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负压管道对变流器散热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955497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02 12: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利用负压管道对变流器散热的装置,包括塔筒、贯穿塔筒的负压管道、风道以及设置在风道一端的进风口;所述风道设置在风力发电机组的变流器或其他发热部件的上方,所述进风口设置在风道靠近发热部件的一端,所述风道的另一端连接在负压管道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利用负压管道对变流器散热的装置,利用风力发电机组中现有的塔筒,以及设置贯穿塔筒的负压管道,通过负压作用,将变流器及其他发热部件的热量带走,不需额外增加散热装置对变流器进行散热,结构简单,散热效果好,减少了散热装置的硬件成本,降低了风电系统的能耗,具有进行推广应用的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风力发电机组中变流器的散热
,尤其是涉及一种利用负压管道对变流器散热的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在1000千瓦(或称1MW)以上的风力发电机组中,大都利用变流器装置,将电能转换或控制成适当的频率和电压后,送到电网上,成为可以广泛利用的电能。而变流器装置在电能转换的过程中,其功率器件、变压器、电抗器、电阻及电容等元件都会产生热量,这些热量如不能及时得到排除,一则会影响有关元器件的寿命,二则可能毁坏有关元器件,直至整个变流器无法正常工作。因此,几乎所有的变流器装置都在其散热问题上要经过精心的设计。现有的风力发电机组的变流器装置,其散热问题大多采用变流器装置自身孤立解决,即利用散热风机强迫进行风冷散热,或利用水冷循环系统进行水冷散热。而现有的风冷或水冷散热系统,均需额外增加散热装置,如大功率风扇、水冷系统等。这就意味着,均需增加较多变流器硬件成本,而且这些装置本身也会带来额外的电能损耗,这就增加了整个风力发电系统的能耗。合理、有效地解决变流器内部器件的发热问题,对提高风力发电机组的性价比有重要的意义。现今,亟需一种变流器散热装置,能在对风力发电机组的变流器装置进行散热的同时,减少变流器的硬件成本、降低系统的能耗,提高风力发电机组的使用性价比。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负压管道对变流器散热的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需额外增加散热装置对风力发电机组的变流器进行散热,进而增加了装置的硬件成本,提高了风电系统能耗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利用负压管道对变流器散热的装置,包括塔筒、贯穿塔筒的负压管道、风道以及设置在风道一端的进风口;所述风道设置在风力发电机组的变流器或其他发热部件的上方,所述进风口设置在风道靠近发热部件的一端,所述风道的另一端连接在负压管道上。进一步,所述负压管道的数量为1个以上。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在有风时,风力发电机组进行发电工作,变流器会发热,这时风吹过负压管道的端部,在负压管道的外部形成低压区,负压管道内的空气由于负压作用向负压管道外排出,进而将风道内收集的变流器上方的热气排出,从而实现了对变流器的散热;设置1个以上负压管道,能够更高效地对变流器进行散热,散热效果更理想。进一步,所述负压管道的端口伸出塔筒外。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端口伸出塔筒外,能够更好地迎风。进一步,所述负压管道之间设有连通风道。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连通风道将负压管道连通起来,使空气交换更快速、充分,提高了散热效率。进一步,所述负压管道的两端设有集风口。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集风口使负压管道的端部更容易捕捉风力,从而使负压管道的低压作用更显著,散热更快。进一步,所述集风口的形状为喇叭形。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集风口的形状为喇叭形,使集风口更容易捕捉风力,从而加强了负压管道的负压作用。进一步,所述风道的形状为管状。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风道将风力发电机组的变流器周围的热气抽出,实现对变流器的散热,不需另行设置其他散热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功耗低。进一步,所述风道的数量为1个以上。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多个风道对变流器进行散热,使变流器的散热更加均匀,散热效率更高。进一步,所述集风口上设有防护装置。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防护装置能够防止异物进入负压管道内。进一步,所述进风口的形状为漏斗形。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进风口为漏斗形,更容易收集热气,加快热气的抽离,提高散热效率。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利用负压管道对变流器散热的装置,利用风力发电机组中现有的塔筒,以及贯穿塔筒的负压管道作为散热的部件,风吹过负压管道的端部,在负压管道的外部形成低压区,通过负压作用,使风道将变流器及其他发热部件的热量带走,实现对风电系统的散热,负压管道的数量可为多个,对变流器进行均匀、高效地散热,进风口的形状为漏斗形,能够更好地收集热气,本变流器散热装置,不需额外增加散热装置对变流器进行散热,结构简单,散热效果好,减少了散热装置的硬件成本,降低了风电系统的能耗,适于进行推广应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利用负压管道对变流器散热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利用负压管道对变流器散热的装置中负压管道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变流器; 2-风道; 3-负压管道;4-进风口; 5-塔筒; 6-连通风道;7-集风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利用负压管道对变流器散热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利用负压管道对变流器散热的装置中负压管道的结构示意图。实施例一:在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利用负压管道对变流器散热的装置,包括塔筒5、贯穿塔筒5的负压管道3、风道2以及设置在风道2一端的进风口4;所述风道2设置在风力发电机组的变流器1或其他发热部件的上方,所述进风口4设置在风道2靠近发热部件的一端,所述风道2的另一端连接在负压管道3上。目前的风力发电系统的变流器的散热,是通过散热风机或水冷循环系统辅助进行的,均需增加较多的硬件成本,而且这些装置本身也会带来额外的电能损耗,这就增加了整个风力发电系统的能耗。在本实施例中,在有风时,风力发电机组进行发电工作,变流器1会发热,这时风吹过负压管道3的端部,在负压管道3的外部形成低压区,负压管道3内的空气由于负压作用向负压管道3外排出;变流器1或其他发热部件产生热量后,热空气质量较轻而上升,在变流器1或其他发热部件的上部聚集,进入风道2,在负压管道3的负压作用下风道2内聚集的热气被排出,从而将下方的变流器1的热量带走,实现了对变流器1的散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利用负压管道对变流器散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塔筒、贯穿塔筒的负压管道、风道以及设置在风道一端的进风口;所述风道设置在风力发电机组的变流器或其他发热部件的上方,所述进风口设置在风道靠近发热部件的一端,所述风道的另一端连接在负压管道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负压管道对变流器散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塔筒、贯穿塔筒的负压管道、风道以及设置在风道一端的进风口;所述风道设置在风力发电机组的变流器或其他发热部件的上方,所述进风口设置在风道靠近发热部件的一端,所述风道的另一端连接在负压管道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负压管道对变流器散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管道的数量为1个以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负压管道对变流器散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管道的端口伸出塔筒外。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负压管道对变流器散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管道之间设有连通风道。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玉琢马永健寇斐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合力电气传动控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