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线接头装置用的气雾搓捻腔及其生产工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054424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26 11: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纱线接头装置用的气雾搓捻腔及其生产工艺,属于纺织设备领域,气雾搓捻腔包括搓捻腔主体,搓捻腔主体内设有两气道以及两搓捻腔道;第一搓捻腔道与第二搓捻腔道连通,且两搓捻腔设有共同的开口以使丝线能够进入;第一气道的第一端用于进入气雾,第二端与第一搓捻腔道的顶部连通,使从第二端排出的气雾形成封闭开口的气壁;第二气道的第一端用于进入气雾,第二端与第二搓捻腔道的顶部连通,使从第二端排出的气雾形成封闭开口的气壁。气雾由第一气道进入第一搓捻腔道的顶部,在第一搓捻腔道内形成回旋气流驱动丝线旋转,且气雾从第二端排出形成一气壁,该气壁位于共同的开口的下方,能够避免丝线从第一搓捻腔道中飞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织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雾搓捻腔。
技术介绍
捻接器是用于纺织工业络筒、倍捻等工序中连接纱线的新型器材。可以替代传统的织布结及自紧结打结器,以获得无结头优质捻接纱,对提高纱线及织物质量和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经济及社会效益。空气捻接器是最常用的捻接器,其工作原理是,将断开的两段丝线置于气捻腔内,先将断线处的丝线打散后,再利用喷气推动断线在交接处缠绕,实现捻接目的。现有技术中的空气捻接器,当喷气作用于气捻腔中的丝线时,丝线会在气捻腔中剧烈运动,为了避免丝线从气捻腔的开口处跳出,需要在气捻腔的开口处设置一盖板,以将丝线限制在气捻腔中。加装盖板使空气捻接器的工作复杂化,盖板需要频繁打开和关闭,以放置断裂的丝线和封堵开口;而且,盖板存在磨损严重,使用寿命短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设机械盖板,没有磨损,且结构简单,体积小巧的纱线接头装置用的气雾搓捻腔及其生产工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气雾搓捻腔,包括:搓捻腔主体,所述搓捻腔主体内设有第一气道、第一搓捻腔道、第二气道以及第二搓捻腔道;所述第一搓捻腔道与第二搓捻腔道连通,且第一搓捻腔道和第二搓捻腔道设有共同的开口以使丝线能够进入第一搓捻腔道和第二搓捻腔道;所述第一气道的第一端用于进入气雾,第二端与第一搓捻腔道的顶部连通,使从第二端排出的气雾形成封闭开口的气壁;所述第二气道的第一端用于进入气雾,第二端与第二搓捻腔道的顶部连通,使从第二端排出的气雾形成封闭开口的气壁。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气道包括沿搓捻腔主体底面向上延伸的第一进气管路、第一搭桥管路以及第一出气管路;所述第一搭桥管路的一端与第一进气管路的顶端连通,所述第一搭桥管路的另一端与第一出气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出气管路的另一端与第一搓捻腔道的顶部连通;所述第二气道包括沿搓捻腔主体底面向上延伸的第二进气管路、第二搭桥管路以及第二出气管路,所述第二进气管路与第一进气管路平行,所述第二搭桥管路与第一搭桥管路平行;所述第二搭桥管路的一端与第二进气管路的顶端连通,所述第二搭桥管路的另一端与第二出气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出气管路的另一端与第二搓捻腔道的顶部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搓捻腔道和第二搓捻腔道均为圆柱形,且所述第一搓捻腔道和第二搓捻腔道的两端为通孔结构;所述第一出气管路的出气雾方向与第一搓捻腔道的内壁相切,使第一搓捻腔道内的丝线沿第一方向旋动;所述第二出气管路的出气雾方向与第二搓捻腔道的内壁相切,使第二搓捻腔道内的丝线沿第二方向旋动;所述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搓捻腔道和第二搓捻腔道的轴线平行且不重合,所述第一搓捻腔道和第二搓捻腔道的轴线所在的共同面平行于搓捻腔主体的底面。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搓捻腔道和第二搓捻腔道之间设有分隔片,所述分隔片上设有能够放置丝线的容置缺口。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出气管路共有两个,两个第一出气管路相互平行,且分别与第一搓捻腔道连通;所述第二出气管路共有两个,两个第二出气管路相互平行,且分别与第二搓捻腔道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气管路的内径大于第一搭桥管路的内径,所述第一搭桥管路的内径大于第一出气管路的内径;所述第二进气管路的内径大于第二搭桥管路的内径,所述第二搭桥管路的内径大于第二出气管路的内径。进一步地,所述搓捻腔主体的底面上设有多级台阶孔,多级台阶孔的直径在搓捻腔主体底面至顶面方向上依次减小,所述第一进气管路和第二进气管路的底端同时与直径最小的台阶孔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出气管路的内径在第一搭桥管路至第一搓捻腔道方向上逐渐缩小;所述第二出气管路的内径在第二搭桥管路至第二搓捻腔道方向上逐渐缩小。进一步地,所述搓捻腔主体的顶部设有方便丝线进入的喇叭口,所述喇叭口与第一搓捻腔道和第二搓捻腔道共同的开口连通。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上述的气雾搓捻腔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步骤一,在搓捻腔主体底面的不同位置处分别向上钻两第一孔,形成第一进气管路和第二进气管路;步骤二,由搓捻腔主体侧面的不同位置分别钻两平行于搓捻腔主体底面的第二孔,以形成第一搭桥管路和第二搭桥管路;步骤三,由搓捻腔主体顶面的不同位置分别钻两第三孔,以形成第一出气管路和第二出气管路;步骤四,利用激光冷焊技术分别将第一孔位于搓捻腔主体表面的一端、第二孔位于搓捻腔主体表面的一端以及第三孔位于搓捻腔主体表面的一端焊接封堵。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气雾搓捻腔,搓捻腔主体内设有第一搓捻腔道和第二搓捻腔道,将断开的丝线通过共同的开口放置在两搓捻腔内,通过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分别向两个腔体内喷气,使位于不同搓捻腔内的丝线向不同方向旋转、缠绕,最终完成捻接动作。气雾由第一气道进入第一搓捻腔道的顶部,一方面在第一搓捻腔道内形成回旋气流驱动丝线旋转,另一方面,气雾从第二端排出形成一气壁,该气壁位于共同的开口的下方,能够避免丝线从第一搓捻腔道中飞出;第二气道和第二搓捻腔道的结构和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通过气雾形成气壁来封闭开口,无需设计机械盖板,不存在相应磨损,使用寿命更长;而且,精简了设备的结构,简化设备的工作程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气雾搓捻腔的立体结构图;图2为图1所示的气雾搓捻腔的内部管路图。附图标记:1-第一气道; 2-第一搓捻腔道; 3-第二气道;4-第二搓捻腔道; 5-开口; 6-多级台阶孔;7-喇叭口; 8-U形安装孔; 11-第一进气管路;12-第一搭桥管路; 13-第一出气管路; 31-第二进气管路;32-第二搭桥管路; 33-第二出气管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气雾搓捻腔的立体结构图;图2为图1所示的气雾搓捻腔的内部管路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纱线接头装置用的气雾搓捻腔及其生产工艺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雾搓捻腔,其特征在于,包括搓捻腔主体,所述搓捻腔主体内设有第一气道、第一搓捻腔道、第二气道以及第二搓捻腔道;所述第一搓捻腔道与第二搓捻腔道连通,且第一搓捻腔道和第二搓捻腔道设有共同的开口以使丝线能够进入第一搓捻腔道和第二搓捻腔道;所述第一气道的第一端用于进入气雾,第二端与第一搓捻腔道的顶部连通,使从第二端排出的气雾形成封闭开口的气壁;所述第二气道的第一端用于进入气雾,第二端与第二搓捻腔道的顶部连通,使从第二端排出的气雾形成封闭开口的气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雾搓捻腔,其特征在于,包括搓捻腔主体,所述搓捻腔主体内设有第一气道、第一搓捻腔道、第二气道以及第二搓捻腔道;所述第一搓捻腔道与第二搓捻腔道连通,且第一搓捻腔道和第二搓捻腔道设有共同的开口以使丝线能够进入第一搓捻腔道和第二搓捻腔道;所述第一气道的第一端用于进入气雾,第二端与第一搓捻腔道的顶部连通,使从第二端排出的气雾形成封闭开口的气壁;所述第二气道的第一端用于进入气雾,第二端与第二搓捻腔道的顶部连通,使从第二端排出的气雾形成封闭开口的气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搓捻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道包括沿搓捻腔主体底面向上延伸的第一进气管路、第一搭桥管路以及第一出气管路;所述第一搭桥管路的一端与第一进气管路的顶端连通,所述第一搭桥管路的另一端与第一出气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出气管路的另一端与第一搓捻腔道的顶部连通;所述第二气道包括沿搓捻腔主体底面向上延伸的第二进气管路、第二搭桥管路以及第二出气管路,所述第二进气管路与第一进气管路平行,所述第二搭桥管路与第一搭桥管路平行;所述第二搭桥管路的一端与第二进气管路的顶端连通,所述第二搭桥管路的另一端与第二出气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出气管路的另一端与第二搓捻腔道的顶部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雾搓捻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搓捻腔道和第二搓捻腔道均为圆柱形,且所述第一搓捻腔道和第二搓捻腔道的两端为通孔结构;所述第一出气管路的出气雾方向与第一搓捻腔道的内壁相切,使第一搓捻腔道内的丝线沿第一方向旋动;所述第二出气管路的出气雾方向与第二搓捻腔道的内壁相切,使第二搓捻腔道内的丝线沿第二方向旋动;所述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雾搓捻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搓捻腔道和第二搓捻腔道的轴线平行且不重合,所述第一搓捻腔道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威君李娴章海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群豪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