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815780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09 15: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模具结构领域,公开了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包括框架、第一顶针板组、第二顶针板组、驱动轴、顶盖套、勾子和伸缩卡位部件。框架内设有通腔,第一顶针板组、第二顶针板组设于通腔内。驱动轴穿设于框架、第一顶针板组合第二顶针板组。第一顶针板组的顶端面设有凹槽,伸缩卡位部件设于凹槽内。勾子位于第一顶针板组和第二顶针板组的顶端面且勾子的右端与第二顶针板组顶端面固定连接,勾子下表面设有卡合槽;顶盖套罩设于框架和勾子上方,顶盖套的右端下表面与框架上表面固定连接,顶盖套底部设有缺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机构部件的结构强度高,且本机构安装于模具外部,不需占用内部空间,布置更灵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模具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
技术介绍
注塑模具一般只有一个动力来源,而且模具的空间极其有限,驱动顶针板的驱动轴一般也只有一条。注塑模具中,产品为塑料,在成形时,产品会收缩脱离前模,而往往收紧于后模。为了便于脱模,因此需要对产品进行二次顶出。所述二次顶出,就是在模具开模顶出产品时,顶针板分两次运动,从而到达便于产品从模具脱落。为了实现二次顶出,现一般采用美国DME公司的扣机标准件,但是由于此标准件设计小巧,为减小体积,所有位置都设计的很薄弱,导致刚性不够。在模具较大或顶出力度较大情况下,会产生一定的弹性形变,导致顶出时同步精度不高。更甚会因顶出受力损坏,影响模具的稳定性。并且,该标准件价格昂贵,且需设计在模具内部,需占用一定的空间,对模具内部的空间排列设计有一定的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本技术的二次顶出机构结构简单,机构部件的结构强度高,且本机构安装于模具外部,不需占用内部空间,布置更灵活。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包括框架、第一顶针板组、第二顶针板组、驱动轴、顶盖套、勾子和伸缩卡位部件。所述框架为立方体型且框架内设有上下贯通的通腔,所述第一顶针板组、第二顶针板组由左至右依次竖直设于所述通腔内且互相平行;所述驱动轴穿设于框架、第一顶针板组和第二顶针板组且驱动轴的一端固定于第二顶针板组上;所述第一顶针板组的顶端面上设有凹槽,所述伸缩卡位部件设于所述凹槽内且伸缩卡位部件可收缩或伸出于凹槽内;所述勾子位于第一顶针板组和第二顶针板组的顶端面且勾子的右端与第二顶针板组顶端面固定连接,所述勾子下表面对应于伸缩卡位部件处设有卡合槽,伸缩卡位部件伸出于凹槽时可卡合于所述卡合槽内;所述顶盖套罩设于框架和勾子上方,顶盖套的右端下表面与框架上表面固定连接,顶盖套底部对应于伸缩卡位部件处设有缺口,伸缩卡位部件伸出于凹槽时可卡合于所述缺口内。作为优选,所述伸缩卡位部件包括键子和竖直设置的回位弹簧,所述回位弹簧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键子和所述凹槽的底部连接,所述键子的长度大于所述勾子的宽度,键子可分别与所述卡合槽和缺口卡合。作为优选,所述键子与所述缺口的卡合处为高度由左至右下降的斜边,所述缺口与键子的卡合处设有倒角。作为优选,所述顶盖套对应于所述勾子上表面处设有通槽,所述勾子活动嵌设于所述通槽内。作为优选,所述回位弹簧的数量为两个。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在驱动轴的向右推动下,由于第二顶针板组与驱动轴固定连接,第二顶针板组向右位移。同时,在原始状态下,伸缩卡位部件伸出于凹槽内,与勾子的卡合槽卡合,第一顶针板组也向右位移。当驱动轴到达一定行程后,伸缩卡位部件的右侧与顶盖套的缺口抵触,随着驱动轴的不断驱动,伸缩卡位部件受到顶盖哦套缺口处的作用力,受压向下收缩,逐渐缩回到凹槽内,即伸缩卡位部件与勾子脱离,因此第一顶针板组缺失了驱动力,不再向右位移,而第二顶针板组继续位移一端行程,直至产品脱模。与现有技术对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所有工件自制,结构相比DME标准件更简单。所有零件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模具较大或顶出力度较大的就把相应部件设计加强即可。且本机构安装于模具外部,不需占用内部空间,布置更灵活。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总成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拆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另一种拆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顶盖套与勾子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顶盖套与勾子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为:框架1、第一顶针板组2、第二顶针板组3、驱动轴4、顶盖套5、勾子6、凹槽7、卡合槽8、缺口9、键子10、回位弹簧11、通槽12、倒角13、斜边14。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在本技术中所涉及的装置、连接结构和方法,若无特指,均为本领域公知的装置、连接结构和方法。实施例1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包括框架1、第一顶针板组2、第二顶针板组3、驱动轴4、顶盖套5、勾子6和伸缩卡位部件。框架1为立方体型且框架1内设有上下贯通的通腔,第一顶针板组2、第二顶针板组3由左至右依次竖直设于所述通腔内且互相平行;驱动轴4穿设于框架1、第一顶针板组2和第二顶针板组3且驱动轴4的一端固定于第二顶针板组3上。第一顶针板组2的顶端面上设有凹槽7,伸缩卡位部件设于凹槽7内且伸缩卡位部件可收缩或伸出于凹槽7;勾子6位于第一顶针板组2和第二顶针板组3的顶端面且勾子6的右端与第二顶针板组3顶端面固定连接。如图4、图5所示,勾子6下表面对应于伸缩卡位部件处设有卡合槽8,伸缩卡位部件伸出于凹槽7时可卡合于所述卡合槽8内;顶盖套5罩设于框架1和勾子6上方,顶盖套5对应于勾子6上表面处设有通槽12,勾子6活动嵌设于通槽12内。顶盖套5的右端下表面与框架1上表面固定连接,顶盖套5底部对应于伸缩卡位部件处设有缺口9,伸缩卡位部件伸出于凹槽7时可卡合于所述缺口9内。如图2、图3所示,伸缩卡位部件包括键子10和两个竖直设置的回位弹簧11,回位弹簧11上下两端分别与键子10和凹槽7的底部连接,键子10的长度大于勾子6的宽度,键子10可分别与卡合槽8和缺口9卡合。键子10与所述缺口9的卡合处为高度由左至右下降的斜边14,如图4、图5所示,缺口9与键子10的卡合处设有倒角13。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技术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换,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1)、第一顶针板组(2)、第二顶针板组(3)、驱动轴(4)、顶盖套(5)、勾子(6)和伸缩卡位部件;所述框架(1)内设有上下贯通的通腔,所述第一顶针板组(2)、第二顶针板组(3)由左至右依次竖直设于所述通腔内且互相平行;所述驱动轴(4)穿设于框架(1)、第一顶针板组(2)和第二顶针板组(3)且驱动轴(4)的一端固定于第二顶针板组(3)上;所述第一顶针板组(2)的顶端面上设有凹槽(7),所述伸缩卡位部件设于所述凹槽(7)内且伸缩卡位部件可收缩或伸出于凹槽(7);所述勾子(6)位于第一顶针板组(2)和第二顶针板组(3)的顶端面且勾子(6)的右端与第二顶针板组(3)顶端面固定连接,所述勾子(6)下表面对应于伸缩卡位部件处设有卡合槽(8),伸缩卡位部件伸出于凹槽(7)时可卡合于所述卡合槽(8)内;所述顶盖套(5)罩设于框架(1)和勾子(6)上方,顶盖套(5)的右端下表面与框架(1)上表面固定连接,顶盖套(5)底部对应于伸缩卡位部件处设有缺口(9),伸缩卡位部件伸出于凹槽(7)时可卡合于所述缺口(9)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1)、第一顶针板组(2)、第二顶针板组(3)、驱动轴(4)、顶盖套(5)、勾子(6)和伸缩卡位部件;所述框架(1)内设有上下贯通的通腔,所述第一顶针板组(2)、第二顶针板组(3)由左至右依次竖直设于所述通腔内且互相平行;所述驱动轴(4)穿设于框架(1)、第一顶针板组(2)和第二顶针板组(3)且驱动轴(4)的一端固定于第二顶针板组(3)上;所述第一顶针板组(2)的顶端面上设有凹槽(7),所述伸缩卡位部件设于所述凹槽(7)内且伸缩卡位部件可收缩或伸出于凹槽(7);所述勾子(6)位于第一顶针板组(2)和第二顶针板组(3)的顶端面且勾子(6)的右端与第二顶针板组(3)顶端面固定连接,所述勾子(6)下表面对应于伸缩卡位部件处设有卡合槽(8),伸缩卡位部件伸出于凹槽(7)时可卡合于所述卡合槽(8)内;所述顶盖套(5)罩设于框架(1)和勾子(6)上方,顶盖套(5)的右端下表面与框架(1)上表面固定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皓周伦孙仕成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骏丰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