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型自动排气自动止液延缓回血过滤器,包括壳体和过滤膜,过滤膜水平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将壳体分隔成上、下腔室,在上腔室内水平设置有空气膜,上腔室上设有与外界相通的排气孔且排气孔位于空气膜的上方,上接口向下穿过空气膜伸至空气膜与过滤膜之间以使流入药液中空气通过空气膜由排气孔排出实现自动排气功能,药液则流过过滤膜从下接口排出直至药液流尽,并在残留药液于过滤膜上形成表面张力与其重力平衡时实现自动止液延缓回血功能。还公开了使用上述过滤器的输液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省去护理人员手工排气的操作环节,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次成型、制作工艺简单,能够大大降低成本,实现规模化生产。(*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输液过滤器,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型自动排气自动止液延缓回血过滤器,还涉及使用该过滤器的输液器。
技术介绍
医用输液器(即指静脉输液器)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用于向人体静脉输送药液的医用耗材,它一般由瓶塞穿刺器、输液管(包括上导管与下导管)、空气过滤器、墨菲氏管、过滤器、流速调节器、鲁尔接头及静脉头皮针依次连接组成。现有静脉输液器在输液过程中,由于输液管及墨菲氏管内储存有空气,加上墨菲氏管虹吸作用的存在,使得在静脉穿刺前必须排空上述管体内的气体,这种操作程序会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量,造成使用不便的缺陷,从而降低工作效率。现有的过滤器一般主要由上、下壳体及过滤膜组成,过滤膜水平设置在上壳体和下壳体对合而成的腔室中。由于输液加药和其它原因,药液中经常会夹带气泡进入过滤器,但是,现有过滤器仅起到滤除药液中大分子微粒的作用,而不具有排除气泡的功能,因此气泡有可能进入患者血液,所以在临床输液治疗中,要求护士不断巡回观察,人工排除气泡,如此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而且在没有及时排除气泡的情况下,如果较多气泡进入患者血液,会对患者健康造成威胁。另外,静脉输液器中的药液流完以后,如果不及时更换药液瓶或者卸除输液器,药液会一直流动,直至人体的静脉压与输液器中药液的重力平衡时才会停止,由于药液的扩散作用,使得人体血液回流到输液器的输液管中,这种回血现象不仅会引起病患的惊恐,而且护理人员要花相当长时间重新排气,更甚者,易于形成血栓并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等。为了解决回血问题,国内外该领域技术人员研发了多种具有自动止液功能的输液器,其工作原理是:当墨菲氏管内的药液滴完后,自动封闭下导管入水口以防止回血,然而,其无法有效实现防回血的目的。它采用引流条将墨菲氏管内少量的残留液通过虹吸引流的方式引入头皮针的前端以达到防回血的效果,但是引流条的结构设计比较复杂,制作工艺十分繁琐,生产成本较高,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次成型、制作工艺简单、使用方便、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能够规模化生产、有效实现自动排气自动止液延缓回血的智能型自动排气自动止液延缓回血过滤器。本技术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措施来实现:一种智能型自动排气自动止液延缓回血过滤器,包括壳体和过滤膜,所述过滤膜水平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将壳体分隔成上、下腔室,在所述上腔室上设有上接口,在所述下腔室上设有下接口,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腔室内水平设置有空气膜,所述上腔室上设有与外界相通的排气孔且排气孔位于空气膜的上方,所述上接口向下穿过 空气膜伸至所述空气膜与过滤膜之间以使流入药液中空气通过空气膜由排气孔排出实现自动排气功能,药液则流过过滤膜从下接口排出直至药液流尽,并在残留药液于过滤膜上形成表面张力与其重力平衡时实现自动止液延缓回血功能。当药液流入时,药液中空气通过空气膜从排气孔排出实现自动排气;药液流过过滤膜,并排入下导管内直至静脉头皮针从而排出输液器流入人体,因此不用人工排除气泡,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保证了输液安全;当药液瓶中的药液流尽时,即没有药液流入时,过滤膜上的残留药液在过滤膜上形成表面张力与其重力平衡时实现多次排气自动止延缓回血功能,避免了护理人员未能及时更换输液瓶或者卸除输液器而出现的回血现象,省去护理人员手工排气的操作环节,减少工作量,使用方便,提高工作效率。另外,本技术一次成型、制作工艺简单,能够大大降低成本,实现规模化生产。空气膜可以采用聚四乙烯制成,也可以选择其它符合要求的材料。作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壳体由上壳体与下壳体上下扣合而成,所述上腔室即为上壳体内部空间,所述下腔室即为下壳体内部空间,所述上接口采用滴管,所述滴管处于上壳体内、外的部分分别是滴管内段和滴管外段,其中,所述滴管外段用于紧密套装在输液管内,所述滴管内段是所述上接口向下伸出的管段。为了防止过滤膜因药液重量导致破损,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在所述下壳体底面上增设有用于支撑过滤膜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竖立设置并向上伸出靠近所述过滤膜的下表面。作为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支撑柱的上端面是平面,所述空气膜位于上壳体内中上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沿所述支撑柱纵向中心部位开有输液通道,所述输液通道向下穿过下壳体伸出成管体,该管体用于紧密外套于输液管,所述输液通道即为所述下接口。本技术还可以做以下改进,沿所述支撑柱的侧壁纵向开有延伸至侧壁顶端的断口作为渗漏孔,所述渗漏孔 向下延伸至所述支撑柱的底部以使药液完全排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推荐实施方式,所述排气孔位于所述上壳体的顶面上。本技术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上述智能型自动排气自动止液延缓回血过滤器的输液器。本技术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措施来实现:一种使用上述智能型自动排气自动止液延缓回血过滤器的输液器,包括由输液管连接的鲁尔接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鲁尔接头以上管路任何位置的所述自动排气自动止液延缓回血过滤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输液器包括从上至下通过输液管依次连接的瓶塞穿刺器、空气过滤器、墨菲氏管、流速调节器、鲁尔接头、静脉头皮针,所述自动排气自动止液延缓回血过滤器位于所述空气过滤器与所述墨菲氏管之间。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输液器包括从上至下通过输液管依次连接的瓶塞穿刺器、空气过滤器、墨菲氏管、流速调节器、鲁尔接头、静脉头皮针,所述自动排气自动止液延缓回血过滤器位于所述墨菲氏管与流速调节器之间。作为本技术的又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输液器包括从上至下通过输液管依次连接的瓶塞穿刺器、空气过滤器、墨菲氏管、流速调节器、鲁尔接头、静脉头皮针,所述自动排气自动止液延缓回血过滤器位于所述流速调节器与鲁尔接头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显著的效果:⑴当药液瓶中的药液流尽时,即没有药液流入本技术,药液中空气通过排气孔排出实现自动排气功能,而药液则流过过滤膜,并排入下导管内直至静脉头皮针从而排出输液器,当过滤膜上的残留药液在过滤膜上形成表面张力与其重力达到平衡时实现自动止液延缓回血功能,因此本技术总体上可实现在一定时间内多次自动排气功能自动止液延缓回血功能,避免了护理人员未能及时更换输液瓶或者卸除输液器而出现的回血现象,省去护理人员手工排气的操作环节,减少工作量,使用方便,提高工作效率。⑵当更换药液瓶时,无需挤压墨菲氏管,由于产生的负压作用使得药液进入过滤器内,过滤器内的空气可以通过排气孔排出,因此避免了在更换第二瓶药液瓶时液体停滴的现象。⑶本技术一次成型,制作工艺简单,能够大大降低成本,可实现规模化生产。⑷过滤器可设置在鲁尔接头以上任何位置,因此过滤器在输液器上的设置位置具有多种形式,可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选择性适用。(5)本技术的结构简单,适用性强,可广泛适用于医院等医疗机构。以下结合附图 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过滤器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1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1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1使用于输液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图1 3所示,是本技术一种智能型自动排气自动止液延缓回血过滤器20,包括壳体和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型自动排气自动止液延缓回血过滤器,包括壳体和过滤膜,所述过滤膜水平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将壳体分隔成上、下腔室,在所述上腔室上设有上接口,在所述下腔室上设有下接口,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腔室内水平设置有空气膜,所述上腔室上设有与外界相通的排气孔且排气孔位于空气膜的上方,所述上接口向下穿过空气膜伸至所述空气膜与过滤膜之间以使流入药液中空气通过空气膜由排气孔排出实现自动排气功能,药液则流过过滤膜从下接口排出直至药液流尽,并在残留药液于过滤膜上形成表面张力与其重力平衡时实现自动止液延缓回血功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芳,
申请(专利权)人:肖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