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输液用过滤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961782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03 05: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输液用过滤器,包括过滤器壳体(1),在过滤器壳体(1)的内腔的进液端安装进液端过滤单元(6),进液端过滤单元(6)与进液口(3)连通;在过滤器壳体(1)的内腔的出液端安装出液端过滤单元(7),出液端过滤单元(7)与出液口(5)连通;其中,过滤器壳体(1)、进液端过滤单元(6)和出液端过滤单元(7)均为圆柱形。优点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新型输液用过滤器,其过滤器壳体、进液端过滤单元和出液端过滤单元均呈圆柱形,实现了在较小过滤器直径情况下,达到较大过滤面积的目的,因此,解决了原有一次性输液用过滤器尺寸过大的问题,增加了美观性和实用性,并且有效地降低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过滤器,具体涉及一种新型输液用过滤器
技术介绍
静脉输液是一种普遍的临床治疗疾病的方法,由于输液的药液中常常含有不溶性微粒,因此,需要采用过滤器对其进行过滤,从而避免不溶性微粒进入人体,进而对人体产生危害。但是,目前临床使用的输液用过滤器多为平板式过滤器,包括壳体和片状结构的过滤膜,过滤膜设置于壳体内部并与壳体的内壁固定,在位于过滤膜上方的壳体开设进液口,在位于过滤膜下方的壳体开设出液口。该种过滤器具有以下不足:在过滤器外径尺寸一定的情况下,过滤膜的过滤面积较小,因此具有滤液流量小的不足,难以满足实际输液需求。而如果为了满足流量要求,则需要将过滤器外径尺寸放大以及过滤膜过滤面积的放大。这样,一方面造成过滤器材料浪费以及成本的增加。另外,由于输液用过滤器使用的滤膜薄,强度较低,当过滤膜尺寸增大后,容易造成过滤膜的破损,导致过滤膜生产合格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输液用过滤器,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输液用过滤器,包括过滤器壳体(1),所述过滤器壳体(1)的顶部安装上盖(2),所述上盖(2)开设有进液口(3);所述过滤器壳体(1)的底部安装下盖(4),所述下盖(4)开设有出液口(5);在所述过滤器壳体(1)的内腔的进液端安装进液端过滤单元(6),所述进液端过滤单元(6)与所述进液口(3)连通;在所述过滤器壳体(1)的内腔的出液端安装出液端过滤单元(7),所述出液端过滤单元(7)与所述出液口(5)连通;其中,所述过滤器壳体(1)、所述进液端过滤单元(6)和所述出液端过滤单元(7)均为圆柱形。优选的,所述进液端过滤单元(6)包括进液端圆柱体网状支撑结构(6-1)以及整体包覆在所述进液端圆柱体网状支撑结构(6-1)外表面的进液端过滤膜(6-2);所述出液端过滤单元(7)包括出液端圆柱体网状支撑结构(7-1)以及整体包覆在所述出液端圆柱体网状支撑结构(7-1)外表面的出液端过滤膜(7-2)。优选的,所述进液端过滤膜(6-2)采用混合纤维素膜或尼龙膜;所述出液端过滤膜(7-2)采用重离子微孔膜、聚醚砜膜或尼龙膜。优选的,所述出液端过滤膜(7-2)采用具有自动止液功能的滤膜。优选的,所述进液端过滤单元(6)的侧壁与所述过滤器壳体(1)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所述出液端过滤单元(7)的侧壁与所述过滤器壳体(1)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优选的,所述进液端过滤单元(6)的顶壁与所述上盖(2)的底壁固定连接;所述出液端过滤单元(7)的底壁与所述下盖(4)的顶壁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过滤器壳体(1)还开设有排气窗(8);所述排气窗(8)位于所述进液端过滤单元(6)和所述出液端过滤单元(7)之间的区域。本技术提供的新型输液用过滤器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提供的新型输液用过滤器,其过滤器壳体、进液端过滤单元和出液端过滤单元均呈圆柱形,实现了在较小过滤器直径情况下,达到较大过滤面积的目的,因此,解决了原有一次性输液用过滤器尺寸过大的问题,增加了美观性和实用性,并且有效地降低了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未开设排气窗的新型输液用过滤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未开设排气窗的新型输液用过滤器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开设排气窗的新型输液用过滤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开设排气窗的新型输液用过滤器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结合图1和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输液用过滤器,包括过滤器壳体1,过滤器壳体1的顶部安装上盖2,上盖2开设有进液口3;过滤器壳体1的底部安装下盖4,下盖4开设有出液口5;在过滤器壳体1的内腔的进液端安装进液端过滤单元6,进液端过滤单元6与进液口3连通;在过滤器壳体1的内腔的出液端安装出液端过滤单元7,出液端过滤单元7与出液口5连通;其中,过滤器壳体1、进液端过滤单元6和出液端过滤单元7均为圆柱形。本技术中,进液端过滤单元6包括进液端圆柱体网状支撑结构6-1以及整体包覆在进液端圆柱体网状支撑结构6-1外表面的进液端过滤膜6-2;出液端过滤单元7包括出液端圆柱体网状支撑结构7-1以及整体包覆在出液端圆柱体网状支撑结构7-1外表面的出液端过滤膜7-2。通过圆柱体网状支撑结构支撑过滤膜。实际应用中,过滤膜可采用热压方法或胶粘方法复合到圆柱体网状支撑结构的外表面,热复合即将过滤膜与支撑结构在一定温度下施以一定压力,使其复合成一体;温度为60~180℃,压力为0.01~10MPa。另外,进液端过滤膜采用精度较低的混合纤维素膜或尼龙膜等,起到预过滤的作用;出液端过滤膜采用过滤精度高的重离子微孔膜、聚醚砜膜、尼龙膜等,作为终端过滤。同时,出液端过滤膜可采用具有止液功能的滤膜,实现自动止液的目的。参考附图,可以看出,本技术中,进液端过滤单元6的侧壁与过滤器壳体1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出液端过滤单元7的侧壁与过滤器壳体1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进液端过滤单元6的顶壁与上盖2的底壁固定连接;出液端过滤单元7的底壁与下盖4的顶壁固定连接。因此,过滤单元与盖体固定,实现了过滤单元的固定;过滤单元与过滤器壳体1的内壁存在间隙,可使过滤膜充分发挥过滤作用,提高过滤流量。另外,结合图3和图4,过滤器壳体1还开设有排气窗8;排气窗8位于进液端过滤单元6和出液端过滤单元7之间的区域。通过排气窗,实现自动排气的功能。本专利技术解决了原有一次性输液用过滤器尺寸过大的问题,增加了美观性和实用性,并且有效地降低了成本。本技术提供的新型输液用过滤器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提供的新型输液用过滤器,其过滤器壳体、进液端过滤单元和出液端过滤单元均呈圆柱形,实现了在较小过滤器直径情况下,达到较大过滤面积的目的,因此,解决了原有一次性输液用过滤器尺寸过大的问题,增加了美观性和实用性,并且有效地降低了成本。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输液用过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过滤器壳体(1),所述过滤器壳体(1)的顶部安装上盖(2),所述上盖(2)开设有进液口(3);所述过滤器壳体(1)的底部安装下盖(4),所述下盖(4)开设有出液口(5);在所述过滤器壳体(1)的内腔的进液端安装进液端过滤单元(6),所述进液端过滤单元(6)与所述进液口(3)连通;在所述过滤器壳体(1)的内腔的出液端安装出液端过滤单元(7),所述出液端过滤单元(7)与所述出液口(5)连通;其中,所述过滤器壳体(1)、所述进液端过滤单元(6)和所述出液端过滤单元(7)均为圆柱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输液用过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过滤器壳体(1),所述过滤器壳体(1)的顶部安装上盖(2),所述上盖(2)开设有进液口(3);所述过滤器壳体(1)的底部安装下盖(4),所述下盖(4)开设有出液口(5);在所述过滤器壳体(1)的内腔的进液端安装进液端过滤单元(6),所述进液端过滤单元(6)与所述进液口(3)连通;在所述过滤器壳体(1)的内腔的出液端安装出液端过滤单元(7),所述出液端过滤单元(7)与所述出液口(5)连通;其中,所述过滤器壳体(1)、所述进液端过滤单元(6)和所述出液端过滤单元(7)均为圆柱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输液用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端过滤单元(6)包括进液端圆柱体网状支撑结构(6-1)以及整体包覆在所述进液端圆柱体网状支撑结构(6-1)外表面的进液端过滤膜(6-2);所述出液端过滤单元(7)包括出液端圆柱体网状支撑结构(7-1)以及整体包覆在所述出液端圆柱体网状支撑结构(7-1)外表面的出液端过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忠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南洋慧通新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