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聚碳酸酯以及含有该共聚碳酸酯的组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771322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29 15: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共聚碳酸酯和含有该共聚碳酸酯的组合物。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共聚碳酸酯具有在聚碳酸酯的主链中引入特定硅氧烷化合物的结构,并因此表现出改善室温冲击强度、低温冲击强度和熔体指数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在韩国知识产权局于2014年9月5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4-0118991、于2015年7月31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5-0109123以及于2015年9月3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5-0125111的权益,通过引用将它们的公开内容全部并入本文中。
本专利技术涉及共聚碳酸酯以及包含该共聚碳酸酯的组合物,更具体地,涉及能被经济地制造并具有改善的室温冲击强度、低温冲击强度以及熔体指数的共聚碳酸酯,以及包含该共聚碳酸酯的组合物。
技术介绍
聚碳酸酯树脂通过诸如双酚A的芳族二醇与诸如光气的碳酸酯前体的缩聚反应制备并具有优异的冲击强度、尺寸稳定性、耐热性和透明性。因此,聚碳酸酯树脂具有广泛的应用用途,例如电子、电气产品的外部材料、汽车部件、建筑材料和光学元件。近来,为了将这些聚碳酸酯树脂应用于更多的不同领域,已进行了很多研究以通过使彼此具有不同结构的两种或多种的芳族二醇化合物共聚并将具有不同结构的单元引入聚碳酸酯的主链中而获得需要的物理性能。具体而言,已经进行了将聚硅氧烷结构引入聚碳酸酯的主链中的研究,但是,绝大多数的这些技术具有生产成本高、耐化学性或冲击强度,特别是低温冲击强度提高但是熔体指数反而下降的缺点。鉴于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以克服现有技术中遇到的上述缺点并开发一种具有改善的物理性能如室温冲击强度、低温冲击强度和熔体指数的共聚碳酸酯,发现在如下所述的聚碳酸酯的主链中引入特定的硅氧烷化合物的共聚碳酸酯满足上述性能。基于这样的发现完成了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改善的物理性能如室温冲击强度、低温冲击强度和熔体指数的共聚碳酸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含上述共聚碳酸酯和聚碳酸酯的聚碳酸酯组合物。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含上述共聚碳酸酯或上述聚碳酸酯组合物的成型制品。技术方案为了实现这些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共聚碳酸酯,该共聚碳酸酯的重均分子量为1,000至100,000g/mol,并包含:由下面式1表示的重复单元,由下面式2表示的重复单元,以及由下面式3表示的重复单元:[式1]在上述式1中,R1、R2、R3和R4各自独立地是氢、C1-10烷基或卤素,并且Z是未被取代的或被苯基取代的C1-10亚烷基、C3-10亚环烷基、O、S、SO、SO2或CO,[式2]在上述式2中,Ra各自独立地是C1-10亚烷基,R5各自独立地是氢或C1-13烷基,以及,n是1至40的整数,[式3]在上述式3中,Rb各自独立地是C1-10亚烷基,R6各自独立地是氢或C1-13烷基;以及m是41至150的整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共聚碳酸酯包含由式1表示的重复单元形成的聚碳酸酯结构。通常,聚碳酸酯具有优异的综合的机械物理性能,但是就室温冲击强度、低温冲击强度和熔体指数而言较差。因此,为了改善这些性能,除了聚碳酸酯结构外,还需要引入另一种结构。在这方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共聚碳酸酯具有如下结构:除了由式1表示的重复单元外,由式2表示的重复单元和由式3表示的重复单元所构成的聚硅氧烷被共聚在聚碳酸酯中,由此室温冲击强度、低温冲击强度和熔体指数比常规聚碳酸酯大幅改善。具体而言,在由式2表示的重复单元和由式3表示的重复单元的情况下,每个式中的硅-氧的重复单元数(随机)彼此不同。根据后面描述的实施例和对比实施例,与仅包含式2表示的重复单元和式3表示的重复单元中任何一个的情况相比,同时含有式2表示的重复单元和式3表示的重复单元的情况显著提高室温冲击强度、低温冲击强度和熔体指数改善的程度。这是因为各个重复单元的相互补充作用使物理性能改善的程度高。现在,将更详细地描述本专利技术。由式1表示的重复单元由式1表示的重复单元通过芳族二醇化合物和碳酸酯前体的反应形成。在式1中,优选地,R1、R2、R3和R4各自独立地是氢、甲基、氯或溴。而且,优选地,Z是未被取代的或被苯基取代的直链或支链C1-10亚烷基。更优选地,Z是亚甲基、乙烷-1,1-二基、丙烷-2,2-二基、丁烷-2,2-二基、1-苯乙烷-1,1-二基或二苯基亚甲基。此外,优选地,Z是环己烷-1,1-二基、O、S、SO、SO2、或CO。优选地,由式1表示的重复单元由选自双(4-羟基苯基)甲烷、双(4-羟基苯基)醚、双(4-羟基苯基)砜、双(4-羟基苯基)亚砜、双(4-羟基苯基)硫醚、双(4-羟基苯基)甲酮、1,1-双(4-羟基苯基)乙烷、双酚A、2,2-双(4-羟基苯基)丁烷、1,1-双(4-羟基苯基)环己烷、2,2-双(4-羟基-3,5-二溴苯基)丙烷、2,2-双(4-羟基-3,5-二氯苯基)丙烷、2,2-双(4-羟基-3-溴苯基)丙烷、2,2-双(4-羟基-3-氯苯基)丙烷、2,2-双(4-羟基-3-甲基苯基)丙烷、2,2-双(4-羟基-3,5-二甲基)丙烷、1,1-双(4-羟基苯基)-1-苯乙烷、双(4-羟基苯基)二苯基甲烷以及α,ω-双[3-(邻羟基苯基)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中的一种或多种的芳族二醇化合物得到。上述“由芳族二醇化合物得到”是指芳族二醇化合物的羟基和碳酸酯前体反应形成由式1表示的重复单元。例如,如果双酚A(即芳族二醇化合物)和三光气(即碳酸酯前体)聚合,由式1表示的重复单元由下面式1-1表示:[式1-1]上述碳酸酯前体可以包括选自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二丁酯、碳酸二环己酯、碳酸二苯酯、碳酸二甲苯酯、碳酸二(氯苯)酯、碳酸二间甲酚酯、碳酸二萘酯、碳酸二(联苯)酯、光气、三光气、双光气、溴光气以及二卤代甲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地,可以使用三光气或光气。由式2表示的重复单元和由式3表示的重复单元由式2表示的重复单元和由式3表示的重复单元分别通过硅氧烷化合物和碳酸酯前体的反应形成。在上述式2中,优选Ra各自独立地是C2-10亚烷基,更优选是C2-4亚烷基,以及最优选是丙烷-1,3-二基。此外,优选R5各自独立地是C1-6烷基、更优选是C1-3烷基,以及最优选是甲基。在上述式3中,优选Rb各自独立地是C2-10亚烷基,更优选是C2-4亚烷基,以及最优选是丙烷-1,3-二基。此外,优选R6各自独立地是C1-6烷基,更优选是C1-3烷基,以及最优选是甲基。此外,优选Ra和Rb彼此相同。此外,优选R5和R6彼此相同。进一步地,优选上述式2由下面式2-1表示:[式2-1]此外,优选地,上述式3表示由下面式3-1表示:[式3-1]此外,优选地,在上述式1中,n是大于10、大于15、大于20、大于25,且不大于35的整数。此外,优选地,在上述式2中,m是大于45、大于50或大于55且不大于100、不大于95、不大于90、不大于85、不大于80、不大于75、不大于70或不大于65的整数。优选地,由式2表示的重复单元和由式3表示的重复单元分别由由下面式2-2表示的硅氧烷化合物和由下面式3-2表示的硅氧烷化合物得到:[式2-2]在上述式2-2中,Ra、R5和n与前述定义相同。[式3-2]在上述式3-2中,Rb、R6和m与前述定义相同。上述“由硅氧烷化合物得到”是指每个硅氧烷化合物的羟基和碳酸酯前体反应分别形成由式2表示的重复单元和由式3表示的重复单元。此外,可以用于形成由式2和3表示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共聚碳酸酯,该共聚碳酸酯的重均分子量为1,000至100,000g/mol,包含:由下面式1表示的重复单元,由下面式2表示的重复单元,以及由下面式3表示的重复单元:[式1]在上述式1中,R1、R2、R3和R4各自独立地是氢、C1‑10烷基或卤素,Z是未被取代的或被苯基取代的C1‑10亚烷基、C3‑10亚环烷基、O、S、SO、SO2或CO,[式2]在上述式2中,Ra各自独立地是C1‑10亚烷基,R5各自独立地是氢或C1‑13烷基,n是1至40的整数,[式3]在上述式3中,Rb各自独立地是C1‑10亚烷基,R6各自独立地是氢或C1‑13烷基;m是41至150的整数。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9.05 KR 10-2014-0118991;2015.07.31 KR 10-2011.一种共聚碳酸酯,该共聚碳酸酯的重均分子量为1,000至100,000g/mol,包含:由下面式1表示的重复单元,由下面式2表示的重复单元,以及由下面式3表示的重复单元:[式1]在上述式1中,R1、R2、R3和R4各自独立地是氢、C1-10烷基或卤素,Z是未被取代的或被苯基取代的C1-10亚烷基、C3-10亚环烷基、O、S、SO、SO2或CO,[式2]在上述式2中,Ra各自独立地是C1-10亚烷基,R5各自独立地是氢或C1-13烷基,n是1至40的整数,[式3]在上述式3中,Rb各自独立地是C1-10亚烷基,R6各自独立地是氢或C1-13烷基;m是41至150的整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聚碳酸酯,其中,由式1表示的重复单元由选自双(4-羟基苯基)甲烷、双(4-羟基苯基)醚、双(4-羟基苯基)砜、双(4-羟基苯基)亚砜、双(4-羟基苯基)硫醚、双(4-羟基苯基)甲酮、1,1-双(4-羟基苯基)乙烷、双酚A、2,2-双(4-羟基苯基)丁烷、1,1-双(4-羟基苯基)环己烷、2,2-双(4-羟基-3,5-二溴苯基)丙烷、2,2-双(4-羟基-3,5-二氯苯基)丙烷、2,2-双(4-羟基-3-溴苯基)丙烷、2,2-双(4-羟基-3-氯苯基)丙烷、2,2-双(4-羟基-3-甲基苯基)丙烷、2,2-双(4-羟基-3,5-二甲基)丙烷、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亨旼洪武镐朴正濬田炳圭黄英荣金玟锭高云李琪载
申请(专利权)人:LG化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