槽形板模具及采用槽形板模具制作槽形板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962185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04 14: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预制件制作领域,提供了一种槽形板模具,包括一受力体系,一成型体系,成型体系放置在受力体系内部,一预应力钢筋穿过该成型体系连接至该受力体系,成型体系和受力体系彼此分离,预应力钢筋张拉后收缩所产生的作用力传导至该受力体系。具有增加模具周转次数和使用寿命,减轻了模具的整体重量的作用。本发明专利技术还进一步提供一种采用上述的槽形板模具制作槽形板的方法,包括步骤S1:提供一内模底架;步骤S2,提供一芯模固定在内模底架上,该芯模包括移动部和固定部,通过一限位螺栓将该芯模的移动部固定;及步骤S3:提供一对端模和一对侧模,均固定于内模底架上,将一对端模、一对侧模关闭形成可以容纳混凝土的槽形收容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槽形板模具,特别涉及一种寿命长,周转次数多的槽形板模具及采用槽形板模具制作槽形板的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房屋建筑结构中槽形板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但传统的槽形板模具笨重,钢材用量大,成本高,易变形,放张过程中槽形板易开裂,且不适于生产跨度大、预应力大的槽形板。在传统槽形板模具生产槽形板施工过程中,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模具易变形导致构件成型存在偏差,并且施工中浪费周转材料和原材料的现象严重。在结构上,传统的槽形板模具并未将受力体系和成型体系分开,当预应力钢筋张拉后,预应力钢筋收缩所产生的作用力将直接作用于端模和侧模,因此在制造模具时,不得不同时考虑模具的受力和成型,造成模具笨重,钢材用量大,施工难度高等问题;在采用传统模具生产槽形板时,预应力放张过程中,由于钢芯模阻碍混凝土构件受压变形,导致槽形板构件与钢芯模间出现较大的相互挤压作用,造成槽形板构件破坏或芯模变形破坏。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传统槽形板模具生产槽形板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稳定性与实用性更好的槽形板模具及采用槽形板模具制作槽形板的方法。本专利技术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提供一种槽形板模具,包括一受力体系,一成型体系,成型体系放置在受力体系内部,一预应力钢筋穿过该成型体系连接至该受力体系,成型体系和受力体系彼此分离,预应力钢筋张拉后收缩所>产生的作用力传导至该受力体系。优选地,进一步包括一内模底架,成型体系固定在内模底架上,该受力体系与内模底架分离。优选地,该受力体系包括一对端横梁和一对受力柱,该一对受力柱与该一对端横梁相互铰接形成空间矩形结构。优选地,该成型体系包括一对侧模和一对端模,一对侧模和一对端模均固定在内模底架上,该一对侧模与该一对端模互相连接形成一空间矩形结构。优选地,该成型体系进一步包括一芯模,所述一对侧模和一对端模位于芯模四周,与位于中部的芯模围成槽形的混凝土浇筑空间。优选地,所述芯模包括移动部和固定部,移动部和固定部之间设置有间隙,该间隙内填充有柔性材料,该间隙的尺寸与成型体系内部构件在预应力放张时受力产生的压缩量相对应。本专利技术还进一步提供一种采用槽形板模具制作槽形板的方法,包括步骤S1:提供一内模底架;步骤S2,提供一芯模固定在内模底架上,该芯模包括移动部和固定部,通过一限位螺栓将该芯模的移动部固定;及步骤S3:提供一对端模和一对侧模,均固定于内模底架上,将一对端模、一对侧模关闭形成可以容纳混凝土的槽形收容空间。优选地,进一步包括步骤S4:在该内模底架上架设一对端横梁和一对受力柱,该一对端横梁与该一对受力柱互相铰接形成空间矩形结构。优选地,进一步包括步骤S5:布置多条预应力钢筋贯穿两端的一对端横梁;步骤S6:将事先制作好的钢筋网片安装定位至芯模、一对端模与一对侧模形成的槽形收容空间内;及步骤S7:将混凝土浇注至芯模、一对端模与一对侧模形成的槽形收容空间内。优选地,进一步包括步骤S8,在预应力放张前松开限位螺栓,移动部随槽形板构件受压收缩而同步移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槽形板模具的受力体系与成型体系彼此分离,预应力钢筋张拉后收缩所产生的作用力不传导至成型体系,改变了预应力钢筋收缩所产生的作用力的传导途径。传统工艺的传力途径,经由预应力钢筋,端模到侧模;而改进后的槽形板模具的传力途径变为,由预应力钢筋收缩传到端横梁,最后到受力柱。端横梁与内模底架分离,最终使成型体系不受力,实现受力体系与成型体系单独工作的目的,从而减轻槽形板模具的重量,增加槽形板模具的周转次数和使用寿命。端横梁、受力柱和约束铰形成受力体系,成型体系放置在受力体系内部,形成一四周封闭的矩形收容空间。受力体系与成型体系分离,各自完成构件制作过程中受力和成型功能,预应力钢筋张拉过程中产生的力全部由受力体系承受,槽形板构件的成型体系仅考虑构件的成型,不承受预应力钢筋收缩所产生的作用力。端横梁与内模底架分离,达到受力体系与成型体系单独工作的目的。在采用短线先张法生产槽形板的过程中,预应力钢筋张拉时所产生的作用力直接作用于端横梁,受力柱承受端横梁传来的轴向压力,通过设置约束铰,减小计算长度,在保证整体稳定性的前提下,选择截面积更小的受力柱,减少材料用量。同时,槽形板模具采用可收缩芯模,由于可收缩芯模的收缩,使构件被压缩时,可收缩芯模的移动部随构件的收缩而移动,避免槽形板构件与可收缩芯模间出现较大的相互挤压作用,造成槽形板构件破坏或可收缩芯模变形破坏。从而保证了槽形板构件的质量,而且这样也有利于构件的脱模。可收缩芯模的移动部一端,沿内模底架两侧各设置一滑杆,滑杆与可收缩芯模的移动部通过限位螺栓相连,预应力钢筋放张前,松开限位螺栓,实现可收缩芯模的可收缩性,从而释放预应力钢筋放张时构件与可收缩芯模间的相互挤压作用力。在槽形板模具生产槽形板的过程中,对步骤S1,受力体系和成型体系在内模底架上进行;对步骤S3,端模和侧模围成的空间是浇筑成所需槽形板的外形;对步骤S4,端横梁和受力柱与内模底架独立开来,能够减轻模具重量,增加周转次数;对步骤S8,预应力钢筋放张前,松开限位螺栓,槽形板构件受压收缩,可收缩芯模的移动部在压力作用下,向内滑移,达到可收缩芯模向内收缩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槽形板模具主体断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槽形板模具受力体系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槽形板模具的成型体系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即本专利技术槽形板模具的成型体系可收缩芯模移动部断面方向移动限位原理示意图。图5是采用本专利技术槽形板模具制作槽形板的方法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请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槽形板模具10包括一受力体系101、成型体系103和内模底架109。受力体系101和成型体系103都建构在内模底架109之上,构成整个槽形板模具10的主体结构。受力体系101处在整个模具系统的外围,其内部架设成型体系103。成型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槽形板模具,包括一受力体系,一成型体系,成型体系放置在受力体系内部,一预应力钢筋穿过该成型体系连接至该受力体系,其特征在于:成型体系和受力体系彼此分离,预应力钢筋张拉后收缩所产生的作用力传导至该受力体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槽形板模具,包括一受力体系,一成
型体系,成型体系放置在受力体系内部,一预应
力钢筋穿过该成型体系连接至该受力体系,其特
征在于:成型体系和受力体系彼此分离,预应力
钢筋张拉后收缩所产生的作用力传导至该受力体
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槽形板模具,其特征
在于:进一步包括一内模底架,成型体系固定在
内模底架上,该受力体系与内模底架分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槽形板模具,其特征
在于:该受力体系包括一对端横梁和一对受力柱,
该一对受力柱与该一对端横梁相互铰接形成空间
矩形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槽形板模具,其特征
在于:该成型体系包括一对侧模和一对端模,一
对侧模和一对端模均固定在内模底架上,该一对
侧模与该一对端模互相连接形成一空间矩形结
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槽形板模具,其特征
在于:该成型体系进一步包括一芯模,所述一对
侧模和一对端模位于芯模四周,与位于中部的芯
模围成槽形的混凝土浇筑空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槽形板模具,其特征
在于:所述芯模包括移动部和固定部,移动部和
固定部之间设置有间隙,该间隙内填充有柔性材
料,该间隙的尺寸与成型体系内部构件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贵情陈波颜有光彭明先罗亮蒋华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华西绿舍建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