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压缩机润滑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卧式压缩机及其上油结构,上油结构包括与下法兰密封连接且形成上油腔的端盖,设置在端盖上且与上油腔连通的上油管道,上油腔内设有由曲轴驱动转动的凸轮,上油管道内设有由凸轮驱动移动且可复位的连杆,连杆远离凸轮的一端设有第一单向阀,上油管道内设有与第一单向阀形成储油腔的第二单向阀。通过凸轮带动连杆移动,进而能够向卧式压缩机内周期性供油,使得卧式压缩机上油充分,其泵体内运动部件摩擦副之间有足够的润滑油,一方面降低了摩擦损失,进而降低了压缩机功耗,另一方面减少了泵体内运动部件的磨损,提高了卧式压缩机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压缩机润滑
,尤其涉及一种卧式压缩机及其上油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卧式压缩机通常采用在下法兰处设置上油结构,上油结构一般采用机械上油或者压差上油的方式向卧式压缩机内的运动部件供润滑油,以实现卧式压缩机内的运动部件的润滑。然而现有技术中无论是压差上油或者机械上油都存在上油不足的问题,导致卧式压缩机内的运动部件润滑不良,增加了压缩机功耗,同时也容易造成卧式压缩机内的运动部件磨损,出现可靠性不良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卧式压缩机的上油结构,以解决现有卧式压缩机上油不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卧式压缩机,包括上述上油结构,以解决现有卧式压缩机因上油不足引起的卧式压缩机内的运动部件润滑不良的问题。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卧式压缩机的上油结构,包括与卧式压缩机的下法兰密封连接且形成上油腔的端盖,设置在端盖上且与所述上油腔连通的上油管道,所述上油腔内设有由卧式压缩机的曲轴驱动转动的凸轮,所述上油管道内设有由凸轮驱动移动且可复位的连杆,所述连杆远离凸轮的一端设有第一单向阀,所述上油管道内设有与第一单向阀形成储油腔的第二单向阀,所述连杆带动第一单向阀靠近
第二单向阀时,所述储油腔通过第一单向阀向所述上油腔内排油,所述连杆带动第一单向阀远离第二单向阀时,所述储油腔通过第二单向阀吸油。作为优选,还包括弹性复位元件,所述弹性复位元件一端固接于上油管道内,另一端固接于所述连杆。作为优选,所述弹性复位元件为螺旋弹簧、气弹簧或者弧形结构的弹片。作为优选,所述上油管道内设有支撑圈,所述支撑圈上开设有排油通道,所述连杆滑动穿过支撑圈设置,所述弹性复位元件一端固接在支撑圈上,另一端固接于所述连杆。作为优选,所述连杆靠近凸轮的一端设有伸出上油管道的滚子,所述滚子与凸轮相接触。作为优选,所述连杆远离凸轮的一端设有活塞,所述第一单向阀置于所述活塞上,所述活塞、第一单向阀以及第二单向阀形成所述储油腔。作为优选,所述凸轮包括大圆弧端和小圆弧端,所述凸轮的旋转中心靠近其大圆弧端设置,且凸轮的旋转中心与所述曲轴的中心轴线相重合。作为优选,所述凸轮的旋转中心与凸轮的大圆弧端的圆心同轴设置。作为优选,所述曲轴上设有至少一个支座,所述凸轮固接在所述支座上。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卧式压缩机,包括下法兰,套设在下法兰内的曲轴,以及密封连接于所述下法兰的上油结构,所述上油结构为上述的上油结构。本专利技术的卧式压缩机的上油结构通过凸轮带动连杆移动,能够向卧式压缩机内周期性供油,使得卧式压缩机上油充分。本专利技术的卧式压缩机,采用上述上油结构,能够使其泵体内的运动部件摩擦副之间有足够的润滑油,一方面降低了摩擦损失,进而降低了压缩机功耗,另一方面减少了泵体内的运动部件的磨损,提高了卧式压缩机的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卧式压缩机的主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图1的A-A向剖视图。图中:1、下法兰;2、端盖;3、上油管道;4、曲轴;5、凸轮;6、连杆;7、第一单向阀;8、第二单向阀;9、弹性复位元件;10、支撑圈;11、滚子;12、支座;101、排油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卧式压缩机的上油结构,如图1-2所示,该上油结构包括与卧式压缩机的下法兰1密封连接的端盖2,该端盖2开有上油槽,并通过该上油槽与下法兰1形成上油腔,通过该上油腔能够向卧式压缩机泵体内输送润滑油。在端盖2上密封连接有上油管道3,该上油管道3与上述上油腔连通,用于向上油腔内供给润滑油。在上油腔内设有凸轮5,该凸轮5连接于卧式压缩机的曲轴4,并由曲轴4驱动转动,具体的,是在曲轴4的端部固设有至少一个支座12,凸轮5固接在上述支座12上,使得凸轮5能够随曲轴4一起转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上述凸轮5为盘形凸轮,其包括大圆弧端和小圆弧端,本实施例可将小圆弧端的顶点设置为A点,大圆弧端的顶点设置为B点。优选的,上述凸轮5的旋转中心靠近其大圆弧端设置,并且凸轮5的旋转中心与曲轴4的中心轴线相重合,以实现凸轮5的作用。更为优选的,上述凸轮5的旋转中心与凸轮5的大
圆弧端的圆心同轴设置。参照图2,在上油管道3内设有由凸轮5驱动移动且可复位的连杆6,在连杆6靠近凸轮5的一端设有伸出上油管道3的滚子11,凸轮5随曲轴4旋转时,会接触到滚子11。具体的,曲轴4带动凸轮5以角速度ω旋转,凸轮5会与滚子11接触,并且随着凸轮5的继续旋转,凸轮5的小圆弧端会逐渐接触滚子11,并推动滚子11以及连杆6在上油管道3内向下移动,直至小圆弧端的顶点(图1所示A点)接触到滚子11,此时连杆6被推至最低点。上述连杆6是通过弹性复位元件9实现复位的,该弹性复位元件9一端固接于上油管道3内,另一端固接连杆6,在凸轮5的A点逐渐接触到滚子11的过程中,连杆6会向下移动,此时弹性复位元件9会呈现拉伸状态,随着凸轮5继续被曲轴4带动旋转,凸轮5的A点离开滚子11,此时连杆6会在弹性复位元件9的作用下向初始位置移动(图1中即向上运动),当凸轮5旋转至其B点接触到滚子11时,连杆6运动至最高点,也就是回复到初始位置。本实施例中,上述弹性复位元件9可以为螺旋弹簧、气弹簧或者弧形结构的弹片,只需要满足连杆6的复位即可。本实施例中,选用螺旋弹簧作为弹性复位元件9,其套设在连杆6上,且一端连接于连杆6,另一端固接在上油管道3内。在连杆6远离凸轮5的一端设有活塞(图中未示出),在活塞上设有第一单向阀7,在上油管道3内设有第二单向阀8,该第二单向阀8与第一单向阀7以及活塞形成一个储油腔,用于临时储存润滑油。本实施例中,当凸轮5推动连杆6向下移动时,连杆6带动第一单向阀7靠近第二单向阀8,此时储油腔内的压力增大,第一单向阀7打开,第二单向阀8关闭,储油腔内的润滑油通过第一单向阀7输送至上油腔内,最终进入压缩机
泵体,当凸轮5的A点和滚子11接触时,连杆6往下运行至最低点,此时上油结构完成一次向压缩机泵体的排油。当凸轮5从A点向B点转动时,滚子11和连杆6在弹性复位元件9的弹力作用下往上运动,连杆6带动第一单向阀7远离第二单向阀8,此时第一单向阀7关闭,第二单向阀8由于储油腔内的负压作用被打开,润滑油进入储油腔内,当凸轮5的B点和滚子11接触时,连杆6往上运行至最高点,此时上油结构完成一次吸油。如此反复循环进行排油和吸油操作。本实施例通过上述凸轮5的旋转中心与曲轴4的中心轴线相重合,能够使得上油结构每次都能够排出其最大量的润滑油。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上油管道3内设有支撑圈10,在支撑圈10上开设有排油通道101,上述连杆6滑动穿过支撑圈10设置,弹性复位元件9一端固接在支撑圈10上,另一端固接于连杆6。在进行排油操作时,润滑油通过第一单向阀7,随后通过支撑圈10的排油通道101,最终被输送至上油腔内。通过设置支撑圈10,能够更好的安装弹性复位元件9。实施例二: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卧式压缩机,如图1以及图2所示,该卧式压缩机包括下法兰1,套设在下法兰1内的曲轴4,以及密封连接于下法兰1的上油结构,上述上油结构为实施例一所述的上油结构。本实施例的卧式压缩机,采用上述上油结构,能够使其泵体内运动部件摩擦副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卧式压缩机的上油结构,包括与卧式压缩机的下法兰(1)密封连接且形成上油腔的端盖(2),设置在端盖(2)上且与所述上油腔连通的上油管道(3),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油腔内设有由卧式压缩机的曲轴(4)驱动转动的凸轮(5),所述上油管道(3)内设有由凸轮(5)驱动移动且可复位的连杆(6),所述连杆(6)远离凸轮(5)的一端设有第一单向阀(7),所述上油管道(3)内设有与第一单向阀(7)形成储油腔的第二单向阀(8),所述连杆(6)带动第一单向阀(7)靠近第二单向阀(8)时,所述储油腔通过第一单向阀(7)向所述上油腔内排油,所述连杆(6)带动第一单向阀(7)远离第二单向阀(8)时,所述储油腔通过第二单向阀(8)吸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卧式压缩机的上油结构,包括与卧式压缩机的下法兰(1)密封连接且形成上油腔的端盖(2),设置在端盖(2)上且与所述上油腔连通的上油管道(3),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油腔内设有由卧式压缩机的曲轴(4)驱动转动的凸轮(5),所述上油管道(3)内设有由凸轮(5)驱动移动且可复位的连杆(6),所述连杆(6)远离凸轮(5)的一端设有第一单向阀(7),所述上油管道(3)内设有与第一单向阀(7)形成储油腔的第二单向阀(8),所述连杆(6)带动第一单向阀(7)靠近第二单向阀(8)时,所述储油腔通过第一单向阀(7)向所述上油腔内排油,所述连杆(6)带动第一单向阀(7)远离第二单向阀(8)时,所述储油腔通过第二单向阀(8)吸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油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性复位元件(9),所述弹性复位元件(9)一端固接于上油管道(3)内,另一端固接于所述连杆(6)。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复位元件(9)为螺旋弹簧、气弹簧或者弧形结构的弹片。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油管道(3)内设有支撑圈(10),所述支撑圈(10)上开设有排油通道(101),所述连杆(6)滑动穿过支撑圈(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泽良,范少稳,吕浩福,梁健坤,高永红,李晓平,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