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用动力传输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053353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26 02:20
从汽车的变速器取出转矩的动力传输单元具备:外壳,其具备具有与上述变速器结合的结合部的第一侧、和与上述第一侧对置的第二侧;第一轴,其由落座于上述外壳的上述第一侧的第一轴承、和落座于上述外壳的上述第二侧的第二轴承支撑为能够旋转,从上述结合部向上述第二侧贯通上述外壳,并且与上述变速器结合来接受上述转矩;第二轴,其由落座于上述外壳的上述第一侧的第三轴承、和落座于上述外壳的上述第二侧的第四轴承支撑为能够旋转,且与上述第一轴齿轮结合而与上述第一轴平行地旋转,该第二轴具备锥齿轮;以及第三轴,其能够旋转地支撑于上述外壳,沿与上述第一轴以及上述第二轴不同的方向延伸,具备具有与上述锥齿轮啮合的小齿轮的第一侧、和向上述外壳的外部引出的第二侧,上述第一轴承配置为比上述锥齿轮更接近上述结合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中的动力传递装置,尤其涉及在四轮驱动车中用于从一侧的车轴向另一侧的车轴分配转矩的汽车用动力传输单元
技术介绍
例如在前轮驱动的汽车中,设置于车体的前方的发动机产生转矩,差速器接受该转矩而将其分配到左右的前轮。在四轮驱动车的情况下,利用通常与包括差速器的变速器组合来将转矩的一部分取出向后轮传递的动力传输单元(PTU)。PTU从变速器的输出轴向传动轴变换轴向,并且必需吸收两轴间的偏移。由于两轴的位置是预先被决定的,所以其设计存在严格的制约。另外,PTU必需利用如发动机、变速器那样的其它装置的缝隙来设置也是制约其设计的条件。专利文献1公开相关的技术。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08-208947号
技术实现思路
由于上述的设计的制约,PTU内的各轴尤其输入轴经常不得不在其长度方向上变长。经常难以将这样的较长的轴支撑为不进行偏心运动或者进动运动。偏心运动或者进动运动对与问题的轴组合的其它部件产生负面影响,或者例如对油封增加承担,并且在严重的情况下会成为装置的振动的原因。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根据其一个方案,是一种动力传输单元,是从汽车的变速器取出转矩的动力传输单元,具备:外壳,其具备具有与上述变速器结合的结合部的第一侧、和与上述第一侧对置的第二侧;第一轴,其由落座于上述外壳的上述第一侧的第一轴承、和落座于上述外壳的上述第二侧的第二轴承支撑为能够旋转,从上述结合部向上述第二侧贯通上述外壳,并且与上述变速器结合来接受上述转矩;第二轴,其由落座于上述外壳的上述第一侧的第三轴承、和落座于上述外壳的上述第二侧的第四轴承支撑为能够旋转,且与上述第一轴齿轮结合而与上述第一轴平行地旋转,该第二轴具备锥齿轮;以及第三轴,其能够旋转地支撑于上述外壳,沿与上述第一轴以及上述第二轴不同的方向延伸,该第三轴具备具有与上述锥齿轮啮合的小齿轮的第一侧、和向上述外壳的外部引出的第二侧,上述第一轴承配置为比上述锥齿轮更接近上述结合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动力传输单元的以通过各轴的轴线的截面而取得的剖视俯视图。图2是从与变速器相反的一侧观察的上述动力传输单元的侧视图。图3是从变速器的一侧观察的上述动力传输单元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1至图3对本专利技术的几个示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将第一以及第二轴行进的方向定义为宽度方向,并将与其正交的方向定义为纵向。并且在俯视外壳11时,将在宽度方向上处于一极的外壳11的一系列的壁部分定义为第一侧,并将处于另一极的一系列的壁部分定义为第二侧。此外,左右或者上下的关系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当然能够更换左右或者更换上下来实施。参照图1,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输单元(PTU)1能够利用于从汽车的变速器部分地取出转矩、传递至朝向与变速器的轴不同的方向的传动轴的用途。PTU1具备大致容纳其整体的外壳11,结合部13在第一侧向左方突出,变速器与这样的结合部13结合,另外通过图3所示的结合凸缘14固定。传动轴与从外壳11向下方引出的轴7结合。PTU1具备第一轴3、第二轴5、第三轴7、将它们之间以驱动的方式结合的齿轮37、55、57、73、以及对这些齿轮进行支撑的轴承33、35、51、53、71,上述部件均收纳于外壳11。第一轴3与变速器结合来接受转矩,与其齿轮结合且平行地旋转的第二轴5将转矩作为媒介,由锥齿轮57和小齿轮73变换旋转方向,而从第三轴7向传动轴输出转矩。参照图2、图3,这些轴3、5、7不在同一平面内,在高度方向上相互偏移。利用它们的偏移的和,来吸收变速器与传动轴之间的比较大的偏移。相反,若不利用三个轴则难以吸收较大的偏移。返回参照图1,外壳11优选构成为分割为包括第一侧的第一部分11a、和包括第二侧的第二部分11b。第一部分11a以及第二部分11b也可以分别进一步分割,但优选分别一体成形。分别一体的话,在容易制作方面看有利,并且在强度、刚性的方面看也有利。外壳11具备在第一侧的结合部13开口的开口15、以及在第二侧开口的开口17,第一轴3从开口15向开口17贯通外壳11。第一轴3在从开口15突出的端部处具备花键31等结合机构,由此与变速器以驱动的方式结合。第一轴3也可以在其长边方向上为中空。变速器内置有用于输出的差速器装置,其一个输出轴9贯通第一轴3而向右方伸出。输出轴9例如与轮轴连结。第一轴3能够旋转地支撑于至少一对轴承33、35。这些轴承例如能够应用滚珠轴承,但当然也能够应用其它形式的轴承。为了使第一轴承33落座,外壳11的第一部分11a在其内表面亦即第一侧具备第一滚道21。第一滚道21与第一轴承33的整周嵌合。为了使第二轴承35落座,外壳11的第二部分11b在其内表面亦即第二侧具备第二滚道27。第二滚道27也与第二轴承35的整周嵌合。在开口13的入口附近亦即其内表面与第一轴3之间夹设油封81。油封81不仅在内部封入有润滑油,还防止润滑油从外部流入,由此防止润滑油的泄漏、混合。同样,在开口15的入口附近亦即其内表面与第一轴3之间夹设油封83。从上述的说明可理解出,第一滚道21与油封81必然接近,第二滚道27与油封83必然接近。第一轴3为了与第二轴5齿轮结合,而具备第一齿轮37。若可能,则第一齿轮37可以与第一轴3一体,也可以如图示那样独立。在独立的情况下,在相对于第一轴3的结合中能够采用花键结合,但也可以利用焊接、其它方法。并且,为了进行第一齿轮37的定位,第一轴3也可以具有阶梯部39。第一齿轮37的侧面通过抵接于阶梯部39来定位。并且,也可以将这样的部分利用于焊接等。第二轴5与第一轴3平行地行进,通常,其整体容纳于外壳11。第二轴5也能够旋转地支撑于至少一对轴承51、53。为了承担来自锥齿轮57的推力反作用力,这些轴承例如能够应用圆锥滚子轴承,但也能够应用其它形式的轴承。为了使第三轴承51落座,外壳11的第一部分11a在其内表面亦即第一侧具备第三滚道23。第三滚道23与第三轴承51的整周嵌合。为了使第四轴承53落座,外壳11的第二部分11b在其内表面亦即第二侧具备第四滚道29。第四滚道29也与第四轴承53的整周嵌合。第一滚道21和第三滚道23可以如图示那样在宽度方向上没有偏移,或者也可以有偏移。同样,第二滚道27和第四滚道29可以如图示那样在宽度方向上没有偏移,或者也可以有偏移。第二轴5为了与第一轴3齿轮结合,而具备第二齿轮55。第二齿轮55可以如图示那样与第二轴5一体成形,或者也可以独立。第二轴5还具备锥齿轮57。锥齿轮57是所谓的双曲线齿轮,若可能,则可以与第二轴5一体,但通常是独立的,与第二轴5例如花键结合。锥齿轮57配置于齿轮组37、55与轴承33、51之间。为了进行锥齿轮57的定位,第二轴5也可以具有阶梯部61,另外为了进行固定以及位置的调整,也可以利用螺栓59。锥齿轮57也可以嵌入第三轴承51来直接支撑于第三轴承51。由于第三轴承51直接承担锥齿轮57所受到的反作用力,所以能够防止锥齿轮57进行偏心运动或者进动运动,甚至能够防止第二轴5进行偏心运动或者进动运动。第三轴7在其内侧的端具备与锥齿轮57啮合的小齿轮73。与锥齿轮57对应,小齿轮73也是双曲线齿轮。第三轴7还在其外侧的端具备用于与传动轴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汽车用动力传输单元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动力传输单元,是从汽车的变速器取出转矩的动力传输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外壳,其具备具有与上述变速器结合的结合部的第一侧、和与上述第一侧对置的第二侧;第一轴,其由落座于上述外壳的上述第一侧的第一轴承、和落座于上述外壳的上述第二侧的第二轴承支撑为能够旋转,从上述结合部向上述第二侧贯通上述外壳,并且与上述变速器结合来接受上述转矩;第二轴,其由落座于上述外壳的上述第一侧的第三轴承、和落座于上述外壳的上述第二侧的第四轴承支撑为能够旋转,且与上述第一轴齿轮结合而与上述第一轴平行地旋转,该第二轴具备锥齿轮;以及第三轴,其能够旋转地支撑于上述外壳,沿与上述第一轴以及上述第二轴不同的方向延伸,具备具有与上述锥齿轮啮合的小齿轮的内端、和向上述外壳的外部引出的外端,上述第一轴承配置为比上述锥齿轮更接近上述结合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动力传输单元,是从汽车的变速器取出转矩的动力传输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外壳,其具备具有与上述变速器结合的结合部的第一侧、和与上述第一侧对置的第二侧;第一轴,其由落座于上述外壳的上述第一侧的第一轴承、和落座于上述外壳的上述第二侧的第二轴承支撑为能够旋转,从上述结合部向上述第二侧贯通上述外壳,并且与上述变速器结合来接受上述转矩;第二轴,其由落座于上述外壳的上述第一侧的第三轴承、和落座于上述外壳的上述第二侧的第四轴承支撑为能够旋转,且与上述第一轴齿轮结合而与上述第一轴平行地旋转,该第二轴具备锥齿轮;以及第三轴,其能够旋转地支撑于上述外壳,沿与上述第一轴以及上述第二轴不同的方向延伸,具备具有与上述锥齿轮啮合的小齿轮的内端、和向上述外壳的外部引出的外端,上述第一轴承配置为比上述锥齿轮更接近上述结合部。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饭塚浩司新村理士
申请(专利权)人:吉凯恩传动系统日本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