时,所述第二操作孔(22)连通于所述第一操作孔(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寰枢椎骨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板(1)的近端部(16)较其中部,朝向所述第一表面(12)一侧凸伸,而使所述骨板(1)的中部形成一弓腰部(14),所述第一操作孔(15)开设于所述弓腰部(14),所述融合器(2)装配于所述弓腰部(1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寰枢椎骨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板(1)的弓腰部(14)朝向一侧偏出,所述第一操作孔(15)的中心与所述两个固定孔(131)的中心连线,在一参考平面上的投影具有一偏移距离(D)。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寰枢椎骨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移距离(D)为2mm~4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寰枢椎骨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板(1)的中部与近端部(16)之间以及中部与远端部(13)之间,分别开设有塑形槽(P)。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寰枢椎骨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板(1)中部的第一表面(12)设有两个连接扣(143),所述两个连接扣(143)间隔相对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学凌王兵陈凌强黄广志闫寒冰董骧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纳通医学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