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土建
,具体是一种预应力自复位损伤可控拼装摇摆墙。
技术介绍
地震作为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往往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按照规范设计的普通混凝土建筑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建筑日益增长的抗震需求。结构需要在地震等灾害作用下结构损伤不会过度发展,灾后能在合理的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下经过修复即可恢复其预期功能,即损伤可控结构。结构损伤体现为构件损伤的总体效果,包括损伤形式、损伤程度和损伤分布三个方面。结构损伤控制的目的在于将结构的损伤限制在预先设定的部位,并使这些部位在预期强震下的损伤程度不超过预定的限值,并且结构在震后的残余变形不超过预定的限值。损伤通常对结构有以下两方面的作用:损伤后结构刚度降低,周期延长。这一般会使结构的位移响应增大,但结构受到的地震力也会有所降低;损伤部位往往能耗散一定的地震输入能量,从而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因此受控的损伤对于结构抗震性能是有利的。结构体系中预期损伤部位的以下两个共同的特征:损伤前对结构整体的抗侧刚度有较大贡献;损伤后对结构的竖向承载力影响不大。有效地控制结构的变形模式,排除由地震作用等各方面因素引起的随机性的干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预应力自复位损伤可控拼装摇摆墙,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拼装单元,拼装单元包括相对设置的上连接梁(3)与下连接梁(4),上连接梁(3)与下连接梁(4)之间设有至少两片预制墙体(1),在相邻预制墙体(1)之间设有耗能阻尼(5);各预制墙体(1)包括预制钢筋混凝土主体(11)和设于该预制钢筋混凝土主体(11)四个角的角部变形块体(2);在各个预制钢筋混凝土主体(11)内预留无粘结预应力筋孔道(10),该无粘结预应力筋孔道(10)内设无粘结预应力筋(6),无粘结预应力筋(6)两端分别锚固于上连接梁(3)和下连接梁(4)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应力自复位损伤可控拼装摇摆墙,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拼装单元,拼装单元包括相对设置的上连接梁(3)与下连接梁(4),上连接梁(3)与下连接梁(4)之间设有至少两片预制墙体(1),在相邻预制墙体(1)之间设有耗能阻尼(5);各预制墙体(1)包括预制钢筋混凝土主体(11)和设于该预制钢筋混凝土主体(11)四个角的角部变形块体(2);在各个预制钢筋混凝土主体(11)内预留无粘结预应力筋孔道(10),该无粘结预应力筋孔道(10)内设无粘结预应力筋(6),无粘结预应力筋(6)两端分别锚固于上连接梁(3)和下连接梁(4)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应力自复位损伤可控拼装摇摆墙,其特征在于:其中,上连接梁(3)与下连接梁(4)上设有用于在预制墙体平面内进一步限制预制墙体(1)的限位机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预应力自复位损伤可控拼装摇摆墙,其特征在于:其中,限位机构为分别设置在上连接梁(3)与下连接梁(4)上的多个凸起(8),预制墙体(1)分别设置在相邻凸起(8)形成的空间内。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预应力自复位损伤可控拼装摇摆墙,其特征在于:其中,限位机构包括分别设于上连接梁(3)与下连接梁(4)的预埋钢板(...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