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佳臻专利>正文

伞骨中蝶枢连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733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由接头和中蝶所组成一种伞骨中蝶枢连结构,在接头和中蝶中间还加设有拉耳;该接头具有两端,下端供下巢支骨插固、上端则凹设有开槽,在开槽端缘跨设有轴件;其拉耳则是具有略呈U形的组装槽,接头的轴件枢接装置于拉耳的组装槽中;该中蝶两端与伞面骨固置相连,中蝶与拉耳之间设有相对应的侧套固定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容易组装、结构合理。只须将接头各拉耳先行人工组装成一模块化结构,然后轻易使拉耳鸠尾块侧向套固定于中蝶容置室内,即可完成整体组装之过程,其组设相当简便,进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雨伞,特别是一种由接头和中蝶组成雨伞的伞骨中蝶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就目前而言,一般的伞结构者,依其结构可以分为洋伞、折伞、抗风伞......等等,每一种结构型态均依其使用场合及用途而有其独特之功能,以因应众多使用者之实际需求,唯其均需由滑移于中棒之下巢线性移动来控制,使枢连于下巢的支骨得以一起动作的中蝶枢连结构,进而带动伞面骨展开或收合,目前的很多技术及专利申请均由铆钉穿枢而将下巢支骨枢连于伞面骨的中蝶中,该种结构使得整个生产线须经过铆合专用机方可使用生产,造成组装之诸多不便处,以及产量无法大量提升等问题;且在铆合组立时,也容易有应力集中易损坏的缺点。有鉴于此,便有美国专利第537215号之结构因运而生。该美国第537215号专利案系于下巢支骨末端连接有一接头,此接头则一体成型出轴件,该轴件恰能套枢于U形状之中蝶开孔内,然后使伞面骨贯穿的固置于中蝶两端,并利用伞面骨封闭中蝶开孔,以限制轴件,进而达到中介枢连控制伞面收合或展开功能,该美国第537215号专利案已完全无须经铆合加工即可安装该中蝶枢连结构,大大克服在此以前的诸多问题点,惟仍有设计不周处,具体而言,其在人工组装轴件及伞面骨于中蝶时,工作人员须随时小心拿捏两者在中蝶的关系位置,稍有不慎即无法顺利按装,实在减损生产效率。再则,其轴件在枢连控制伞面收合或展开时,或多或少的会碰撞到伞面骨,伞面骨长此直接承受作用力下,将使伞面骨和中蝶的固定关系容易被破坏而松脱,令伞骨无法顺利动作。由以上所提之美国专利前案说明中,我们深切了解现有此类结构均受限于其本身的结构设计,而无法强化其方便组装的功能,以及生产成本高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伞骨中蝶枢连结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人工能方便快速地组装,降低生产成本。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伞骨中蝶枢连结构,由接头和中蝶所组成,在接头和中蝶中间还加设有拉耳;该接头具有两端,下端供下巢支骨插固、上端则凹设有开槽,在开槽端缘跨设有轴件;其拉耳则是具有略呈U形的组装槽,接头的轴件枢接装置于拉耳的组装槽中;该中蝶两端与伞面骨固置相连,中蝶与拉耳之间设有相对应的侧套固定结构。本技术所述的侧套固定结构包括中蝶在两端之间向下一体延设有延伸块,该延伸块底端向上的一边侧凹设有两对称的容置室,两容置室底端与裕度槽连通,该两容置室底端则各以楔形块部份封闭,而中蝶在两容置室之间构成有限位块,在限位块和楔形块之间形成可供拉耳顶端穿入的通道,拉耳在相对两容置室的位置设有鸠尾块,鸠尾块侧向插入容置室内与楔形块相触接固定。本技术其拉耳于组装槽顶端内侧壁向下及向内斜设有束槽,束槽在插入容置室内时夹制限位块,中蝶中的限位块封闭拉耳组装槽的顶端开口。本技术所述容置室顶面向下突设有弹性卡条,拉耳按装于中蝶时鸠尾块与弹性卡条相触接。本技术所述的鸠尾块顶端外侧面向上突设有挡块,当鸠尾块按装于中蝶的容置室时,所述挡块限制于中蝶容置室外壁面。本技术所述接头下端凹设有供下巢支骨插入的未贯穿插孔。本技术所述的接头在插孔径向位置贯设有第一注胶孔。本技术所述中蝶设有贯穿两端的供伞面骨穿置其中的贯孔。本技术所述中蝶在贯孔两适当位置的径向贯设有第二注胶孔。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上述之结构说明可知,1.容易组装本技术只须将接头各拉耳先行人工组装成一模块化结构,然后轻易使拉耳鸠尾块侧向套固定于中蝶容置室内,即可完成整体组装之过程,其组设相当简便,且无须透过不断调校即可完成,大幅克服习用组设的技术困难度,进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2.结构合理其接头轴件采用中蝶限位块而限制于拉耳组装槽中,所以该轴件在枢连被控制移动下,完完全全不会影响到其它构件的固定关系,进而具有可长久利用之优点。综上所述,本技术之结构具有容易组装及符合经济效益之优点,其确可让使用者在运用时更为得心应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2是图1中蝶翻转180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接头和拉耳组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接头、拉耳及中蝶组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5-5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至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主要由接头10、拉耳20及中蝶30所组成;该中蝶30两端与伞面骨固置相连,中蝶30与拉耳20之间设有相对应的侧套固定结构。其中;接头10是使用耐冲尼龙料一体成型所制成,其具有两端,下端凹设有未贯穿之插孔11,用以供下巢支骨1插入,而接头10在插孔11适当深度位置的径向贯设有第一注胶孔12,以供下巢支体1端缘插入插孔11中时,能利用该第一注胶孔12将粘剂灌入,使下巢支体1得稳定的固定于插孔11内,而接头10上端则以两外扩之耳部而构成具适当深度之开槽13,接头10两耳部于开槽13顶端缘一体跨设有一轴件14。拉耳20是使用耐冲尼龙料一体成型所制成,略呈U形状,其顶端向下自然凹设有组装槽21,使拉耳20组装槽21能侧向的插入接头10轴件14,继之再将拉耳20向上旋转九十度,便能使接头10轴件14恰跨置于拉耳20组装槽21中,而呈枢接状态;中蝶30也是使用耐冲尼龙料一体成型所制成,其设有贯穿两端的贯孔31,能供伞面骨2穿置其中,而中蝶30在贯孔31两适当位置则径向贯设有第二注胶孔32,以供伞面骨2插入贯孔31中时,能利用该第二注胶孔32将粘剂灌入,使伞面骨得稳定的固定于贯孔31内。侧套固定结构包括了中蝶30在两端之间向下一体延设有延伸块33,该延伸块33底端一侧向上凹设有两对称之容置室35,两容置室35底端与裕度槽34连通,该两容置室35底端则各以楔形块36部份封闭,而中蝶30在两容置室35之间构成有限位块37,在限位块37和楔形块36之间形成可供拉耳20顶端穿入之通道,拉耳20在相对两容置室35的位置设有鸠尾块22,鸠尾块22侧向插入容置室35内与楔形块36触接固定。拉耳20于组装槽21顶端内侧壁侧向下及向内斜设之束槽23,使束槽23得夹制限位块37,以获致一份辅助固定拉耳20于中蝶30下方的作用,且中蝶30能以该限位块37封闭拉耳20组装槽21的顶端开口,使接头10上的轴件14可在裕度槽34的范围内移动及转动,而不会脱出中蝶30及拉耳20间,因而适应伞骨的展开或收合;再则,为了强化该侧套固定结构之固定性,本技术可在容置室35顶面向下突设有弹性卡条38,如图2所示,以使拉耳20的鸠尾块22得确实的嵌固于中蝶30容置室35内,而不虞有随便脱落的问题发生。最后,为了强化该侧套固定结构之定位性,本技术可在鸠尾块22顶端外侧面向上突设有挡块24,使鸠尾块22安装于中蝶30容置室35时,其挡块24恰能限制于中蝶30容置室35外壁面。由上述之结构说明可知,本技术具有以下若干优点1.容易组装本技术只须将接头各拉耳先行人工组装成一模块化结构,然后轻易使拉耳鸠尾块侧向套固定于中蝶容置室内,即可完成整体组装之过程,其组设相当简便,且无须透过不断调校即可完成,大幅克服习用组设的技术困难度,进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2.结构合理其接头轴件采用中蝶限位块而限制于拉耳组装槽中,所以该轴件在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伞骨中蝶枢连结构,由接头(10)和中蝶(30)所组成,其特征在于:在接头(10)和中蝶(30)中间还加设有拉耳(20);该接头(10)具有两端,下端供下巢支骨(1)插固、上端则凹设有开槽(13),在开槽(13)端缘跨设有轴件(1 4);其拉耳(20)则是具有略呈U形的组装槽(21),接头(10)的轴件(14)枢接装置于拉耳(20)的组装槽(21)中;该中蝶(30)两端与伞面骨固置相连,中蝶(30)与拉耳(20)之间设有相对应的侧套固定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佳臻
申请(专利权)人:李佳臻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