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鸿明专利>正文

可调节阻尼的避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847986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17 10: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调节阻尼的避震器,包括一底座、连接在该底座的一避震器主结构、及第一与第二阻尼调节器。底座的外周围设二调节部,第一与第二阻尼调节器分别安装在该二调节部内且分别包含第一与第二调节本体及第一与第二调节针,该第一与第二调节针分别容纳在第一与第二调节本体内且第一与第二调节针的前端分别具有一尖锥状的头部,该第一调节针的头部可伸入该第一管部的后端流道内,该第一调节针的头部的锥状角度在45至54度之间,该第二调节针的头部可伸入该第二管部的后端流道内,该第二调节针的头部的锥状角度在55至64度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避震器的阻尼强弱可以做细调节或粗调节,使得阻尼强弱的调节能更加便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用在机车上的避震器,尤指一种可调节阻尼的避震器
技术介绍
避震器广泛应用在汽、机车上,其可吸收汽、机车刹车时所产生的冲力来达到缓冲效果,以提供乘坐上的舒适性及行驶时的安全性。常用避震器一般包括固接在车体上的一压缸,该压缸内部容纳有高黏滞性的阻尼油且设有一活塞,该压缸的一端穿设一连杆,该连杆的一端固接在车轮的轮框,另一端与该压缸内的活塞固接,且该连杆的外部套设有弹簧。当刹车时,车体可经由该连杆带动该活塞以压缩压缸内部的阻尼油,由此获得缓冲作用。常用避震器在实施上虽然已具有部分的成效,然而阻尼油的流动路径未有良好设计,因而避震效果无法进一步提升。具体而论,一般避震器是通过压缸内的油液在压缸内流动时所产生的阻尼力来吸收震动能量,所以,阻尼油的流动路径与避震的阻尼力有重要的关联。然而,常用避震器的活塞在缸体内做伸缩滑移的过程中,阻尼油的流动路径通常不足,造成阻尼效果受限,此外,避震力道也不易调整。为了提高机车用避震器的缓冲作用,专利证书号M486600新型专利案提出一种避震器,该避震器的阻尼强弱可以微调,而且能便利地调整弹簧的预载或软硬,以搭配出趋于完善的避震性能。然而,该避震器没有针对阻尼强弱的细调节与粗调节作设计,阻尼强弱调节的便利性尚待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在本专利技术人悉心研究设计后,于今有本技术的产生。因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调节阻尼的避震器,该避震器用来安装在 机车上以提供缓冲作用,且该避震器的阻尼强弱可以做细调节或粗调节,使得阻尼强弱的调节能更加便利。依据本技术的避震器,包括一底座、一避震器主结构、及第一与第二阻尼调节器。该底座包含一连接端及一凹室,该连接端用来固接在一机车的车体,该底座的外周围向外设二调节部,该二调节部与该底座的凹室之间分别有一第一通道连通。该避震器主结构包含一主压缸、一内筒、一活塞及一活塞杆,该主压缸的下端连接在该底座的凹室内,该内筒容纳在主压缸内且该内筒内部装有阻尼油,该内筒的外壁与该主压缸的内壁分隔使得该内筒与该主压缸之间具有可供该阻尼油流通的空间,该空间与该第一通道连通,该内筒的上端具有与该空间连通的至少一穿孔,该活塞容纳在该内筒内且可沿着该主压缸的轴向位移,该活塞杆包含位于该主压缸内的一第一端及位于该主压缸外的一第二端,该活塞连接在该活塞杆的第一端且可与该活塞杆在该主压缸内一起移动。该第一与第二阻尼调节器分别安装在该二调节部内且分别包含第一与第二调节本体以及第一与第二调节针,该第一与第二调节本体的前端分别延伸一第一与第二管部,该第一与第二管部内分别具有可供阻尼油流通的流道,该第一与第二管部内的流道分别与该第一通道连通,该第二管部的流道孔径大于该第一管部的流道孔径,该第一与第二调节针分别容纳在该第一与第二调节本体内,且该第一与第二调节针的前端分别具有一呈尖锥状的头部,该第一调节针可沿着该第一管部的轴向移动而使该第一调节针的头部伸入该第一管部的后端流道内,该第一调节针的头部的锥状角度在45至54度之间,该第二调节针可沿着该第二管部的轴向移动而使该第二调节针的头部伸入该第二管部的后端流道内,该第二调节针的头部的锥状角度在55至64度之间。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管部的流道孔径为3.5mm,该第二管部的流道孔径为4.3mm。该第一调节针的头部在该轴向的长度在3.3至4.5mm之间,该第二调节针的头部在该轴向的长度在3.3至4.5mm之间。该第一通道的孔径与各穿孔的孔径在8至12mm之间。在一实施例中,该底座的外周围还设有一副压缸安装部,该副压缸安装部与该底座的凹室之间与第一和第二通道连通,该副压缸安装部与各调 节部之间有一第三通道连通,该第一与第二管部内的流道分别与该第三通道连通,该内筒的下端内部与该第二通道连通,该副压缸安装部连接一副压缸,该副压缸与该第二通道连通。当该活塞杆朝向该主压缸内移动时,该内筒内的阻尼油将经由该第二通道流入该副压缸的油室内,再依序经由该第三通道、该第一与第二阻尼调节器的流道及该第一通道而流入该内筒与该主压缸之间的空间,接着经由该内筒上端的穿孔回流至该内筒内;当该活塞杆朝向该主压缸外移动时,该内筒内的阻尼油从该内筒上端的穿孔依序流经该空间、该第一通道、该第一与第二阻尼调节器的流道、该第三通道流入该副压缸的油室内,接着经由该第二通道回流至该内筒内。关于本技术的其他目的、优点及特征,将可由以下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并参照所附图示来了解。附图说明图1为依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构成的可调节阻尼的避震器的立体图;图2为图1的可调节阻尼的避震器的组件分解图;图3为图1的可调节阻尼的避震器的一局部剖视图;图4为图1的可调节阻尼的避震器的一横向剖视图;图5为图4的可调节阻尼的避震器的一局部放大图,显示第一阻尼调节器的结构;图6为图4的可调节阻尼的避震器的另一局部放大图,显示第二阻尼调节器的结构。附图标记说明:10.避震器 12.底座 14.避震器主结构16.副压缸 18.第一阻尼调节器 18a.第二阻尼调节器20.连接端 22.凹室 24.调节部26.副压缸安装部 28.容室 30.第一通道32.第二通道 34.第三通道 36.主压缸38.内筒 40.活塞 42.活塞杆44.上盖 46.螺纹段 48.调整环50.弹簧 52.下端 54.空间56.穿孔 58.外周围 60.螺帽62.第一端 64.第二端 65.接头66.上端 67.挡件 68.第一调节本体68a.第二调节本体 70.第一调节针 70a.第二调节针72.第一管部 72a.第二管部 74.流道76.活塞 78.阀片座 79.阀片80.弹簧 82.前端 84.后端85.头部 86.操作孔 88.弹簧90.钢珠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可有多种不同的结构实施例。现提供仅为例子但非用以限制的一具体实施例,并参照所附图示就本技术的较佳结构内容说明如下:参阅图1至图5,显示依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避震器10,该避震器10包括一底座12、一避震器主结构14、一副压缸16及第一与第二阻尼调节器18、18a。该底座12包含一连接端20及一凹室22,该连接端20用来固接在一机车的车体上(未图示),该凹室22用以与避震器主结构14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该底座12的外周围向外延伸有二调节部24及一副压缸安装部26,各调节部24均呈筒状且内部具有一容室28,各调节部24与该底座12的凹室22之间有一第一通道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调节阻尼的避震器,其特征在于:一底座,其包含一连接端及一凹室,该连接端用来固接在一机车的车体,该底座的外周围向外设二调节部,该二调节部与该底座的凹室之间分别有一第一通道连通;一避震器主结构,其包含一主压缸、一内筒、一活塞及一活塞杆,该主压缸的下端结合于该底座的凹室内,该内筒容纳在主压缸内且该内筒的内部装有阻尼油,该内筒的外壁与该主压缸的内壁分隔使得该内筒与该主压缸之间具有可供该阻尼油流通的空间,该空间与该第一通道连通,该内筒的上端具有与该空间连通的至少一穿孔,该活塞容纳在内筒内且可沿着该主压缸的轴向位移,该活塞杆包含位在该主压缸内的一第一端及位在该主压缸外的一第二端,该活塞结合于该活塞杆的第一端且可与该活塞杆在该主压缸内一起移动;第一与第二阻尼调节器,分别安装在该二调节部内且个别包含第一与第二调节本体及第一与第二调节针,该第一与第二调节本体的前端分别延伸一第一与第二管部,该第一与第二管部内分别具有可供阻尼油流通的流道,该第一与第二管部内的流道分别与该第一通道连通,该第二管部的流道孔径大于该第一管部的流道孔径,该第一与第二调节针分别容纳在该第一与第二调节本体内且分别包含一前端,该第一与第二调节针的前端分别具有一呈尖锥状的头部,该第一调节针可沿着该第一管部的轴向移动,且该第一调节针的头部可伸入该第一管部的后端流道内,该第一调节针的头部的锥状角度在45至54度之间,该第二调节针能够沿着该第二管部的轴向移动,且该第二调节针的头部可伸入该第二管部的后端流道内,该第二调节针的头部的锥状角度在55至64度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节阻尼的避震器,其特征在于:一底座,其包含一连接端及一凹室,该连接端用来固接在一机车的车体,该底座的外周围向外设二调节部,该二调节部与该底座的凹室之间分别有一第一通道连通;一避震器主结构,其包含一主压缸、一内筒、一活塞及一活塞杆,该主压缸的下端结合于该底座的凹室内,该内筒容纳在主压缸内且该内筒的内部装有阻尼油,该内筒的外壁与该主压缸的内壁分隔使得该内筒与该主压缸之间具有可供该阻尼油流通的空间,该空间与该第一通道连通,该内筒的上端具有与该空间连通的至少一穿孔,该活塞容纳在内筒内且可沿着该主压缸的轴向位移,该活塞杆包含位在该主压缸内的一第一端及位在该主压缸外的一第二端,该活塞结合于该活塞杆的第一端且可与该活塞杆在该主压缸内一起移动;第一与第二阻尼调节器,分别安装在该二调节部内且个别包含第一与第二调节本体及第一与第二调节针,该第一与第二调节本体的前端分别延伸一第一与第二管部,该第一与第二管部内分别具有可供阻尼油流通的流道,该第一与第二管部内的流道分别与该第一通道连通,该第二管部的流道孔径大于该第一管部的流道孔径,该第一与第二调节针分别容纳在该第一与第二调节本体内且分别包含一前端,该第一与第二调节针的前端分别具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鸿明
申请(专利权)人:林鸿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