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774683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30 17:35
发动机罩具有:外板,其构成发动机罩的外侧部分;以及内板,其以与外板之间形成空间的方式与外板接合,并构成发动机罩的内侧部分。在内板上设置具有大量贯通孔的多孔部,在发动机罩上,设有将外部气体向上述空间内导入的外部气体导入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罩
技术介绍
在乘用车、卡车、巴士这样的机动车等中,当发动机运转时在发动机室内产生噪声,噪声从发动机室内向车厢外、车厢内传输。对此,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为了吸收机动车的发动机声而安装于发动机罩板的下表面的、由多孔质基材构成的吸音材料。多孔质基材由聚酯纤维、聚乙烯纤维等有机纤维、或者聚酯发泡体、聚乙烯发泡体等具有连续气泡构造的塑料发泡体构成。然而,这样的吸音材料虽然通常对作为车厢外噪声而成为问题的1000kHz以上的频率较高的频带的噪声等具有效果,但针对作为车厢内噪声而成为问题的1000Hz以下的低频带的噪声的效果较小。对此,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利用设于发动机罩内的共振吸音管的吸音作用来使车厢内噪声减少的防声型发动机罩。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将与发动机的吸气管路连通的共鸣消声室设于在发动机罩的背面安装的加强框的中空内部的内燃机的消声装置。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34022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247055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4-28415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专利文献2、3所公开的亥姆霍兹型的共鸣器基本上仅对单一的频率发挥作用。因此,在1000Hz以下的低频带,也无法使噪声大幅减少。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发动机室内的低频带的噪声大幅减少的发动机罩。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中的发动机罩覆盖设于车辆的前部的发动机室,其特征在于,具有:外板,其构成所述发动机罩的外侧部分;以及内板,其以与所述外板之间形成空间的方式与所述外板接合,并构成所述发动机罩的内侧部分,在所述内板上设置具有大量贯通孔的多孔部,在所述发动机罩上设有将外部气体向所述空间内导入的外部气体导入孔。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外板与内板之间的空间经由多孔部而与发动机室连通,因此,中空的发动机罩作为亥姆霍兹型的共鸣器发挥作用。由此,能够减少发动机室内的低频带的噪声。另外,在来自发动机的声波通过贯通孔时,因与贯通孔的内壁面的摩擦而使声波能量的一部分转换成热能。另外,当声波通过贯通孔时,因声波的交变流而在贯通孔的出入口处产生旋涡,从而产生压力损失。由此,孔部所引起的衰减变大,从而能够使发动机室内的低频带的噪声大幅减少。此外,从外部气体导入孔向空间内导入的外部气体作为稳定流(风)而通过贯通孔。在该稳定流通过贯通孔时产生的旋涡的作用下,使来自发动机的声波在通过贯通孔时也同时衰减。其结果是,在孔部损失的声波能量变大,因此,声波的减少增大,在宽幅的低频带中吸音率上升。由此,能够大幅减少发动机室内的低频带的噪声。附图说明图1是车辆的前部的剖视图。图2是从下方观察发动机罩的仰视图。图3A是图1的主要部位III的放大图。图3B是图1的主要部位III的放大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概念图。图5是示意性示出声管实验装置的结构图。图6是示出吸音率的测定结果的图表。图7是从下方观察发动机罩的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车辆的结构)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罩1设置在自动车等车辆10上。车辆10中,在图中箭头所示的车辆10的前进方向上的前部具备发动机室11。在该发动机室11内,从前方朝向后方依次配置有散热器12、冷却风扇13、发动机14。另外,在划分发动机室11的前方端的前壁15上,设有向发动机室11内导入外部气体的外部气体导入口16。而且,发动机室11的上方被发动机罩1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覆盖。发动机室11的后方成为驾驶者进行驾驶的车厢17。(发动机罩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罩1为金属制,且具有外板2和内板3。外板2构成发动机罩1的外侧部分。内板3以与外板2之间形成空间4的方式与外板2通过焊接等接合,从而构成发动机罩1的内侧部分。在内板3上设有具有大量贯通孔的多孔部3a。该多孔部3a与空间4连通。多孔部3a中的贯通孔的直径例如为0.3~5mm,优选为1mm以上。若贯通孔的直径为1mm以上,则后述的稳定流能够理想通过贯通孔。另外,多孔部3a的开口率例如为1~5%左右。需要说明的是,贯通孔的直径、开口率不限于此。在内板3的发动机室11侧的面上安装有吸音材料18。该吸音
材料18由玻璃棉等多孔质材料构成,且配置在比多孔部3a靠后方的位置,并且与发动机14对置配置,由此吸收发动机室11内的噪声、尤其是高频带的噪声。在发动机罩1上设有将外部气体向空间4内导入的外部气体导入孔5。该外部气体导入孔5设置在比多孔部3a靠前方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发动机罩1的前方端。需要说明的是,外部气体导入孔5可以设置在外板2与内板3的边界,也可以设于外板2,还可以设于内板3。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部气体导入孔5设于内板3。通过在发动机罩1上设置外部气体导入孔5,当车辆10向前进方向行进时,从车辆10的前方朝向后方流动的外部气体的一部分从外部气体导入孔5导入到空间4内。然后,导入到空间4内的外部气体作为稳定流(风)通过多孔部3a的贯通孔而向发动机室11内导入,并从与发动机室11连通的未图示的多个通气口向发动机室11外排出。发动机罩1在空间4内具有一对引导件。图2示出从下方观察发动机罩1的仰视图。如该图所示,一对引导件将从外部气体导入孔5导入到空间4内的外部气体朝向多孔部3a引导。另外,发动机罩1具有将空间4分隔为与多孔部3a以及外部气体导入孔5连通的连通空间4a和封闭空间4b的分隔构件7。多孔部3a和连通空间4a构成亥姆霍兹型共鸣器。在此,根据连通空间4a的容积的大小,作为共鸣器的吸音对象的共振频率发生变化。连通空间4a的容积越大,共振频率越低。对此,通过利用分隔构件7将空间4分隔,使连通空间4a的容积最佳化,以使得由多孔部3a和连通空间4a构成的亥姆霍兹型的共鸣器吸收吸音对象的频率的噪声。在内板3的发动机室11侧的面上安装有密封构件20。如图1所示,密封构件20在发动机室11的上方被发动机罩1覆盖时,将上壁19与内板3之间的间隙密封,该上壁19从划分发动机室11的前方端的前壁15的上端朝向后方突出而与内板3对置。由此,在车辆10前进时,外部气体不会穿过上壁19与内板3之间的间隙而向
发动机室11内导入,而是穿过外部气体导入孔5而向空间4内导入。另外,如图1的主要部位III的放大图即图3A所示,在内板3上设有将外部气体朝向外部气体导入孔5引导的上游侧引导件3b。上游侧引导件3b设置在从外部气体导入孔5的下方到前进方向(参照图1)的后方的整个范围内。而且,上游侧引导件3b的图中左端与外部气体导入孔5分离且位于上壁19的附近,并且图中右端与内板3连接。侵入到上壁19与内板3之间的外部气体被上游侧引导件3b朝向外部气体导入孔5引导,并通过外部气体导入孔5而导入到空间4内。这样,通过利用上游侧引导件3b将外部气体向外部气体导入孔5引导,容易从外部气体导入孔5取入外部气体。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的主要部位III的放大图即图3B所示,也可以在上壁(壁部)19设置上游侧引导件19b。上游侧引导件19b在上壁19的与外部气体导入孔5对置的部分朝向外部气体导入孔5而设置为凸状。上游侧引导件19b具有在从外部气体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罩,其覆盖设于车辆的前部的发动机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罩具有:外板,其构成所述发动机罩的外侧部分;以及内板,其以与所述外板之间形成空间的方式与所述外板接合,并构成所述发动机罩的内侧部分,在所述内板上设置具有大量贯通孔的多孔部,在所述发动机罩上设有将外部气体向所述空间内导入的外部气体导入孔。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2.13 JP 2014-0257371.一种发动机罩,其覆盖设于车辆的前部的发动机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罩具有:外板,其构成所述发动机罩的外侧部分;以及内板,其以与所述外板之间形成空间的方式与所述外板接合,并构成所述发动机罩的内侧部分,在所述内板上设置具有大量贯通孔的多孔部,在所述发动机罩上设有将外部气体向所述空间内导入的外部气体导入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气体导入孔在比所述多孔部靠前方的位置处设于所述发动机罩。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罩还具有分隔构件,该分隔构件将所述空间分隔为封闭空间以及与所述多孔部及所述外部气体导入孔连通的连通空间。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罩还具有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口善三山极伊知郎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