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活污水零排放处理回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067527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28 13: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活污水零排放处理回用系统,所述系统包括:调节池、污泥池、二级生化处理装置和压力过滤器装置。生活污水通过污水管依次流过调节池、厌氧池、一级接触氧化池、二级接触氧化池、沉淀池和消毒池,最后流入所述压力过滤器装置;以及所述沉淀池通过污泥管连接于所述污泥池的污水回流端,所述污泥池的污水输出端通过所述污泥管连接于所述厌氧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改进地埋式二级生化处理技术和压力过滤器技术,高效去除污水中各项污染物,使处理后出水达到回用标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环境
,特别涉及一种生活污水零排放处理回用系统
技术介绍
换流站站前区通常布置部分绿植,这些绿植平时需要定期浇洒,以往均采用专用的绿化浇洒水管进行浇洒,直接占用换流站有限的水资源。同时,换流站的生活污废水每天均需排放,以往工程中这部分生活污废水需要经过污水调节池收集,然后统一经过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处理后排放。随着时代进步以及国家与社会对环保的呼声愈来愈高,以往将换流站产生的生活污水单纯采用生物膜技术进行处理后排放的措施已不能满足环保的要求,且换流站站前区仍存在绿化浇洒的要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亟需提供一种既环保又可节约水资源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实用的生活污水零排放处理回用系统。在本技术中,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生活污水零排放处理回用系统,所述系统包括:调节池、污泥池、二级生化处理装置和压力过滤器装置;所述二级生化处理装置设有厌氧池、一级接触氧化池、二级接触氧化池、沉淀池和消毒池;其中,生活污水通过污水管依次流过所述调节池、厌氧池、一级接触氧化池、二级接触氧化池、沉淀池和消毒池,最后流入所述压力过滤器装置;所述压力过滤器装置设有入水过滤端和出水过滤端;并且,所述沉淀池通过污泥管连接于所述污泥池的污水回流端,并且所述污泥池的污水输出端通过所述污泥管连接于所述厌氧池。优选地,所述回用系统还包括风机房,所述风机房通过风管分别连接于所述厌氧池、一级接触氧化池和二级接触氧化池。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回用系统还包括回用水池,所述压力过滤器装置通过所述污水管连接于所述回用水池。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压力过滤器装置的入水过滤端设有两条支路,分别连接于污水调节池和所述消毒池;所述入水过滤端与所述污水调节池之间设有过滤器反洗排水管;以及所述入水过滤端与所述消毒池之间设有过滤器进水管。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调节池内设有两个污水提升泵,所述污水提升泵通过所述污水管共同连接于所述厌氧池。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沉淀池内设有污泥提升泵,所述污泥提升泵通过所述污泥管连接于所述污泥池的污水回流端;以及所述污泥池内设有污泥回流泵,所述污泥回流泵通过所述污泥管连接于所述厌氧池。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消毒池设有两个二次升压泵,且所述二次升压泵通过所述污水管连接于所述压力过滤器装置的入水过滤端。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回用水池设有一反冲洗水泵和两个回用水泵;以及所述压力过滤器装置的出水过滤端设有两条支路,分别连接于所述回用水池和反冲洗水泵。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风机房内设有两个风机,所述风机通过所述风管共同连接于所述厌氧池、一级接触氧化池和二级接触氧化池。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出水过滤端与所述回用水池之间设有过滤器出水管;所述出水过滤端与所述反冲洗水泵之间设有过滤器反洗供水管;以及所述回用水泵通过所述污水管共同连接于站前区。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中生活污水零排放处理回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2中生活污水零排放处理回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3中生活污水零排放处理回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人经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首次开发了一种生活污水零排放处理回用系统,所述系统包括:调节池、污泥池、二级生化处理装置和压力过滤器装置,生活污水依次流过上述装置,可以有效地去除生活污水中的悬浮物SS、浊度、生化需氧量BOD5、化学需氧量COD、色度、总大肠杆菌群、油脂等污染物,同时兼有脱氮除磷的功能。排放处理回用系统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实用的生活污水零排放处理回用系统。在本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生活污水零排放处理回用系统,所述系统包括:调节池、污泥池、二级生化处理装置和压力过滤器装置。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二级生化处理装置设有厌氧池、一级接触氧化池、二级接触氧化池、沉淀池和消毒池。其中,生活污水通过污水管依次流过所述调节池、厌氧池、一级接触氧化池、二级接触氧化池、沉淀池和消毒池,最后流入所述压力过滤器装置。所述压力过滤器装置设有入水过滤端和出水过滤端。并且,所述沉淀池通过污泥管连接于所述污泥池的污水回流端,并且所述污泥池的污水输出端通过所述污泥管连接于所述厌氧池。优选地,所述回用系统还包括风机房,所述风机房通过风管分别连接于所述厌氧池、一级接触氧化池和二级接触氧化池。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回用系统还包括回用水池,所述压力过滤器装置通过所述污水管连接于所述回用水池。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压力过滤器装置的入水过滤端设有两条支路,分别连接于污水调节池和所述消毒池;所述入水过滤端与所述污水调节池之间设有过滤器反洗排水管;以及所述入水过滤端与所述消毒池之间设有过滤器进水管。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调节池内设有两个污水提升泵,所述污水提升泵通过所述污水管共同连接于所述厌氧池。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沉淀池内设有污泥提升泵,所述污泥提升泵通过所述污泥管连接于所述污泥池的污水回流端;以及所述污泥池内设有污泥回流泵,所述污泥回流泵通过所述污泥管连接于所述厌氧池。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消毒池设有两个二次升压泵,且所述二次升压泵通过所述污水管连接于所述压力过滤器装置的入水过滤端。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回用水池设有一反冲洗水泵和两个回用水泵;以及所述压力过滤器装置的出水过滤端设有两条支路,分别连接于所述回用水池和反冲洗水泵。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风机房内设有两个风机,所述风机通过所述风管共同连接于所述厌氧池、一级接触氧化池和二级接触氧化池。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出水过滤端与所述回用水池之间设有过滤器出水管;所述出水过滤端与所述反冲洗水泵之间设有过滤器反洗供水管;以及所述回用水泵通过所述污水管共同连接于站前区。本技术的主要优点包括:(a)生活污水经接触氧化、沉淀、污泥回流、消毒等工艺流程,可以有效地去除生活污水中的悬浮物SS、浊度、生化需氧量BOD5、化学需氧量COD、色度、总大肠杆菌群、油脂等污染物,同时兼有脱氮除磷的功能,使换流站生活污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b)压力过滤器对二级处理完的排放达标污水作继续简单处理,可以进一步去除其中的悬浮物SS、浊度、生化需氧量BOD5、化学需氧量COD、磷等有害物质,使其水质标准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18920-2002中规定的绿化用水指标;(c)当压力过滤器进出水压差达到设定值时,由反冲洗水泵进行自动反洗,也可根据调试及运行经验,定时进行反冲洗,处理完毕的回用水作为反冲洗水源,可以由回用水泵升压用于站前区绿化;(d)避免了换流站产生的生活污水外排造成环境污染问题;(e)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f)符合我国节能减排、污水零排放的战略要求;(g)调节池设有两个污水提升泵及消毒池设有两个二次升压泵,分别可作为一备一用,提高工作效率。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通常按照常规条件,或按照制造厂商所建议的条件。除非另外说明,否则百分比和份数是重量百分比和重量份数。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专利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生活污水零排放处理回用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生活污水零排放处理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调节池、污泥池、二级生化处理装置和压力过滤器装置;所述二级生化处理装置设有厌氧池、一级接触氧化池、二级接触氧化池、沉淀池和消毒池;其中,生活污水通过污水管依次流过所述调节池、厌氧池、一级接触氧化池、二级接触氧化池、沉淀池和消毒池,最后流入所述压力过滤器装置;所述压力过滤器装置设有入水过滤端和出水过滤端;并且,所述沉淀池通过污泥管连接于所述污泥池的污水回流端,并且所述污泥池的污水输出端通过所述污泥管连接于所述厌氧池。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活污水零排放处理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调节池、污泥池、二级生化处理装置和压力过滤器装置;所述二级生化处理装置设有厌氧池、一级接触氧化池、二级接触氧化池、沉淀池和消毒池;其中,生活污水通过污水管依次流过所述调节池、厌氧池、一级接触氧化池、二级接触氧化池、沉淀池和消毒池,最后流入所述压力过滤器装置;所述压力过滤器装置设有入水过滤端和出水过滤端;并且,所述沉淀池通过污泥管连接于所述污泥池的污水回流端,并且所述污泥池的污水输出端通过所述污泥管连接于所述厌氧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用系统还包括风机房,所述风机房通过风管分别连接于所述厌氧池、一级接触氧化池和二级接触氧化池。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用系统还包括回用水池,所述压力过滤器装置通过所述污水管连接于所述回用水池。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过滤器装置的入水过滤端设有两条支路,分别连接于污水调节池和所述消毒池;所述入水过滤端与所述污水调节池之间设有过滤器反洗排水管;以及所述入水过滤端与所述消毒池之间设有过滤器进水管。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珏菁杨磊李克白沈毅徐阳姚加兴方正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