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片连接结构、极片连接方法、集流体及锂电池技术

技术编号:14152675 阅读:6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1 16: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锂电技术领域中的极片连接结构、极片连接方法、集流体及锂电池;所述集流体上设有供极耳插入并对插入的极耳沿极耳插入部分的厚度方向形成定位的夹持结构,以及与插入的极耳沿极耳插入方向挡止限位的定位结构,集流体上还设有与极耳贴合配合的连接部,连接部和与之贴合的极耳形成叠合部分,叠合部分上设有冲压形成的凸凹嵌套结构或者贯穿的紧固连接件;使用时,集流体和极耳通过叠合部分冲压形成的凸凹嵌套结构或者贯穿的紧固连接件相连接,相比于现有技术,避免了集流体与极耳焊接时高热量对其他元件造成损坏;同时集流体和极耳的连接部分质量通过观察即可检验,提高了产品的整体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锂电
中的极片连接结构、极片连接方法、集流体及锂电池
技术介绍
锂离子电池由于其优越性,在电动车、通信电源、储能领域,锂离子电池模块得到广泛应用;软包锂离子电池由于能量密度较高,在实际使用中应用比例较高;在软包电池应用过程中,极耳成组技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告号为CN202503066U,申请日为2012.03.01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一种集流体和使用该集流体的极片连接结构,集流体上开设多个并列排布的长槽,极耳一一对应的穿过长槽,将极耳朝向长槽的连接处折弯,极耳的折弯部分与集流体贴合,在贴合处焊接,使极耳和集流体连接导通。上述现有的锂电池,一方面,焊接后的产热量较高,容易损伤其他元件;另一方面,焊接部分的检测较为复杂,焊接质量难以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流体和极耳采用非焊接的连接方式形成的极片连接结构;本专利技术还在于提供一种极片连接方法、集流体及锂电池。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极片连接结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极片连接结构,所述集流体上设有供极耳插入并对插入的极耳沿极耳插入部分的厚度方向形成定位的夹持结构,以及与插入的极耳沿极耳插入方向挡止限位的定位结构,集流体上还设有与极耳贴合配合的连接部,连接部和与之贴合的极耳形成叠合部分,叠合部分上设有冲压形成的凸凹嵌套结构或者贯穿的紧固连接件。所述集流体的截面形状呈脉冲波形,集流体与脉冲波形的脉冲部分对应的两侧壁形成所述夹持结构,脉冲波形的沿极耳插入方向的顶端形成所述定位结构。所述脉冲部分的其中一个侧壁上设有开口。所述脉冲部分的其中一个侧壁上设有开口,所述连接部由设置于所述脉冲部分的另一个侧壁上的朝向脉冲部分的外侧的翻折边构成。本专利技术的集流体的技术方案是:集流体,所述集流体上设有供极耳插入并对插入的极耳沿极耳插入部分的厚度方向形成定位的夹持结构,以及与插入的极耳沿极耳插入方向挡止限位的定位结构,集流体上还设有用于与极耳贴合配合形成叠合部分的连接部。所述集流体的截面形状呈脉冲波形,集流体与脉冲波形的脉冲部分对应的两侧壁形成所述夹持结构,脉冲波形的沿极耳插入方向的顶端形成所述定位结构。所述脉冲部分的其中一个侧壁上设有开口。所述脉冲部分的其中一个侧壁上设有开口,所述连接部由设置于所述脉冲部分的另一个侧壁上的朝向脉冲部分的外侧的翻折边构成。本专利技术的极片连接方法的技术方案是:极片连接方法,所述极片连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极耳插入集流体的夹持结构,使极耳与集流体的定位结构接触,实现极耳的定位,将极耳与集流体的连接部贴合形成叠合部分;B、于所述叠合部分通过冲压形成凸凹嵌套结构的方式或者通过贯穿两者的紧固连接件的方式实现集流体和极耳的连接。所述集流体上设有供极耳插入并对插入的极耳沿极耳插入部分的厚度方向形成定位的夹持结构,以及与插入的极耳沿极耳插入方向挡止限位的定位结构,集流体上还设有与极耳贴合配合的连接部,连接部和与之贴合的极耳形成叠合部分,叠合部分上设有冲压形成的凸凹嵌套结构或者贯穿的紧固连接件。所述集流体的截面形状呈脉冲波形,集流体与脉冲波形的脉冲部分对应的两侧壁形成所述夹持结构,脉冲波形的沿极耳插入方向的顶端形成所述定位结构。所述脉冲部分的其中一个侧壁上设有开口。所述脉冲部分的其中一个侧壁上设有开口,所述连接部由设置于所述脉冲部分的另一个侧壁上的朝向脉冲部分的外侧的翻折边构成。本专利技术的锂电池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锂电池,包括电芯、集流体和极耳,集流体与极耳的连接部分形成极片连接结构,所述集流体上设有供极耳插入并对插入的极耳沿极耳插入部分的厚度方向形成定位的夹持结构,以及与插入的极耳沿极耳插入方向挡止限位的定位结构,集流体上还设有与极耳贴合配合的连接部,连接部和与之贴合的极耳形成叠合部分,叠合部分上设有冲压形成的凸凹嵌套结构或者贯穿的紧固连接件。所述集流体的截面形状呈脉冲波形,集流体与脉冲波形的脉冲部分对应的两侧壁形成所述夹持结构,脉冲波形的沿极耳插入方向的顶端形成所述定位结构。所述脉冲部分的其中一个侧壁上设有开口。所述脉冲部分的其中一个侧壁上设有开口,所述连接部由设置于所述脉冲部分的另一个侧壁上的朝向脉冲部分的外侧的翻折边构成。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极耳插入集流体的夹持结构中,极耳与集流体的定位结构接触定位,集流体和极耳通过叠合部分冲压形成的凸凹嵌套结构或者贯穿的紧固连接件相连接,相比于现有技术,避免了集流体与极耳焊接时高热量对其他元件造成损坏;同时集流体和极耳的连接部分质量通过观察即可检验,提高了产品的整体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锂电池的实施例1的立体图;图2为图1的右视图;图3为图1的主视图;图4为图1的俯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锂电池的实施例1中的集流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锂电池的实施例1中的压接工装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锂电池的实施例2中的集流体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锂电池的实施例2中的极耳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锂电池的实施例3中的集流体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锂电池的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锂电池的实施例1,如图1至图6所示,包括正极、负极、电芯1、集流体2、极耳3和电池外壳;集流体2的截面形状为脉冲波形,脉冲波形的脉冲结构一一对应的设有极耳3,极耳3的下端与电芯1相连。集流体2上的脉冲结构的其中一个侧壁上设有开口,脉冲结构的侧壁2-1构成与极耳3贴合的连接部,侧壁2-2上设有开口2-3,侧壁2-2与侧壁2-1构成集流体2的夹持结构,脉冲结构的顶端形成与极耳3的顶部挡止限位的定位结构。装配时,将极耳3从脉冲结构的下方插入,极耳3的顶边与脉冲结构的顶部接触定位,用压紧工装4的凸模4-1和凹模4-2从极耳3和对应的脉冲结构的两侧压紧,侧壁2-1和极耳3上形成对应的凸凹结构,极耳3于侧壁2-1的平面方向上的定位,同时夹持结构实现极耳的沿压紧工装的压接方向上的定位。进一步的,在压接之前,可以通过开口2-3,判断集流体2与极耳3的接触效果,调整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在压接完之后,集流体2与极耳3的连接质量,也可以通过开口2-3进行观察判断。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锂电池的实施例1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将极耳直接铆接在脉冲结构的侧壁上。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锂电池的实施例2,如图7至图8所示,实施例2的结构与上述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锂电池的实施例1的结构大致相同,区别在于:实施例2将集流体和极耳的结构进行了调整;集流体5为脉冲结构,脉冲结构的其中一个侧壁上设有外翻板5-1,外翻板5-1与凸起结构的侧壁相垂直,外翻板5-1构成集流体5的连接部,脉冲结构的另一个侧壁上设有开口5-3;极耳7上设置分割缝7-1。装配时,先将极耳7的设有分割缝7-1的一端插入脉冲结构中,然后将两分割缝7-1的中间部分翻折,使其与外翻板5-1的顶面贴合,用压紧工装沿上下方向在极耳7和压接板5-1上压接形成对应的凸凹结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锂电池的实施例2的其他实施例中,压接板5-1也可以与凸起结构的侧板成45度夹角。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锂电池的实施例3,如图9所示,实施例3与上述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锂电池的实施例1的结构大致相同,实施例3将集流体的结构进行了改变;集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极片连接结构、极片连接方法、集流体及锂电池

【技术保护点】
一种极片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体上设有供极耳插入并对插入的极耳沿极耳插入部分的厚度方向形成定位的夹持结构,以及与插入的极耳沿极耳插入方向挡止限位的定位结构,集流体上还设有与极耳贴合配合的连接部,连接部和与之贴合的极耳形成叠合部分,叠合部分上设有冲压形成的凸凹嵌套结构或者贯穿的紧固连接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极片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体上设有供极耳插入并对插入的极耳沿极耳插入部分的厚度方向形成定位的夹持结构,以及与插入的极耳沿极耳插入方向挡止限位的定位结构,集流体上还设有与极耳贴合配合的连接部,连接部和与之贴合的极耳形成叠合部分,叠合部分上设有冲压形成的凸凹嵌套结构或者贯穿的紧固连接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极片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体的截面形状呈脉冲波形,集流体与脉冲波形的脉冲部分对应的两侧壁形成所述夹持结构,脉冲波形的沿极耳插入方向的顶端形成所述定位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极片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脉冲部分的其中一个侧壁上设有开口。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极片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脉冲部分的其中一个侧壁上设有开口,所述连接部由设置于所述脉冲部分的另一个侧壁上的朝向脉冲部分的外侧的翻折边构成。5.集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体上设有供极耳插入并对插入的极耳沿极耳插入部分的厚度方向形成定位的夹持结构,以及与插入的极耳沿极耳插入方向挡止限位的定位结构,集流体上还设有用于与极耳贴合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中华高朝阳张利伟董彦敏黄国明李杨凌明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