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三维微波多芯片组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291243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5 21: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三维微波多芯片组件结构,涉及微波微电子封装领域。自下而上包括底层硅片、MMIC芯片、顶层硅片、ASIC芯片;底层硅片上腐蚀有芯片安装槽,并在表面电镀第一金属层,MMIC芯片通过导电胶层粘结在芯片安装槽底部,在MMIC芯片的上表面与底层硅片的上表面上依次生长有密封保护层、第二金属层、第一阻焊层,顶层硅片底部与底层硅片的芯片安装槽对应位置腐蚀有底部凹槽,底层硅片和顶层硅片对应位置均刻蚀有焊球凸点电极,顶层硅片的第三阻焊层刻蚀有金属电极,ASIC芯片焊接在顶层硅片的金属电极上。通过采用硅腔结构和苯并环丁烯二次布线,以圆片级方式完成三维微波多芯片组件的工艺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微波微电子封装领域。
技术介绍
随着微波毫米波技术的发展,小型化、集成化和多功能成为射频微波组件的发展方向。小型化、集成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开发多功能芯片,能够将包括低噪声放大器、驱动放大器、混频器、滤波器、开关、数控衰减器、数控移相器等微波功能单元集成在一个微波单片集成电路(MMIC)上,来实现系统的小型化,但该方式不能实现不同材质芯片的功能集成。(2)采用三维系统集成方案,将组件中的大规模集成电路(ASIC)和不同材质的MMIC等放置在不同层,然后采用垂直互联的方式实现三维微波多芯片组件。目前的三维微波多芯片组件技术是先将MMIC和ASIC等芯片和其他片式元件高密度组装在LTCC多层基板或薄膜多层微波互联基板上,形成2D多芯片模块,再采用毛纽扣或绝缘子等互联技术,在Z轴方向上将不同功能的多芯片模块层叠互联,实现多层垂直互联结构,形成三维微波多芯片组件。这种三维微波多芯片组件存在以下劣势:(1)需要对大量毛纽扣进行精确的定位和互联,给装配带来了很大的难度。(2)需要装配到金属盒体中,采用锡封或激光封焊的方式达到密封效果,这种封帽方式对焊缝的结构和工艺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59/201620673060.html" title="一种新型三维微波多芯片组件结构原文来自X技术">新型三维微波多芯片组件结构</a>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三维微波多芯片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自下而上包括底层硅片(1)、MMIC芯片(2)、顶层硅片(4)、ASIC芯片(6);所述底层硅片(1)上腐蚀有芯片安装槽,并在表面电镀第一金属层(11),MMIC芯片(2)通过导电胶层(10)粘结在芯片安装槽底部,且MMIC芯片(2)的上表面与底层硅片(1)的上表面在同一平面,在MMIC芯片(2)的上表面与底层硅片(1)的上表面上依次生长有密封保护层(9)、第二金属层(8)、第一阻焊层(7),所述顶层硅片(4)底部与底层硅片(1)的芯片安装槽对应位置腐蚀有底部凹槽(16),所述顶层硅片(4)下表面依次生长有第三金属层(12)、第二阻焊层(13);顶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三维微波多芯片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自下而上包括底层硅片(1)、MMIC芯片(2)、顶层硅片(4)、ASIC芯片(6);所述底层硅片(1)上腐蚀有芯片安装槽,并在表面电镀第一金属层(11),MMIC芯片(2)通过导电胶层(10)粘结在芯片安装槽底部,且MMIC芯片(2)的上表面与底层硅片(1)的上表面在同一平面,在MMIC芯片(2)的上表面与底层硅片(1)的上表面上依次生长有密封保护层(9)、第二金属层(8)、第一阻焊层(7),所述顶层硅片(4)底部与底层硅片(1)的芯片安装槽对应位置腐蚀有底部凹槽(16),所述顶层硅片(4)下表面依次生长有第三金属层(12)、第二阻焊层(13);顶层硅片(4)上表面依次生长有第四金属层(14)、第三阻焊层(15);所述顶层硅片(4)内刻蚀有连通第四金属层(14)和第三金属层(12)的硅通孔(5),所述底层硅片(1)和顶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永志王绍东王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