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弯曲管件的加工,更具体地说,涉及初始直管件下料的改进。
技术介绍
现有管子加工
经常需要加工弯管,这些弯管通常是通过直管弯曲获得,如图1所示直管ST弯曲成如图2所示带有弯曲段的管子ST,弯曲起点为M,弯曲后原直管M点变为曲管段的起点M′,弯曲过程中出现△L的延长。而且,如图3所示,在实际弯曲过程中在弯曲模具上经常是弯曲到M′点,卸载之后,出现回弹到M″点的情况。因此给初始下料带来不确定因素。因此,现有技术管件加工企业都使用管子弯曲等比近似有余量下料计算,之所以有余量是因为无法解决管子弯曲回弹后两个方向切线值不对称的计算,这样管子弯曲下料前只能用近似两切线等同的切线值进行下料计算,在弯管前管子下料长度留有余量,待管子弯曲后再上平台进行测量并调整管件封闭尺寸,切除管子两端的余量。这种管子弯曲加工需要管材留余量、二次切割余量等工序,浪费了材料,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管子中间段尺寸更无法得以保证。此外,由于弯曲回弹后实际曲率半径变大,如将两个方向切线值近似相等进行下料计算,各段尺寸均误差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金属直管弯曲成曲管过程中初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获得弯曲管的直管精确无余量下料长度确认方法,对于同一规格直管SM,经弯管机弯曲θ角后管形变为SM′,卸载后管子回弹至α角管形变为SM″,此过程中定义如下:管子弯曲半径为R;管子弯曲前输入的弯曲角为θ;管子弯曲后卸载,测量管子回弹后成形角为α;弯曲后产生延伸值为ΔL=SM″长度‑SM长度;M′与M″点之间水平X向和竖向Y向的变化长度:尾部增量X,首部减量Y;弯曲段末端切线与弯曲段首端切线的交点,分别与弯曲段末端切点、弯曲段首端起点的距离为A和B;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首先设定两个弯曲角度,分别设定和实验测量如下参数:弯曲设定的最大角度θ1【90<θ1≤95】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获得弯曲管的直管精确无余量下料长度确认方法,对于同一规格直管SM,经弯管机弯曲θ角后管形变为SM′,卸载后管子回弹至α角管形变为SM″,此过程中定义如下:管子弯曲半径为R;管子弯曲前输入的弯曲角为θ;管子弯曲后卸载,测量管子回弹后成形角为α;弯曲后产生延伸值为ΔL=SM″长度-SM长度;M′与M″点之间水平X向和竖向Y向的变化长度:尾部增量X,首部减量Y;弯曲段末端切线与弯曲段首端切线的交点,分别与弯曲段末端切点、弯曲段首端起点的距离为A和B;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首先设定两个弯曲角度,分别设定和实验测量如下参数:弯曲设定的最大角度θ1【90<θ1≤95】,测量对应成形角α1,测量延伸ΔL1,弯曲设定的最小角度θ2【22<θ2≤25】,测量对应成形角α2,测量延伸ΔL2;同时通过测量和/或计算获得X1、Y1、X2、Y2;S2、根据步骤S1的数值,建立如下数学模型:S3、根据设计图纸管子的弯曲段数n,以及每一段弯管的成形角为α1、α2......αn,再按上述模型1~4,可以得出如下参数ΔL1、ΔL2......ΔLn,X1、X2……Xn,Y1、Y2……Yn。S4、根据如下公式5和6,分别输入X1、X2……Xn,Y1、Y2……Yn,确定A1、A2……An,B1、B2……Bn;B=R sinθ+X-[R(1-cosθ)-Y]/tanα (公式6)S5、针对连续n个弯曲段的一根同规格管件,n>=2,相应参数加角标1……n表示,并通过设计和测量得如下参数值:首直管段长D1、第二段直管段长D2、……第n段直管段长Dn、……尾直管段长DL;第一弯曲角弧长G1、第二弯曲角弧长G2、……第n弯曲角弧长Gn;根据设计情况,获得设计图纸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国庆,赵刚,孙志良,唐凯,李向军,李军,刘伟,孟秀文,亢国,李冲健,王亮,姜云瑞,宫丽彦,赵寅妮,刘海仁,朱金铜,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