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触供电系统和送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883330 阅读:1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3 16:32
具备具有送电线圈(14)的送电装置(10)以及具有受电线圈(41)的受电装置(40)。而且,以非接触的方式从送电线圈(14)向受电线圈(41)输送电力,来向搭载于受电装置(40)的电池(44)供给电力。送电装置(10)具备:功率因数运算部(31),其基于向送电线圈(14)提供的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差来运算功率因数(cosθ);以及控制量运算部(29),其根据电力指令值(Pbat*)来控制向送电线圈(14)供给的电力,并且在功率因数为预先设定的阈值功率因数以下的情况下,进行用于抑制向送电线圈(14)供给的电力的控制。因而,在受电线圈(41)相对于送电线圈(14)发生了位置偏移的情况下,能够立即抑制送电电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以非接触的方式向电动汽车等具备电池的车辆供给电力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和送电装置
技术介绍
提出了一种以非接触的方式从设置于地面侧的送电装置向设置于车辆侧的受电装置供给电力来向搭载于车辆的电负载供给电力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在这样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在将车辆停放在供电位置来执行供电时,存在车辆从该供电位置移动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在送电线圈与受电线圈之间产生偏移,因此需要立即检测出该偏移来使电力的供给停止。作为在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之间进行通信并进行控制以提供适当的电压的技术,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在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下技术:在受电装置与送电装置之间以第二周期进行通信,并且由送电装置以比第二周期短的第一周期进行控制以使送电电力适当。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046391号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以往例没有公开以下内容:在非接触供电的执行过程中,在送电线圈与受电线圈之间产生了位置偏移的情况下,对送电电力进行抑制。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这样的以往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送电线圈与受电线圈之间产生了位置偏移的情况下能够对送电电力进行抑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非接触供电系统和送电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设置于地面侧并具有送电线圈的送电装置以及设置于车辆并具有受电线圈的受电装置,以非接触的方式从所述送电线圈向所述受电线圈输送电力,来向搭载于受电装置的电负载供电,该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特征在于,所述送电装置具备:功率因数运算部,其基于向所述送电线圈提供的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差来运算功率因数;以及电力控制部,其根据送电电力指令值来控制向所述送电线圈供给的电力,并且在所述功率因数变为预先设定的阈值功率因数以下的情况下,进行用于抑制向所述送电线圈供给的电力的控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设置于地面侧并具有送电线圈的送电装置以及设置于车辆并具有受电线圈的受电装置,以非接触的方式从所述送电线圈向所述受电线圈输送电力,来向搭载于受电装置的电负载供电,该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特征在于,所述送电装置具备:功率因数运算部,其基于向所述送电线圈提供的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差来运算功率因数;以及电力控制部,其根据送电电力指令值来控制向所述送电线圈供给的电力,并且在所述功率因数变为预先设定的阈值功率因数以下的情况下,进行用于抑制向所述送电线圈供给的电力的控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受电装置进一步具备:切换部,其对由所述受电线圈接收到的电力的向所述电负载的供给和停止进行切换;效率运算部,其基于所述送电电力指令值和向所述电负载供给的电力来运算电力的送电效率;以及切换控制部,其在所述送电效率为预先设定的阈值效率以下的情况下,切断所述切换部来停止向电负载的电力供给。3.根据权利要求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冈本智史
申请(专利权)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