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的内风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913190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7 08: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机的内风路,包括设置在电机机轴上的内风扇,转子轴向风道,转子径向风道和定子径向风道,且转子径向风道和定子径向风道相连通,还包括设置在电机机座上部的冷却器,其中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为冷却器第一进风区域,冷却介质从转子轴向风道流向转子径向风道和定子径向风道,从冷却器第一进风区域流进冷却器内,被冷却后从冷却器第一出风区域流进机座腔,在内风扇的驱动下从冷却器第二进风区域流进冷却器内,从冷却器第二出风区域流出,完成一次循环,从而降低电机内风扇侧轴承的温度,使得电机两侧的温度均匀,提高了电机整体运行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机
,特别涉及一种电机的内风路
技术介绍
空气冷却的电机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优点,因此在电机制造生产中以空气作为冷却介质的空气冷却系统被广泛采用。目前空气冷电机多数采用冷却效果较好的IC611空空冷电机,在电机定子的上部设置有冷却器,如图1所示,IC611空空冷电机采用内风路为单侧轴径向混合通风系统,电机机座内的风路分为两个并联循环的支路,第一支路经过绕组一端端部进入定子铁芯的机座腔,第二支路进入转子轴向风道,流经转子和定子的径向风道,与第一支路在机座腔内汇合后流向绕组的另一端,在内风扇的驱动下进入有冷却管的冷却器内,将热量传递给冷却器后继续循环。由于此种内风路循环为单向循环,导致电机两侧的温度不均,风扇侧的轴承温度偏高,从而影响电机运行的可靠性。因此,如何更好的设计电机的内风路,能够有效降低电机内风扇侧轴承的温度,使得电机两侧的温度均匀,从而提高电机运行的可靠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机的风路,能够有效的降低电机内风扇侧轴承的温度,使得电机两侧的温度均匀,从而提高电机运行的可靠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机的内风路,包括设置在电机机轴上的内风扇,转子轴向风道,转子径向风道和定子径向风道,且所述转子径向风道和所述定子径向风道相连通,还包括设置在电机机座上部的冷却器,所述冷却器的壳体底板上设置有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上端面均与横向隔板相连,且所述横向隔板设置在任意两个相邻的冷却管之间,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均设置在定子的上部,且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定子的长度,所述定子的上部还设置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均与所述电机机座的顶部相连,所述电机机座的顶部与所述冷却器相连通,形成冷却器第一进风区域,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为冷却器第一出风区域,所述电机机座的顶板上还设置有挡风板,所述挡风板与设置在所述电机前端的前端盖之间为冷却器第二进风区域,所述第二侧板设置在所述电机后端的后端盖之间为冷却器第二出风区域。优选的,所述第一隔板穿过所述电机机座的顶部和所述冷却器的壳体底板朝向所述冷却管延伸。优选的,所述冷却管沿所述电机机轴的轴向设置。优选的,所述冷却管的横截面为圆形。优选的,所述冷却管由铝制成。优选的,所述冷却器的顶板上设置有中隔板,且所述中隔板的下端朝向所述冷却管延伸。优选的,所述定子的上部设置有用于支撑冷却器壳体的第三隔板。由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一种电机的风路,包括设置在电机机轴11上的内风扇16,转子轴向风道112,转子径向风道113和定子径向风道114,且转子径向风道113和定子径向风道114相连通,还包括设置在电机机座12上部的冷却器2,冷却器2的壳体底板211上设置有第一侧板23和第二侧板24,第一侧板23和第二侧板24的上端面均与横向隔板25相连,且横向隔板25设置在任意两个相邻的冷却管22之间,第一侧板23和第二侧板24均设置在定子19的上部,且第一侧板23和第二侧板24之间的间距大于定子19的长度,定子19的上部还设置有第一隔板116和第二隔板117,第一隔板116和第二隔板117均与电机机座12的顶部相连,所述电机机座12的顶部与冷却器2相连通,形成冷却器第一进风区域3,第一隔板116与第一侧板23之间为冷却器第一出风区域4,电机机座12的顶板上还设置有挡风板17,挡风板17与设置在电机1前端的前端盖13之间为第二进风区域5,第二侧板24与设置在电机1后端的后端盖14之间形成冷去器第二出风区域6。冷却介质流经转子轴向风道112,由于电机机轴11和转子18之间设置有密封装置,因而冷却介质不能直接流入机座腔115内,而是流向转子径向风道113和定子径向风道114,从冷却器第一进风区域3流进冷却器2内,冷却介质在冷却器2内被冷却后,从冷却器第一出风区域4进入到机座腔115内,从而将安装在电机机轴11上的前轴承15冷却,流入机座腔115内的冷却介质在内风扇16的驱动下,从冷却器第二进风区域5流进冷却器2内,冷却介质再次流经冷却器2内的冷却管22后从冷却器第二出风区域6流到机座腔115内,完成一次循环。此种电机的风路有效降低了电机前轴承的温度,使得电机两侧的温度均匀,从而提高了电机整体运行的可靠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所公开的电机的内风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公开的电机的内风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各部件名称如下:1-电机,11-电机机轴,12-电机机座,13-前端盖,14-后端盖,15-前轴承,16-内风扇,17-挡风板,18-转子,19-定子,111-绕组,112-转子轴向风道,113-转子径向风道,114-定子径向风道,115-机座腔,116-第一隔板,117-第二隔板,118-第三隔板,119-外风扇,2-冷却器,21-冷却器壳体,211-壳体底板,22-冷却管,23-第一侧板,24-第二侧板,25-横向隔板,26-中隔板,3-冷却器第一进风区域,4-冷却器第一出风区域,5-冷却器第二进风区域,6-冷却器第二出风区域。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电机的风路,能够有效降低内风扇侧轴承的温度,使得电机两侧的温度均匀,从而提高电机运行的可靠性。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公开的一种电机的风路结构,包括设置在电机机轴11上的内风扇16,转子轴向风道112,转子径向风道113和定子径向风道114,且转子径向风道113和定子径向风道114相连通,还包括设置在电机机座12上部的冷却器2,冷却器2的壳体底板211上设置有第一侧板23和第二侧板24,第一侧板23和第二侧板24的上端面均与横向隔板25相连,第一侧板23和第二侧板24均设置在定子19的上部,且第一侧板23和第二侧板24之间的长度大于定子19的长度,定子19的上部还设置有第一隔板116和第二隔板117,第一隔板116和第二隔板117均与电机机座12的顶部相连形成第一出风区域3,第一隔板116与所述第一侧板23之间形成第二出风区域4,挡风板17与前端盖13之间形成第三出风区域5,后端盖14与第二侧板24之间形成第四出风区域6。冷却介质流经转子轴向风道112,由于电机机轴11和转子18之间设置有密封装置,因而冷却介质不能直接流入机座腔115内,而是流向转子径向风道113和定子径向风道114,从第一隔板117与第二隔板118所形成的第一出风区域3流进冷却器2内,冷却介质在冷却器2内被冷却后,从冷却器2内流出经过第二出风区域4进入到机座腔115内,从而将安装在电机机轴11上的前轴承15冷却,流入机座腔115内的冷却介质在内风扇16的驱动下,从第三出风区域5进入冷却器2内,冷却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电机的内风路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机的内风路,包括设置在电机机轴(11)上的内风扇(16),转子轴向风道(112),转子径向风道(113)和定子径向风道(114),且所述转子径向风道(113)和所述定子径向风道(114)相连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电机机座(12)上部的冷却器(2),所述冷却器(2)的壳体底板(211)上设置有第一侧板(23)和第二侧板(24),所述第一侧板(23)和所述第二侧板(24)的上端面均与横向隔板(25)相连,且所述横向隔板(25)设置在任意两个相邻的冷却管(22)之间,所述第一侧板(23)和所述第二侧板(24)均设置在定子(19)的上部,且所述第一侧板(23)和所述第二侧板(24)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定子(19)的长度,所述定子(19)的上部还设置有第一隔板(116)和第二隔板(117),所述第一隔板(116)和所述第二隔板(117)均与所述电机机座(12)的顶部相连,所述电机机座(12)的顶部与所述冷却器(2)相连通,形成冷却器第一进风区域(3),所述第一隔板(116)与所述第一侧板(23)之间为冷却器第一出风区域(4),所述电机机座(12)的顶板上还设置有挡风板(17),所述挡风板(17)与设置在所述电机(1)前端的前端盖(13)之间为冷却器第二进风区域(5),所述第二侧板(24)与设置在所述电机(1)后端的后端盖(14)之间为冷却器第二出风区域(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的内风路,包括设置在电机机轴(11)上的内风扇(16),转子轴向风道(112),转子径向风道(113)和定子径向风道(114),且所述转子径向风道(113)和所述定子径向风道(114)相连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电机机座(12)上部的冷却器(2),所述冷却器(2)的壳体底板(211)上设置有第一侧板(23)和第二侧板(24),所述第一侧板(23)和所述第二侧板(24)的上端面均与横向隔板(25)相连,且所述横向隔板(25)设置在任意两个相邻的冷却管(22)之间,所述第一侧板(23)和所述第二侧板(24)均设置在定子(19)的上部,且所述第一侧板(23)和所述第二侧板(24)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定子(19)的长度,所述定子(19)的上部还设置有第一隔板(116)和第二隔板(117),所述第一隔板(116)和所述第二隔板(117)均与所述电机机座(12)的顶部相连,所述电机机座(12)的顶部与所述冷却器(2)相连通,形成冷却器第一进风区域(3),所述第一隔板(116)与所述第一侧板(23)之间为冷却器第一出风区域(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鹏程郑国丽周黎民邓尧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