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098651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04 02: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导水装置,包括第一导水沟和固定到该第一导水沟上的第二导水沟,所述第一导水沟和第二导水沟相互隔开且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一导水沟的入水点低于所述第二导水沟的入水点,所述第一导水沟和第二导水沟的排水口分别用于连通到第一雨水处理模块和第二雨水处理模块。在雨季雨水量较小时,初期雨水可以首先沿着路面流到第一导水沟中,然后流入至第一雨水处理模块进行处理。如在雨季雨水量较大时,雨水通过第一导水沟来不及排水,来不及排水的雨水可以通过第二导水沟,流入至第二雨水处理模块。通过不同数量的雨水处理模块来对应不同雨量的雨水的收集,可以解决现有单一固定点式下水口适应性差、来不及排水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市政工程
,具体地,涉及一种导水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全球能源、水资源匮乏,同时沙漠化面积扩大和风沙的频繁发生使人类生存的环境日趋恶劣。近年来,每年汛期,我国大、中、小各类城市,城市内涝现象时有发生,轻则造成道路积水、交通瘫痪,财产损失,重则伤及人命。而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城市路面下水道损坏、堵塞造成排水受阻,现有路面排水技术是通过路面单一固定的点式下水口排水到下水管道,再流经到下水收集处,此种技术缺点是现城市污染严重,在遇到暴雨时节,极易堵塞下水口和下水管道,使其排水不及时发生内涝现象,并且地处流沙地区的下水管道在施工过程中不好施工,加上施工质量控制力度不足,导致管道接头过早、过大开裂,使管道也容易损坏,影响使用,严重时可能致使道路塌方,使其也无法维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导水装置,该导水装置能够解决下水口堵塞、管道堵塞、来不及排水等问题。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导水装置,其中,包括第一导水沟和固定到该第一导水沟上的第二导水沟,所述第一导水沟和第二导水沟相互隔开且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一导水沟的入水点低于所述第二导水沟的入水点,所述第一导水沟和第二导水沟的排水口分别用于连通到第一雨水处理 模块和第二雨水处理模块。可选地,所述导水装置还包括铺装到所述第一导水沟上方的第一透水盖板,以及铺装到所述第二导水沟上方且和所述第一透水盖板相隔开的第二透水盖板,所述第一透水盖板的上表面低于所述第二透水盖板的上表面。可选地,所述第一透水盖板和第二透水盖板之间还设置有防水隔层。可选地,所述第二导水沟一体形成于所述第一导水沟上,以形成具有两个相互隔开的导水沟槽的双排导水沟结构。可选地,所述双排导水沟结构包括底壁,分别从该底壁的左、右两端向上延伸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从该底壁上向上延伸的中侧壁,以及分别从所述左侧壁和中侧壁的顶端相对延伸且隔开的一对第一顶壁,以及分别从所述中侧壁和右侧壁的顶端相对延伸且隔开的一对第二顶壁,一对所述第一顶壁、左侧壁、中侧壁和底壁围成所述第一导水沟,一对所述第二顶壁、右侧壁、中侧壁和底壁围成所述第二导水沟。可选地,所述双排导水沟结构关于所述导水装置的宽度方向的中心对称。可选地,一对所述第一顶壁关于所述第一导水沟的宽度延伸方向的中心对称,一对所述第二顶壁关于所述第二导水沟的宽度延伸方向的中心对称。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布置沿路面的内外方向铺设的且分隔开的第一导水沟和第二导水沟,并使得第一导水沟和第二导水沟分别和第一雨水处理模块和第二雨水处理模块相连,且所述第一导水沟的入水点低于所述第二导水沟的入水点。这样,在雨季雨水量较小时,初期雨水可以首先沿着路面流到第一导水沟中,然后流入至第一雨水处理模块进行处理。如在雨季雨水量较大(暴雨)时,雨水通过第一导水沟来不及排水,来不及排水的雨水可以通过第二导水沟,流入至第二雨水处理模块,即,可以通过第一雨水处理模块和第二雨水处理模块同时对雨水进行处理。因此,通过不同数量的雨水处理模 块来对应不同雨量的雨水的收集,可以解决现有单一固定点式下水口适应性差、来不及排水等问题。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双排导水沟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沿图1中线A-A所剖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的剖面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底壁 101左侧壁 102右侧壁103中侧壁 104第一顶壁 105第二顶壁11第一导水沟 12第二导水沟 13第一透水盖板14第二透水盖板 20第一雨水处理模块 21管道30第二雨水处理模块 31蓄水井池 311第一滤水井312第二滤水井 32透气防渗材质层 33防渗水层34井盖 341砂基井盖 342混凝土井盖35第一碎石层 36混凝土层 40人行道41透水砖层 42粘接找平层 43第二碎石层44透水路缘石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按照附图的图面方向而言的,“内、外”是指相应部件轮廓的内和外。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导水装置,其中,包括第一导水沟11和固定到该第一导水沟11上的第二导水沟12,第一导水沟11和第二导水沟12相互隔开且延伸方向相同,第一导水沟11的入水点低于第二导水沟12的入水点,第一导水沟11和第二导水沟12的排水口分别用于连通到第一雨水处理模块20和第二雨水处理模块30。为便于阐述本技术的专利技术构思,下面以本技术提供的导水装置应用于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中为例来阐述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该系统包括本技术提供的导水装置,其中,第一导水沟11和第二导水沟12沿路面延伸方向铺设且沿路面的内外方向布置,第一导水沟11的排水口和第一雨水处理模块20相连通,第二导水沟12的排水口和第二雨水处理模块30相连通。该系统可以铺装到路面的两侧。其中,此处的“内、外”是相对于路面而言的,即,靠近路面的中心的为内侧,远离路面的中心的外侧。需要说明的是,雨水弃流导水沟11和雨水收集导水沟12的入水点是为便于说明导水沟的雨水渗透位置而虚拟出来的,并不是真实存在的。通过布置沿路面的内外方向铺设的且分隔开的第一导水沟11和第二导 水沟12,并使得第一导水沟11和第二导水沟12分别与第一雨水处理模块20和第二雨水处理模块30相连,且第一导水沟11的入水点低于第二导水沟12的入水点。这样,在雨季雨水量较小时,初期雨水可以首先沿着路面流到第一导水沟11中,然后流入至第一雨水处理模块20进行处理。如在雨季雨水量较大时,雨水通过第一导水沟11来不及排水,来不及排水的雨水可以通过第二导水沟12,流入至第二雨水处理模块30,即,可以通过第一雨水处理模块20和第二雨水处理模块30同时对雨水进行处理。因此,通过不同数量的雨水处理模块来对应不同雨量的雨水的收集,可以解决现有单一固定点式下水口适应性差、来不及排水等问题。其中,第一雨水处理模块20和第二雨水处理模块30可以为任何合适的对雨水进行相同或不同处理的雨水处理模块,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制,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例如,为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第一雨水处理模块20可以为用于植物生长利用的初期雨水处理模块,第二雨水处理模块30可以为用于储存保鲜雨水的雨水收集利用模块,第一导水沟11可以为雨水弃流导水沟,第二导水沟12可以为雨水收集导水沟。为同时实现雨水的收集和过滤功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导水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导水沟(11)和固定到该第一导水沟(11)上的第二导水沟(12),所述第一导水沟(11)和第二导水沟(12)相互隔开且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一导水沟(11)的入水点低于所述第二导水沟(12)的入水点,所述第一导水沟(11)和第二导水沟(12)的排水口分别用于连通到第一雨水处理模块(20)和第二雨水处理模块(3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导水沟(11)和固定到该第一导水沟(11)上的第二导水沟(12),所述第一导水沟(11)和第二导水沟(12)相互隔开且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一导水沟(11)的入水点低于所述第二导水沟(12)的入水点,所述第一导水沟(11)和第二导水沟(12)的排水口分别用于连通到第一雨水处理模块(20)和第二雨水处理模块(3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装置还包括铺装到所述第一导水沟(11)上方的第一透水盖板(13),以及铺装到所述第二导水沟(12)上方且和所述第一透水盖板(13)相隔开的第二透水盖板(14),所述第一透水盖板(13)的上表面低于所述第二透水盖板(14)的上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水盖板(13)和第二透水盖板(14)之间还设置有防水隔层(1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水沟(12)一体形成于所述第一导水沟(11)上,以形成具有两个相互隔开的导水沟槽的双排导水沟结构。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升益汪卫坤简聪马金奎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仁创生态环保科技股份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