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型机的全自动间隙消除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833305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14 15: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成型机的全自动间隙消除机构,包括机架、导柱、上模台、高度调节装置和气囊,气囊设置在上模台与机架顶部之间,气囊处于上模台上方。通过在上模台与机架顶部之间设置气囊,当高度调节装置驱动上模台在导柱的外螺纹段上沿上下方向移动到达某一位置时,向气囊中充入高压气体,从而使上模台进一步下压,使外螺纹与内螺纹之间的配合更加紧致,只要合模的冲击力小于气囊的压力,外螺纹与内螺纹之间就不会发生位移,从而避免上模台、上模具产生震动,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合模的稳定性,提高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成型机部件,尤其涉及一种成型机的全自动间隙消除机构
技术介绍
成型机一般包括机架、多条导柱、下模台、上模台、下模具、上模具和下模升降机构,下模台、上模台均安装在导柱上,下模具安装在下模台上,上模具安装在上模台上,下模升降机构的动力输出端与下模台连接。通过下模升降机构驱动下模台上下运动而实现合模、开模。为了适应不同规格产品的生产,一般将上模台设置为可调节高度,一般是在机架与上模台之间设置高度调节装置,高度调节装置一般包括伺服电机、减速器、链条、多个链轮;伺服电机、减速器、链轮均安装在上模台上,链轮的轴线垂直于上模台的表面,伺服电机通过减速器与链轮传动连接,链轮处于链条内侧并张紧链条;各个导柱的上端设有外螺纹,各个链轮上开设有柱孔,柱孔的侧壁上设有内螺纹,各个导柱的上端处于相应的链轮的柱孔中,外螺纹与内螺纹相啮合。伺服电机驱动主动链轮带动链条,再带动各个链轮旋转,从而驱动上模台在导柱的外螺纹段上沿上下方向移动,从而调节了上模台的高度,但是,由于外螺纹与内螺纹之间必然存在间隙,配合并不是很紧致,在合模的冲击力作用下,外螺纹与内螺纹之间必然产生少量位移,导致上模台、上模具产生震动,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合模的稳定性,导致降低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成型机的全自动间隙消除机构,这种成型机的全自动间隙消除机构能够全自动消除上模台与导柱之间的螺纹间隙,使上模台与导柱之间的配合更加紧致,提高合模的稳定性,提高产品质量。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成型机的全自动间隙消除机构,包括机架、导柱、上模台、高度调节装置,高度调节装置包括伺服电机、减速器、链条、多个链轮;伺服电机、减速器、链轮均安装在上模台上,链轮的轴线垂直于上模台的表面,伺服电机通过减速器与链轮传动连接,链轮处于链条内侧并张紧链条;各个导柱的上端设有外螺纹,各个链轮上开设有柱孔,柱孔的侧壁上设有内螺纹,各个导柱的上端处于相应的链轮的柱孔中,外螺纹与内螺纹相啮合,其特征是:还包括至少一个气囊,气囊设置在上模台与所述机架顶部之间,气囊处于上模台上方。通过在上模台与机架顶部之间设置气囊,当高度调节装置驱动上模台在导柱的外螺纹段上沿上下方向移动到达某一位置时,向气囊中充入高压气体,从而使上模台进一步下压,使外螺纹与内螺纹之间的配合更加紧致,只要合模的冲击力小于气囊的压力,外螺纹与内螺纹之间就不会发生位移,从而避免上模台、上模具产生震动,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合模的稳定性,提高产品质量。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还包括上压板、下压板和连杆,上压板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顶部上,下压板通过连杆固定安装在所述上模台上方,所述气囊的上端与上压板的下表面连接,气囊的下端与下压板的上表面连接。通过设置上压板、下压板,错开上模台上复杂的高度调节装置,更重要的是通过上压板、下压板限制气囊的变形方向,并将作用力作用于上模台,作用力更加均匀。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气囊包括上座体、下座体和气囊壁,气囊壁设置在上座体与下座体之间,气囊的充气口设置在上座体上。将气囊设置为包括上座体、下座体和气囊壁,气囊壁设置在上座体与下座体之间,上座体、下座体均可采用刚性材料制成,而气囊壁则采用橡胶等弹性材料制成,充气后,气囊的形变部位只是气囊壁,使气囊的形变更加规则,提高气囊的受压能力。作为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气囊壁至少包括外层、第一里层和第二里层,外层与第一里层之间构成第一真空夹层,第一里层与第二里层之间构成第二真空夹层,第二里层形成充气内腔,充气内腔与气囊的充气口连接。通过将气囊壁设置为外层、第一里层、第二里层至少三层的结构,并且外层与第一里层之间构成第一真空夹层,第一里层与第二里层之间构成第二真空夹层,当向第二里层的内腔中充入高压空气,第二里层、第一里层均向外膨胀并紧贴外层,外层、第一里层、第二里层紧贴在一起构成气囊壁,从而解决了气囊壁的形变性与刚性之间的矛盾,使得气囊形变更加规则又能经受高压。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通过在上模台与机架顶部之间设置气囊,当高度调节装置驱动上模台在导柱的外螺纹段上沿上下方向移动到达某一位置时,向气囊中充入高压气体,从而使上模台进一步下压,使外螺纹与内螺纹之间的配合更加紧致,只要合模的冲击力小于气囊的压力,外螺纹与内螺纹之间就不会发生位移,从而避免上模台、上模具产生震动,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合模的稳定性,提高产品质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中气囊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这种成型机的全自动间隙消除机构,包括机架1、导柱2、上模台3、高度调节装置4、两个气囊5、上压板6、下压板7和连杆8;高度调节装置4包括伺服电机(图1中未画出)、减速器(图1中未画出)、链条401、多个链轮402;伺服电机、减速器、链轮402均安装在上模台3上,链轮402的轴线垂直于上模台3的表面,伺服电机通过减速器与链轮402传动连接,链轮402处于链条401内侧并张紧链条401;各个导柱2的上端设有外螺纹403,各个链轮402上开设有柱孔404,柱孔404的侧壁上设有内螺纹(图1中未画出),各个导柱2的上端处于相应的链轮402的柱孔404中,外螺纹403与内螺纹相啮合;上压板6固定安装在机架1顶部上,下压板7通过连杆8固定安装在上模台3上方;气囊5包括上座体501、下座体502和气囊壁503,气囊壁503设置在上座体501与下座体502之间,气囊5的充气口504设置在上座体501上,气囊5的上座体501与上压板6的下表面连接,气囊5的下座体502与下压板7的上表面连接。实施例二在其它部分均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情况下,其区别仅在于:如图2所示,气囊壁503包括外层5031、第一里层5032和第二里层5033,外层5031与第一里层5032之间构成第一真空夹层5034,第一里层5032与第二里层5033之间构成第二真空夹层5035,第二里层5033形成充气内腔5036,充气内腔5036与气囊5的充气口504连接。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各部分名称等可以不同,凡依本专利技术专利构思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或简单变化,均包括于本专利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专利技术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成型机的全自动间隙消除机构,包括机架、导柱、上模台、高度调节装置,高度调节装置包括伺服电机、减速器、链条、多个链轮;伺服电机、减速器、链轮均安装在上模台上,链轮的轴线垂直于上模台的表面,伺服电机通过减速器与链轮传动连接,链轮处于链条内侧并张紧链条;各个导柱的上端设有外螺纹,各个链轮上开设有柱孔,柱孔的侧壁上设有内螺纹,各个导柱的上端处于相应的链轮的柱孔中,外螺纹与内螺纹相啮合,其特征是:还包括至少一个气囊,气囊设置在上模台与所述机架顶部之间,气囊处于上模台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1.成型机的全自动间隙消除机构,包括机架、导柱、上模台、高度调节装置,高度调节装置包括伺服电机、减速器、链条、多个链轮;伺服电机、减速器、链轮均安装在上模台上,链轮的轴线垂直于上模台的表面,伺服电机通过减速器与链轮传动连接,链轮处于链条内侧并张紧链条;各个导柱的上端设有外螺纹,各个链轮上开设有柱孔,柱孔的侧壁上设有内螺纹,各个导柱的上端处于相应的链轮的柱孔中,外螺纹与内螺纹相啮合,其特征是:还包括至少一个气囊,气囊设置在上模台与所述机架顶部之间,气囊处于上模台上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间隙消除机构,其特征是:还包括上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建伟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金兴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