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光组件及三维图像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356261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17 02: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透光组件,该透光组件包括棱镜层和位于所述棱镜层上方的透镜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另一方面公开了一种三维图像显示装置,该三维图像显示装置包括移动终端和上述透光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透光组件及三维图像显示装置,通过透光组件的棱镜层和透镜层的设置,令用户在观看过程中获得三维体验,使普通的移动终端也可实现三维显示效果。另一方面,由于不需对视频本身作前期处理,因而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透光组件及三维图像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受到用户欢迎的三维电影,其利用的是三维显示技术,即使用户的两眼的产生视觉差以达到立体体验。人的两眼(瞳孔)之间一般会有7-8厘米左右的距离。要让人看到三维图像,就必须让左眼和右眼看到不同的图像,使两幅图像产生一定差距,也就是模拟实际人眼观看时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移动终端观看视频为用户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便利,因而用户对移动终端的显示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现在市面上移动终端大多不具备三维图像显示功能,即使可以找到三维电影的片源,在普通移动终端上播放也显示不出三维效果,甚至显示出来的可能是重影。因此,用户只能到电影院观看三维电影,既昂贵又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透光组件及三维图像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难以使用普通的移动终端作为三维图像显示装置播放三维视频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种透光组件,所述透光组件包括棱镜层和位于所述棱镜层上方的透镜层。所述棱镜层包括入光面、第一偏折面和第二偏折面,所述第一偏折面与所述第二偏折面相交于一分界线,所述入光面位于所述棱镜层底部,所述第二偏折面沿分界平面对称于所述第一偏折面,所述分界平面为所述分界线所在的、垂直于所述入光面的平面,所述分界线上的点到所述入光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偏折面上除所述分界线外的其他点到所述入光面的距离;所述透镜层包括第三偏折面、第四偏折面、位于所述第三偏折面上方的第一凹面和位于所述第四偏折面上方的第二凹面,所述第三偏折面与所述第一偏折面贴合设置,所述第四偏折面与所述第二偏折面贴合设置,所述第二凹面沿所述分界平面对称于所述第一凹面。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三维图像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移动终端和以上所述的透光组件,所述透光组件位于所述移动终端的屏幕上方。所述移动终端的像素光线从所述入光面入射至所述棱镜层并发生偏折,在所述第一偏折面和所述第二偏折面形成两个图像;于所述第一偏折面出射的像素光线经第三偏折面进入所述透镜层,将所述第一偏折面形成的图像转换至所述第一凹面;于所述第二偏折面出射的像素光线经第四偏折面进入所述透镜层,将所述第二偏折面形成的图像转换至所述第二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透光组件及三维图像显示装置,通过透光组件的棱镜层和透镜层的设置,将移动终端屏幕的二维图像转换成左右两个图像并投射至用户的眼睛,令用户在观看过程中获得三维体验,使普通的移动终端也可实现三维显示效果。另一方面,由于不需对视频文件本身作前期处理,因而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附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透光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透光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成像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透光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显示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如图1所示,是本技术的透光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其中,该透光组件包括棱镜层1和位于棱镜层1上方的透镜层2。棱镜层1包括入光面11、第一偏折面12和第二偏折面13,该第一偏折面12与第二偏折面13相交于一分界线,入光面11位于棱镜层1底部,第二偏折面13沿分界平面对称于第一偏折面12,分界平面为分界线所在的、垂直于入光面11的平面,分界线上的点到入光面11的距离大于第一偏折面12上除分界线外的其他点到入光面11的距离。透镜层2包括第三偏折面21、第四偏折面22、位于第三偏折面21上方的第一凹面23和位于第四偏折面22上方的第二凹面24,第三偏折面21与第一偏折面12贴合设置,第四偏折面22与第二偏折面13贴合设置,第二凹面24沿分界平面对称于第一凹面23。第一凹面23和第二凹面24的圆心可以重合,也可以不重合。当该透光组件放置在移动终端的屏幕上方时,棱镜层1将屏幕上的二维图像转换成两个图像,分别在第一偏折面12和第二偏折面13显示,经过透镜层2的转换,分别将第一偏折面12和第二偏折面13的二维图像转换到第一凹面23和第二凹面24,其中第一凹面23和第二凹面24投射出去的影像焦点与其曲率半径及折射率存在一定的关系,由此可以将两个二维图像以不同的角度映射到用户的左右眼,用第一凹面23和第二凹面24的图像制造像差,以此实现裸眼3D效果。如图2所示,是本技术的透光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成像示意图。其中,入光面11的入射角为θ1,入光面11的折射角为θ2,棱镜层1相对于空气的折射率为φ21、透镜层2相对于空气的折射率为φ31,则透镜层2相对于棱镜层1的相对折射率φ32=φ31/φ21。而根据折射定律,φ21为入射角θ1和折射角θ2的正弦之比。由于折射率φ21为棱镜层1自身材料的已知属性,而θ1可以根据入光面11与屏幕的距离调节,因此可以求得θ2,其中θ2与两个参数有关,θ1、φ21,所以不妨假设有如下关系:θ2=f(θ1,φ21)即θ2是关于入光面11的入射角θ1、棱镜层1折射率φ21的二元关系式。而由几何关系以及折射定律可知,光线从第一偏折面12出射的折射角θ3除与θ2有关外,还与第一偏折面12所在平面和入光面11所在平面的夹角x、透镜层2相对于棱镜层1的相对折射率φ32有关,所以不妨假设有如下关系:θ3=g(θ2,φ32,x)=g(f(θ1,φ21),φ32,x)即θ3与θ1、φ21、φ32、x共四个参数有关。同理,光线从第一凹面23出射的折射角θ4除与θ3有关外,还应该与第一次折射的法线和第三次折射的法线的夹角y、透镜层2相对于空气的折射率φ31有关,所以不妨假设为如下关系:θ4=k(θ3,φ31,y)=k(g(f(θ1,φ21),φ32,x)φ31,y)其中φ32=φ31/φ21,所以:θ4=k(θ3,φ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透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组件包括棱镜层和位于所述棱镜层上方的透镜层;所述棱镜层包括入光面、第一偏折面和第二偏折面,所述第一偏折面与所述第二偏折面相交于一分界线,所述入光面位于所述棱镜层底部,所述第二偏折面沿分界平面对称于所述第一偏折面,所述分界平面为所述分界线所在的、垂直于所述入光面的平面,所述分界线上的点到所述入光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偏折面上除所述分界线外的其他点到所述入光面的距离;所述透镜层包括第三偏折面、第四偏折面、位于所述第三偏折面上方的第一凹面和位于所述第四偏折面上方的第二凹面,所述第三偏折面与所述第一偏折面贴合设置,所述第四偏折面与所述第二偏折面贴合设置,所述第二凹面沿所述分界平面对称于所述第一凹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组件包括棱镜层和位于所
述棱镜层上方的透镜层;
所述棱镜层包括入光面、第一偏折面和第二偏折面,所述第一偏折面与
所述第二偏折面相交于一分界线,所述入光面位于所述棱镜层底部,所述第
二偏折面沿分界平面对称于所述第一偏折面,所述分界平面为所述分界线所
在的、垂直于所述入光面的平面,所述分界线上的点到所述入光面的距离大
于所述第一偏折面上除所述分界线外的其他点到所述入光面的距离;
所述透镜层包括第三偏折面、第四偏折面、位于所述第三偏折面上方的
第一凹面和位于所述第四偏折面上方的第二凹面,所述第三偏折面与所述第
一偏折面贴合设置,所述第四偏折面与所述第二偏折面贴合设置,所述第二
凹面沿所述分界平面对称于所述第一凹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组件还包
括支撑所述棱镜层和所述透镜层的支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层的折射
率不等于所述棱镜层的折射率。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洋洋
申请(专利权)人: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