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詹秀兰专利>正文

一种通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898010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5 07: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通风装置,包括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相互匹配;所述长杆在第一构件背面通风孔位置沿X方向往复移动,第一层状结构或第二层状结构置于凹陷部内;当止水塞第一侧面与长杆第一侧面贴合时,所述第二层状结构移动至通风孔下方,第一层状结构置于凹陷部内;当止水塞第二侧面与长杆第二侧面贴合时,所述第一层状结构移至通风孔下方,第二层状结构置于凹陷部内。所述通风装置能够调整风的方向,使得从通风装置吹出来的风不会一直对着人体吹,增加使用者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通风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车内通风装置的通风孔一般仅仅朝一个方向,从通风装置吹出来的风朝向一个方向吹,或者对着车内的人吹。这种出风的方式会影响舒适感,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车内人员的健康,因此需要一种结构能够改变出风的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舒适性好的通风装置,解决现有通风装置一直对着使用者吹,使用舒适性不好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通风装置,包括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相互匹配;所述第一构件为长条状的百叶窗构件,设有三个长方形的通风孔,每一通风孔相互平行;所述百叶窗构件的背面设有多排止水塞,每排止水塞之间为所述通风孔,每排相邻两个止水塞之间为凹陷部;所述第二构件为长条状的格子构件,设有三条长杆,每一长杆相互平行,所述长杆两侧沿X方向分别连续排列有多个第一层状结构和多个第二层状结构,所述第一层状结构和第二层状结构为网状薄片;每一第二层状结构沿着长杆两端向XY方向逐渐倾斜的方式排列;所述长杆在第一构件背面通风孔位置沿X方向往复移动,所述第一层状结构或第二层状结构置于凹陷部内;当止水塞第一侧面与长杆第一侧面贴合时,所述第二层状结构移动至通风孔下方,第一层状结构置于凹陷部内;当止水塞第二侧面与长杆第二侧面贴合时,所述第一层状结构移至通风孔下方,第二层状结构置于凹陷部内。其中,在长杆最外端第二层状结构的倾斜度为7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所述通风装置能够调整风的方向,使得从通风装置吹出来的风不会一直对着人体吹,增加使用者的舒适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通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通风装置第一构件的背面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通风装置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匹配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通风装置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匹配形成第一气流的正面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通风装置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匹配形成第二气流的正面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通风装置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匹配形成第一气流的车内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通风装置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匹配形成第二气流的车内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通风装置止水塞第一侧面与长杆第一侧面贴合形成第一气流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通风装置止水塞第二侧面与长杆第二侧面贴合形成第二气流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专利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参阅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车内通风装置的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所述第一构件为百叶窗构件1,所述第二构件为格子构件2。所述百叶窗构件1设计成长条状的平面构件,并具有三个长方形的通风孔15,每一通风孔15相互平行。所述百叶窗构件1采用塑料制成。所述格子构件2的形状与百叶窗构件1的形状相互匹配,均为长条状的平面构件。所述格子构件2设有三条长杆5,每一长杆5相互平行。每一长杆5的横截面形状为菱形或三角形。所述长杆5的背面是空的,参阅图3所示。每一长杆5两侧沿X方向分别连续排列有多个第一层状结构3和多个第二层状结构4。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层状结构3和第二层状结构4是一个接一个以一定距离排列的网状薄片。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层状结构4的网状薄片的排列方式沿着格子构件2的两端向XY方向铺展开。如图1所示第二层状结构4在格子构件2长杆5越往两端方向越倾斜的方式排列,长杆5最外端第二层状结构4倾斜最大的角度为70°,第二层状结构的倾斜角度依据使用的需求可自由设定。参阅图2所示百叶窗构件1的背面视图。所述百叶窗构件1的背面类似格子形状的,设置多排止水塞,每排止水塞之间为所述通风孔,每排止水塞相邻两个之间为凹陷部8,多个止水塞16被一体成型加工设置于百叶窗构件1背面。所述百叶窗构件1背面设置成格子形状是为了与所述格子构件2匹配。进一步的,所述百叶窗构件1的背面设有多个凹陷部8,所述凹陷部8用于容置所述第一层状结构3或第二层状结构4,参见图3所示第一层状结构3和第二层状结构4容置在凹陷部8的结构示意图。采用这种方式使得第一层状结构3能够放置在通风孔15的下方,第二层状结构4也能够放置在通风孔15的下方。参阅图3所示,每一止水塞16位于两个相邻的第一层状结构3或第二层状结构4之间。所述止水塞16占据了百叶窗构件1背面很大的面积,并依据第一层状结构3或第二层状结构4的位置进行定位,相邻止水塞16之间的凹陷部8必须足够宽,使得其能够容纳第一层状结构3或倾斜的第二层状结构4,此结构使得空气能够直接穿过通风孔15。所述长杆在第一构件3背面通风孔15位置沿X方向往复移动,所述止水塞16与通风孔15相邻的第一侧面7a,第二侧面7b是为了分别与格子构件2的第一侧面6a、第二侧面6b匹配,参见图8、图9所示,止水塞16第一侧面7a、第二侧面7b和格子构件的长杆第一侧面6a、第二侧面6b的组合形成了两种不同方向的气流。图4为通风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示意图,图中未示出气流通道和流出区域。图4所示第一层状结构3置于通风孔15下方,止水塞第一侧面7a与长杆第一侧面6a贴合,如图9所示。此时,如果气流穿过通风装置就会产生第一气流13。参阅图5所示通风装置的又一实施方式示意图。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移动格子构件2使得止水塞16第二侧面7b与长杆第二侧面6b贴合,如图8所示。此时,仅仅所述的第二层状结构4置于通风孔15下方,如果气流穿过通风装置,则会产生第二气流14。参阅图6所示,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通风装置嵌入到汽车的面板19上。通风装置与挡风板11相邻。图6中所述的通风装置的第一层状结构3置于通风孔15下方,第一气流13直接流到汽车10的内部9。参阅图7所示,图7中所述的通风装置的第二层状结构4置于通风孔15下方,由于第二层状结构4在格子构件2越往两端方向越倾斜的排列方式,第二层状结构4倾斜最大的角度为70°,使得第二气流14从各个方向流到汽车10的内部9。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专利技术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专利技术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相互匹配;所述第一构件为长条状的百叶窗构件,设有三个长方形的通风孔,每一通风孔相互平行;所述百叶窗构件的背面设有多排止水塞,每排止水塞之间为所述通风孔,每排相邻两个止水塞之间为凹陷部;所述第二构件为长条状的格子构件,设有三条长杆,每一长杆相互平行,所述长杆两侧沿X方向分别连续排列有多个第一层状结构和多个第二层状结构,所述第一层状结构和第二层状结构为网状薄片;每一第二层状结构沿着长杆两端向XY方向逐渐倾斜的方式排列;所述长杆在第一构件背面通风孔位置沿X方向往复移动,所述第一层状结构或第二层状结构置于凹陷部内;当止水塞第一侧面与长杆第一侧面贴合时,所述第二层状结构移动至通风孔下方,第一层状结构置于凹陷部内;当止水塞第二侧面与长杆第二侧面贴合时,所述第一层状结构移至通风孔下方,第二层状结构置于凹陷部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相互匹配;所述第一构件为长条状的百叶窗构件,设有三个长方形的通风孔,每一通风孔相互平行;所述百叶窗构件的背面设有多排止水塞,每排止水塞之间为所述通风孔,每排相邻两个止水塞之间为凹陷部;所述第二构件为长条状的格子构件,设有三条长杆,每一长杆相互平行,所述长杆两侧沿X方向分别连续排列有多个第一层状结构和多个第二层状结构,所述第一层状结构和第二层状结构为网状薄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詹秀兰
申请(专利权)人:詹秀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