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背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93033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护背结构,其包括相互组合的供穿戴用的一着装部与具有防护效果的一背板部,该背板部根据脊椎骨外型及排列型态而设有数个符合人体工学设计的内衬体,各内衬体紧密并排并于内衬体外用一包覆层将内衬体包覆在背板部里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借由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与内衬体轻盈、耐冲击的特性,以利使用者容易穿戴并减少重量的负担,让背板部在各种情况下均能确实贴覆在背部及脊椎骨上,不会留有空隙或跑位,确实达到贴覆背部安全维护的效果。(*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护背,尤其涉及一种背板以耐冲击制造物构成, 并根据脊椎骨外型及排列型态做人体工学设计的护背结构
技术介绍
人需要以运动促进生理机能、维持身体健康,而运动安全的维护则 是从事运动者首要注意的目标,尤其现今极限运动兴起,在全球掀起一 股追求体能、技能与创意的热门风潮,许多热爱挑战又喜欢超越自我的 人们在热潮带动下一窝蜂加入极限运动的行列,极限运动的项目种类繁 多,举凡直排轮、滑板、单车、越野摩托车、滑雪板等运动类型;这些 运动都存在高难度及一定的风险性,所以运动的安全防护措施就更显重 要,例如必须在腕踝肘膝套上护具、身上穿着防护衣,最重要的,在内 中有撑起躯干上半部,又藏着庞大复杂神经的脊椎骨的背部,覆上能给 予足够保护的护背,利用护具、防护衣建立周身的防护,才能在意外不 幸降临时将伤害减至最低。脊椎骨与依附的血管、神经十分复杂精密,脊椎、血管、神经又关 系到身体的支撑与机能的运作,如有损伤则可能导致肢体瘫痪、机能失 调的严重后果,因此,背部的防护尤不可缺,需给予妥善的保护,目前对 背部的防护有如中国台湾专利证号M 274804 「机车防护衣衬垫」专利, 其结构是用一衬垫本体结合一防护护具覆盖于背部,借由防护护具抵抗 撞击,由衬垫缓冲并吸收撞击力量;然而,该防护护具外表面隆起如龟壳状,由于内部空心,故覆盖于 背部时,仅以顶部龟壳状结构向下延伸的边缘与背部外围接触,并未完 整与全背部贴覆,这样的设计表面上看来,可让位于防护护具空心处的 背部内围在受到撞击时因撞击力量少了质量传递的媒介而不受冲击,但 实际上反而让与防护护具边缘接触的背部外围承受了更多更强的撞击力量,若撞击猛烈所产生的力量甚至能渗透入脊椎骨中,让接触防护护具 边缘的背部外围直接受冲击外,未被防护护具妥善贴覆的背部内围也将 遭受严重的震荡,冲击与震荡可导致脊椎骨、神经组织的错位及更大的永久性伤害;更严重的设计缺点在于,该防护护具是以一整片龟壳状的结构形成 保护,并不符合人体背部的线条以及背部内脊椎骨的外型和排列的型态, 不但无法确实贴覆于整个背部,并随着背部的直弯而对脊椎骨形成妥善 防护,反而适得其反地让防护护具在不能与背部对位契合的情况下,在 意外降临时成为加重伤害的帮凶。另一种护背则如中国台湾专利证号M244757 「机车防护衣护具的结构 改良」专利,其结构设计除了存在上述缺点外,该护具是用PE塑料材料 射出成型,所以质地较硬,重量较重,不利穿戴又增加了使用者的身体 负担,也是有待改进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 述缺陷,而提供一种护背结构,本技术借由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 与内衬体轻盈、耐冲击的特性,以利使用者容易穿戴并减少重量的负担, 让背板部在各种情况下均能确实贴覆在背部及脊椎骨上,不会留有空隙 或跑位,确实达到贴覆背部安全维护的效果。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为达成前述的目的,本技术护背结构,其包括相互组合的供穿戴 用的一着装部与具有防护效果的一背板部,其特征在于该着装部设有可挂载在人体之上,形成背负效果的一肩带组,该肩 带组横向设置固紧肩带组的一束胸件,该着装部下方设置让背板部被稳 定穿戴的一束腰件,该肩带组与束胸件上各设有可縮放长度的调整件, 使用者可用调整件将肩带组、束胸件长度縮放至适合于自己的身量;该背板部根据脊椎骨外型及排列型态而设有数个符合人体工学设计 的内衬体,该内衬体是使用发泡性聚苯乙烯(EPS)或发泡乙烯聚合物 (EP0)或发泡性聚丙烯(EPP) —体成型,质地轻盈减轻使用者的重量 负担,并运用架桥结构补强内衬体结构强度,提升耐冲撞的防护效果;4该内衬体为迎合脊椎骨外型,在内衬体内侧居中形成一凹弧,该凹 弧对应脊椎骨顶端棘突与两侧横突的外型,脊椎骨顶端的棘突可在背部弯曲时仍可受到凹弧的贴覆和保护;各内衬体大小不同,并以由中央朝两端渐縮方式紧密并排于背板部, 并于内衬体外用一包覆层将内衬体包覆在背板部里面;该包覆层在各内衬体上下两端均设有一缝边,以缝边将包覆层区分 为数段,各段独立包覆一内衬体,所以各内衬体间留有足供空间供其配 合背部的直弯而顺序活动,^但容易穿戴,也不会发生内衬体相互卡抵 妨碍活动的情形;最后该背板部设有一用来与着装部组合的结合体,借由该结合体将 背板部与着装部合为一体。本技术的优点在于该背板部是以数个大小不同的内衬体由中 央朝两端渐縮方式排列而成,恰好对应12节胸椎、5节腰椎与荐椎的位 置,借由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与内衬体轻盈、耐冲击的特性,以利使 用者容易穿戴并减少重量的负担,让背板部在各种情况下均能确实贴覆 在背部及脊椎骨上,不会留有空隙或跑位,确实达到贴覆背部安全维护 的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护背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组合完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A是本技术的侧面角度示意图。图3B是本技术背板部的局部结构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被穿戴后背部直立时的侧面角度结构状态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被穿戴后背部弯曲时的侧面角度结构状态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着装部IO 肩带组ll 束胸件12 调整件lll、 121 束腰件13 背板部20内衬体21、 21a、 21b、 21c、 21d、 21e、 21f、 21g 凹弧211 包覆层22 缝边2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是有关一种护背结构,请参阅图1至图3B所示,其包括 相互组合的供穿戴用的一着装部10与提供防护效果的一背板部20,其特 征在于该着装部IO在本实施例中设有可挂载在人体之上,形成背负效果的 一肩带组ll,该肩带组ll横向设置固紧肩带组ll的一束胸件12,该着 装部10下方设置让背板部20被稳定穿戴的一束腰件13,该肩带组11与 束胸件12上各设有可縮放长度的调整件111、 121,使用者可用调整件 111、 121将肩带组11、束胸件12长度縮放至适合于自己的身量;该背板部20根据脊椎骨外型及排列型态而设有数个符合人体工学设 计的内衬体21,该内衬体21是使用发泡性聚苯乙烯(EPS)或发泡乙烯 聚合物(EP0)或发泡性聚丙烯(EPP) —体成型,并在内衬体21表面运 用紫外线(UV)照射进行反应,将分子聚合为架桥结构,该内衬体21为 迎合脊椎骨外型,在内衬体21内侧居中形成一凹弧211,而各内衬体21 大小不同,并以由中央朝两端渐縮方式紧密并排于背板部20,并于内衬 体21外用一包覆层22将内衬体21包覆在背板部20里面,而包覆层22 在各内衬体21上下两端均设有一缝边221,以缝边221将包覆层22区分 为数段,各段独立包覆一内衬体21,最后该背板部20设有一用来与着装 部10组合的结合体23,借由该结合体23将背板部20与着装部10合为 一体。再请配合参照图4与图5所示,由于该背板部20是以数个大小不同 的内衬体21a、 21b、 21c、 21d、 21e、 21f、 21g由中央朝两端渐縮方式 排列而成,在本实施例中,头四块内衬体21a、 21b、 21c、 21d恰好对应 12节胸椎的位置,接续两块内衬体21e、 21f则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护背结构,其包括相互组合的供穿戴用的一着装部与具有防护效果的一背板部,其特征在于: 该背板部根据脊椎骨外型及排列型态而设有数个符合人体工学设计的内衬体,各内衬体紧密并排并于内衬体外用一包覆层将内衬体包覆在背板部里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超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联欣运动器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