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的水机身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067990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28 17:44
一种泵的水机身结构,其具有一本体,该本体分别贯穿形成一入口部及一出口部,一结合座形成于该本体且具有一出水室,该出水室内缘壁面贯穿形成一进水通孔及一出水通孔,该进水通孔及该出水通孔间形成一圆弧形流动路径,该入口部相通于该进水通孔,该出水通孔通过一斜置通道相连通于该出口部,该斜置通道相应该圆弧形流动路径而流线的连接于该出水通孔;借由斜置通道的设置,使得出水室内呈圆弧形流动的工作流体能够顺畅的导流至出口部,减少工作流体的流动方向改变所产生的冲击,使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安装的泵的工作效率能够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泵,特别是一种能够提升泵的工作效率的水机身结构。
技术介绍
泵是一常见用以加压并输送工作流体的装置,其主要元件有水机身、马达及叶片,马达安装于水机身一侧面,并且驱动轴穿设于水机身内部,叶片则位于水机身内且安装于马达的驱动轴上,于泵的实施时,工作流体引流入水机身内且由叶片的运转而加压,接着由水机身流出,以达到泵所欲输出的扬程。现有技术的水机身,请参照图4及图5所示,水机身的本体30形成有入口部301及出口部302,该出口部302形成于本体30的顶面300,本体30的组装座31于中央处凹陷形成组装室310,组装室310内缘壁面贯穿形成出水通孔311且于中央处形成一结合部32,而结合部32中央凹陷形成出水室320,出水室320内缘壁面贯穿形成进水通孔321,入口部301相连通于进水通孔321,结合部32的相对二端部分别由导引部33及连接端部34连接至出水通孔311,出水室320于进水通孔321及出水通孔311之间形成一圆弧形流动路径,出水通孔311通过连接通道40而连通于出口部302,连接通道40为一相对于本体30的顶面300而呈垂直的流动路径。于现有技术实施过程,该组装座31用于安装一封盖,而结合座32用以安装一水机盖,马达的驱动轴(图中未示)则穿设至出水室320内,叶片(图中未示)即位于出水室320内且安装于驱动轴上,工作流体由入口部301及进水通孔321流入出水室320内部且通过叶片的运转而加压,继而由出水通孔311、连接通道40及出口部302流出本体30;由于出水室320内所形成的圆弧形流动路径,使得加压完成的工作流体亦呈圆弧形流动方向,并且配合导引部33及连接端部34的形成,令工作流体的流动能够引导至出水通孔311处。然而,出水室320衔接出水通孔311处的斜向流动方向,即由导引部33及连接端部34所形成的流道结构,该斜向流动方向与连接通道40所引导相对于本体30的顶面300的垂直流动方向之间,形成一极大的流动方向改变,使得由出水室320离开且呈圆弧形流动的工作流体首先与导引部33产生撞击而改变流向,工作流体接着流动至连接通道40内并与连接通道40的内缘壁面撞击而再次改变流向,因此,于本体30内部加压后的工作流体将因连续的撞击而减损流动的动能,继而影响泵输出的扬程,使泵的工作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泵的水机身结构,改善现有技术中,因工作流体的流动方向改变过大而于水机身内部引起冲击,以致影响泵的输出扬程及工作效率的缺失,借由本技术技术手段的实施,使得经泵的加压完成的工作流体,能够由圆弧形流动路径顺畅的改变流向而由水机身的出口部流出,因而提升泵的工作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泵的水机身结构,其中,具有一本体及一斜置通道;该本体具有一入口部、一出口部及一结合座;该入口部及该出口部间隔设置贯穿形成于该本体,该出口部的截面有一法向线;该结合座形成于该本体,并且具有一出水室、一进水通孔及一出水通孔;该出水室凹陷形成于该结合座中央,该进水通孔及该出水通孔间隔设置贯穿形成于该出水室的内缘壁面,并且该进水通孔及该出水通孔之间形成一圆弧形流动路径;该进水通孔相连通于该入口部;该斜置通道贯穿形成于该本体内,该斜置通道一端部配合该进水通孔及该出水通孔间圆弧形流动路径而流线的连接于该出水通孔,该斜置通道另一端部连接于该出口部,该斜置通道中央有一中心线,并且该中心线与该出口部截面的法向线间形成一倾斜角。上述的泵的水机身结构,其中,该斜置通道的倾斜角角度为10至20度。上述的泵的水机身结构,其中,该本体进一步具有一组装座;该组装座位于该本体一表面,并且具有一组装室;该组装室凹陷形成于该组装座中央处,该结合座形成于该组装室内。上述的泵的水机身结构,其中,该本体进一步具有一穿孔,该穿孔贯穿形成于该本体并且相连通于该出水室。本技术的有益功效在于:通过斜置通道设置于出水通孔及出口部之间,使得出水室内呈圆弧形流动的工作流体,能够由斜置通道的引导而顺畅的流至出口部,减少因工作流体的流动方向改变过大而于本体内部产生冲击,使得本技术所安装的泵的输出扬程能够不受影响。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技术的正视平面图;图3为本技术的正视局部剖视图;图4为现有技术的立体外观图;图5为现有技术的正视平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请参照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的泵的水机身结构具有一本体10及一斜置通道20。该本体10具有一入口部101、一出口部102、一穿孔103、一组装座11及一结合座12。请参照图3所示,该入口部101及该出口部102间隔设置的贯穿形成于该本体10;该出口部102的截面有一法向线100。该穿孔103贯穿形成于该本体10并且相连通于该本体10内部,具体而言,该穿孔103是用以提供一驱动轴(图中未示)贯穿设置以带动该本体10内的叶片(图中未示)运转。该组装座11位于该本体10一表面,并且具有一组装室110,该组装室110凹陷形成于该组装座11中央处。该结合座12形成于该本体10,具体而言,该结合座12形成于该组装室110内,该结合座12具有一出水室120、一进水通孔121及一出水通孔122。该出水室120凹陷形成于该结合座12中央;该出水室120相连通于该穿孔103。该进水通孔121贯穿形成于该出水室120的内缘壁面,并且相连通于该入口部101。该出水通孔122与该进水通孔121间隔设置的贯穿形成于该出水室120的内缘壁面,并且该出水通孔122及该进水通孔121之间形成一圆弧形流动路径;于本技术具体实施时,泵的叶片(图中未示)安装于该出水室120内,并且在该叶片运转而对工作流体加压的过程,将使所述工作流体于该出水室120内形成一圆弧形的流动方向,由该进水通孔121流至该出水通孔122。请参照图2及图3所示,该斜置通道20贯穿形成于该本体10内,该斜置通道20一端部配合该进水通孔121及该出水通孔122间圆弧形流动路径而流线的连接于该出水通孔122,该斜置通道20另一端部连接于该出口部102,该斜置通道20中央有一中心线201,具体而言,该斜置通道20的中心线201与该出口部102的法向线104间形成一倾斜角200,于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该斜置通道20的倾斜角200角度为10至20度。于本技术中,通过该斜置通道20设置于该出水通孔122及该出口部102之间,使得该出水室120内呈圆弧形流动的工作流体,能够由该斜置通道20的引导而顺畅的流至该出口部102,由于该斜置通道20倾斜的连接于该出水通孔122,令离开该出水室120的工作流体能够流线的导引至该斜置通道20内,减少因工作流体的流动方向改变过大而于该本体10内部产生冲击,使得经叶片加压后的工作流体的动能不致减弱,同时,令安装有本技术的泵的水机身结构的泵的输出扬程能够不受影响,以提升泵的工作效率。当然,本技术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技术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技术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泵的水机身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泵的水机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一本体及一斜置通道;该本体具有一入口部、一出口部及一结合座;该入口部及该出口部间隔设置贯穿形成于该本体,该出口部的截面有一法向线;该结合座形成于该本体,并且具有一出水室、一进水通孔及一出水通孔;该出水室凹陷形成于该结合座中央,该进水通孔及该出水通孔间隔设置贯穿形成于该出水室的内缘壁面,并且该进水通孔及该出水通孔之间形成一圆弧形流动路径;该进水通孔相连通于该入口部;该斜置通道贯穿形成于该本体内,该斜置通道一端部配合该进水通孔及该出水通孔间圆弧形流动路径而流线的连接于该出水通孔,该斜置通道另一端部连接于该出口部,该斜置通道中央有一中心线,并且该中心线与该出口部截面的法向线间形成一倾斜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泵的水机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一本体及一斜置通道;该本体具有一入口部、一出口部及一结合座;该入口部及该出口部间隔设置贯穿形成于该本体,该出口部的截面有一法向线;该结合座形成于该本体,并且具有一出水室、一进水通孔及一出水通孔;该出水室凹陷形成于该结合座中央,该进水通孔及该出水通孔间隔设置贯穿形成于该出水室的内缘壁面,并且该进水通孔及该出水通孔之间形成一圆弧形流动路径;该进水通孔相连通于该入口部;该斜置通道贯穿形成于该本体内,该斜置通道一端部配合该进水通孔及该出水通孔间圆弧形流动路径而流线的连接于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秀雄
申请(专利权)人:大井泵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