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株式会社IHI专利>正文

冷却装置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902329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5 21:51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冷却装置(30)附设于停车位(20),该停车位(20)相对于车辆(10)进行使用了线圈(21a)的非接触供电,冷却装置(30)通过冷却液的喷射来对设于车辆(10)的线圈(11a)进行冷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冷却装置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本申请主张基于在日本于2014年5月19日提交的日本特愿2014-103612号的优先权,并在此援用其内容。
技术介绍
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车辆搭载受电装置:利用设于道路等的一次线圈与设于车辆的二次线圈之间的磁耦合或者磁谐振,从一次线圈以非接触的方式接受高频电力。在这样的利用磁耦合等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由于交换高频电力的线圈等发热,所以进行其冷却。下述专利文献1的车辆安装受电装置构成为包括:受电线圈;收纳受电线圈的线圈室;以及能够在正转与反转之间切换旋转方向的双向风扇。由此,当需要受电线圈的冷却时,成为从车室侧经由受电线圈而向外部空气侧流动的散热流,并且当需要蓄电装置的预热时,成为从外部空气侧经由受电线圈向车室侧流动的预热流。并且,下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充电单元:使用具有受电部以及电池的受电装置和具有供电部的送电装置来以非接触的方式进行电力的授受。该充电单元中,为了将在受电装置内产生的热向送电装置传递,而在受电装置与送电装置所接触的部分设置热传导部,而使传递至送电装置侧的热经由散热片向外部散热。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5608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3017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然而,上述以往技术存在如下那样的问题。专利文献1的技术是利用搭载于车辆的风扇进行冷却的方式,从而存在车辆因该冷却装置而大型化的问题。专利文献2的技术是不在作为冷却对象的受电装置侧搭载风扇等而通过接触将热从受电装置侧向送电装置侧传递的方式,但若受电装置与送电装置的相对位置未严格地固定,则导热效率极端降低。因此,在将车辆之类的移动体作为冷却对象的情况下,存在在停车时为了正确地定位移动体而需要时间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冷却装置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当受电装置与送电装置处于能够相对移动的关系时,定位不需要时间,并且能够适当地对因非接触供电而发热了的线圈进行冷却。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第1方式的冷却装置附设于送电装置,该送电装置相对于能够移动的受电装置进行使用了线圈的非接触供电,上述冷却装置通过冷却液的喷射来对设于上述受电装置的线圈进行冷却。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第2方式的冷却装置附设于受电装置,该受电装置从能够移动的送电装置接受使用了线圈的非接触供电,上述冷却装置通过冷却液的喷射来对设于上述送电装置的线圈进行冷却。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第3方式的冷却装置具有与设于上述受电装置的上述线圈热连接的导热板,上述冷却装置朝向设于上述受电装置的上述线圈以及上述导热板的至少任一者喷射上述冷却液。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第4方式的冷却装置具有与设于上述送电装置的上述线圈热连接的导热板,上述冷却装置朝向设于上述送电装置的上述线圈以及上述导热板的至少任一者喷射上述冷却液。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第5方式的冷却装置中,上述冷却装置相对于在上述非接触供电时上述线圈彼此所对置的对置方向斜向地喷射上述冷却液。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6方式的冷却装置中,上述冷却装置以喷流状以及水雾状的至少任一方式喷射上述冷却液。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7方式的冷却装置中,上述冷却装置具备设有冷却液喷
出口的冷却液喷出部件,上述冷却液喷出部件具有非磁性且具有非导电性。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第8方式的冷却装置中,上述冷却液喷出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设于在上述非接触供电时上述线圈彼此所对置的对置区域。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第9方式的冷却装置中,设于上述送电装置的上述线圈以及设于上述受电装置的上述线圈的至少一者由非磁性且非导电性的罩部件覆盖。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第10方式的冷却装置中,对设于上述送电装置的上述线圈和设于上述受电装置的上述线圈中的、重力方向上的下侧的线圈进行覆盖的上述罩部件相对于上述重力方向斜向地倾斜。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第11方式的冷却装置中,具有对喷射后的上述冷却液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回收的承接部件。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第12方式是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在至少任一者能够移动的受电装置与送电装置之间进行使用了线圈的非接触供电,作为对设于上述受电装置以及上述送电装置的上述线圈中至少任一者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而具有以上所记载的冷却装置。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下。根据本专利技术,即使受电装置与送电装置的相对位置未固定,由于冷却液在喷射过程中在空中扩散,并且在喷射后润湿展开,或者从多处位置吹出冷却液,从而能够大范围地进行冷却。因此,能够允许位置偏移地对线圈进行冷却,从而得到较高的冷却能力。因此,本专利技术中,得到如下冷却装置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当受电装置与送电装置处于能够相对移动的关系时,定位不需要时间,并且能够适当地对因非接触供电而发热了的线圈进行冷却。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整体结构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结构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液喷出部件的配置的俯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结构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第3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结构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3实施方式的冷却液喷出部件的俯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第4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1实施方式)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的整体结构图。非接触供电系统1在至少任一方能够移动的受电装置与送电装置之间进行非接触供电。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车辆10是受电装置,供车辆10停车的停车位20是送电装置。车辆10相对于设于路面2的停车位20能够相对移动。在车辆10设有受电用的受电侧极板11。另一方面,在停车位20设有送电用的送电侧极板21。受电侧极板11以能够与地上侧的送电侧极板21对置的方式设于车辆10的底部。该受电侧极板11具有线圈11a,通过与送电侧极板21的线圈21a磁耦合而能够以非接触的方式接受电力。受电侧极板11由线圈11a、和覆盖线圈11a的罩部件11b构成。并且,送电侧极板21由线圈21a、和覆盖线圈21a的罩部件21b构成。罩部件11b、21b由非磁性且非导电性的材料构成,以免在非接触供电中妨碍传递电力的电磁场。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中的从送电侧极板21朝受电侧极板11的非接触供电基于磁场谐振方式而进行。即,在线圈21a和线圈11a分别连接有用于构成共振电路的共振用电容器(未图示)。并且,例如共振用电容器的静电电容设定为与由线圈21a和共振用电容器构成的送电侧共振电路的共振频率以及由线圈11a和共振用电容器构成的受电侧共振电路的共振频率相同的频率。在车辆10,除受电侧极板11之外还设有受电侧电力变换电路12和负载13。受电侧电力变换电路12是将受电侧极板11以非接触供电的方式从送电侧极板21接受了的受电电力变换为直流电力、并向负载13供给的电力变换电路。即,该受电侧电力变换电路12向负载13供给与负载13对应的电流。此外,受电侧电力变换电路12在直流输入的情况下也可以仅是整流电,另外也可以
是包括DC/DC转换器的结构。并且,受电侧电力变换电路12在交流输入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具有AC/AC变换功能的结构,例如是包括整流电路、DC/DC转换器、DC/AC转换器、或者矩阵转换器等的结构。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冷却装置附设于送电装置,该送电装置相对于能够移动的受电装置进行使用了线圈的非接触供电,上述冷却装置通过冷却液的喷射来对设于上述受电装置的线圈进行冷却。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5.19 JP 2014-1036121.一种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冷却装置附设于送电装置,该送电装置相对于能够移动的受电装置进行使用了线圈的非接触供电,上述冷却装置通过冷却液的喷射来对设于上述受电装置的线圈进行冷却。2.一种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冷却装置附设于受电装置,该受电装置从能够移动的送电装置接受使用了线圈的非接触供电,上述冷却装置通过冷却液的喷射来对设于上述送电装置的线圈进行冷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与设于上述受电装置的上述线圈热连接的导热板,上述冷却装置朝向设于上述受电装置的上述线圈以及上述导热板的至少任一者喷射上述冷却液。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与设于上述送电装置的上述线圈热连接的导热板,上述冷却装置朝向设于上述送电装置的上述线圈以及上述导热板的至少任一者喷射上述冷却液。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冷却装置相对于在上述非接触供电时上述线圈彼此所对置的对置方向斜向地喷射上述冷却液。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冷却装置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新妻素直上田章雄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IHI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