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折叠童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94566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10 01: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三折叠童车,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侧边支架,侧边支架可在垂直于左右方向的侧边平面内旋转,侧边支架包括前轮支杆、后轮支杆、第一推杆、第二推杆、第一联动杆、第二联动杆、第三联动杆以及第四联动杆,前轮支杆、后轮支杆、第一推杆、第二推杆、第一联动杆、第二联动杆、第三联动杆以及第四联动杆构成四个连杆机构,通过锁定其中一个连杆机构使其成为稳定的三角形,即可实现车架的整体锁定,车架折叠后,车架的杆体之间更加紧凑,车架展开后,车架强度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童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折叠童车。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的童车种类繁多,由于存放和携带方面,折叠童车开始占据市场的主流。授权公告号CN 204452543 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三折叠童车,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侧边支架,侧边支架可在垂直于左右方向的侧边平面内旋转,侧边支架包括前轮支架、后轮支架、上推杆、下推杆、第一联动杆以及第二联动杆,后轮支架设置有连接座,前轮支架枢轴连接于连接座上,上推杆枢轴连接于下推杆,下推杆枢轴连接于连接座上,第一联动杆枢轴连接前轮支架,第二联动杆枢轴连接后轮支架,第二联动杆枢轴连接第一联动杆,第二联动杆枢轴连接上推杆,上推杆、下推杆以及第二联动杆中任意一个或多个还设置有站立脚,车架折叠后,前轮和/或后轮与站立脚构成站立支撑结构。上述自立式折叠童车通过两个连杆机构,实现童车在折叠与展开之间切换。折叠后的童车各杆体之间不够紧凑,展开后的童车车架强度还有进一步增强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三折叠童车,童车折叠后体积更加紧凑,童车展开后车架强度更高。为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三折叠童车,包括车架,所述车架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侧边支架,侧边支架可在垂直于左右方向的侧边平面内旋转,侧边支架包括前轮支杆、后轮支杆、第一推杆、第二推杆、第一联动杆以及第二联动杆,后轮支杆的上端设置有连接座,前轮支杆的上端与连接座在铰接位置A枢轴连接,第一推杆的下端与连接座在铰接位置B枢轴连接,第二推杆的杆身与第一推杆的上端在铰接位置C枢轴连接,第一联动杆的下端与前轮支杆的杆身在铰接位置D枢轴连接,第二联动杆的杆身与后轮支杆的杆身在铰接位置E枢轴连接,第二联动杆的上端与第二推杆的下端在铰接位置F枢轴连接,前轮支杆的下端设置有前轮组件,后轮支杆的下端设置有后轮组件,第二推杆的上端设置有扶手,侧边支架还包括第三联动杆和第四联动杆,第三联动杆的一端和第四联动杆的一端分别与第一联动杆的上端在铰接位置G枢轴连接,第三联动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联动杆的下端在铰接位置H枢轴连接,第四联动杆的另一端与后轮支杆的杆身在铰接位置I枢轴连接,其中,铰接位置B、铰接位置C、铰接位置F、铰接位置E构成四连杆机构Ⅰ的四个连接点,铰接位置A、铰接位置D、铰接位置G、铰接位置I构成四连杆机构Ⅱ的四个连接点,铰接位置E、铰接位置H、铰接位置G、铰接位置I构成四连杆机构Ⅲ的四个连接点,铰接位置E位于连接座和铰接位置I之间,铰接位置A、铰接位置D、铰接位置G、铰接位置H、铰接位置E构成五连杆机构的五个连接点,所述四连杆机构Ⅰ、所述四连杆机构Ⅱ、所述四连杆机构Ⅲ以及所述五连杆机构中的一个或多个连杆机构设置有锁定组件,所述锁定组件固定所述连杆机构为稳定的三角形。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锁定组件包括限位结构、把手、锁舌、拉杆以及弹簧,所述限位结构与第二推杆相对固定,把手可滑动的连接在第二推杆上并且位于所述限位结构的上侧,所述拉杆穿过所述限位结构,所述拉杆的上端连接把手,所述拉杆的下端连接锁舌,所述弹簧可压缩的套设在所述拉杆上并且位于所述限位结构和锁舌之间,所述弹簧为压缩状态,把手抵靠在所述限位结构上,锁舌伸出第二推杆的下端外并且伸入第一推杆的上端中或锁舌缩回第二推杆的下端内并且释放第一推杆的上端。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推杆的上端与第二推杆的下端通过连接件连接,连接件的一端与第一推杆固定连接,连接件的另一端与第二推杆铰接连接。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 本技术中通过设置四个连杆机构、使童车在折叠与展开之间切换,锁定其中一个连杆机构,即可实现童车展开后的锁定,折叠后的童车杆体之间更加紧凑,童车折叠后体积进一步减小,展开后的童车车架强度增大。2.本技术通过扳动扶手即可实现第一推杆、第二推杆、前轮支杆相对后轮支杆进行折叠,操作简单方便;3.本技术中的车架折叠时,通过握住扶手直接进行折叠,不需要将扶手弯到车架的底部,对操作者来讲更加省力;4.本技术通过设置C型卡槽,通过将卡于C型卡槽中,即可实现整个车架的锁定,锁定结构简单,锁定和解锁都非常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三折叠童车展开状态的侧视图;图2为本技术公开的三折叠童车展开与折叠切换时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公开的三折叠童车折叠状态的侧视图。其中, 101、前轮支杆;102、后轮支杆;103、第一推杆;104、第二推杆;105、第一联动杆;106、第二联动杆;107、连接座;108、铰接位置A;109、铰接位置B;110、铰接位置C;111、铰接位置D;112、铰接位置E; 113、铰接位置F;114、第三联动杆;115、第四联动杆;116、铰接位置G;117、铰接位置H;118、铰接位置I;119、连接件;200、前轮组件;300、后轮组件;400、扶手;501、把手;502、锁舌。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1.参见图1至图3,如其中的图例所示,一种三折叠童车,包括车架,所述车架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侧边支架,侧边支架可在垂直于左右方向的侧边平面内旋转,侧边支架包括前轮支杆101、后轮支杆102、第一推杆103、第二推杆104、第一联动杆105以及第二联动杆106,后轮支杆102的上端设置有连接座107,前轮支杆101的上端与连接座107在铰接位置A108枢轴连接,第一推杆103的下端与连接座107在铰接位置B109枢轴连接,第二推杆104的杆身与第一推杆103的上端在铰接位置C110枢轴连接,第一联动杆105的下端与前轮支杆101的杆身在铰接位置D111枢轴连接,第二联动杆106的杆身与后轮支杆102的杆身在铰接位置E112枢轴连接,第二联动杆106的上端与第二推杆104的下端在铰接位置F113枢轴连接,前轮支杆101的下端设置有前轮组件200,后轮支杆102的下端设置有后轮组件300,第二推杆104的上端设置有扶手400,侧边支架还包括第三联动杆114和第四联动杆115,第三联动杆114的一端和第四联动杆115的一端分别与第一联动杆105的上端在铰接位置G116枢轴连接,第三联动杆114的另一端与第二联动杆106的下端在铰接位置H117枢轴连接,第四联动杆115的另一端与后轮支杆102的杆身在铰接位置I118枢轴连接,其中,铰接位置B109、铰接位置C110、铰接位置F113、铰接位置E112构成四连杆机构Ⅰ的四个连接点,铰接位置A108、铰接位置D111、铰接位置G116、铰接位置I118构成四连杆机构Ⅱ的四个连接点,铰接位置E112、铰接位置H117、铰接位置G116、铰接位置I118构成四连杆机构Ⅲ的四个连接点,铰接位置E112位于连接座107和铰接位置I118之间,铰接位置A108、铰接位置D111、铰接位置G116、铰接位置H117、铰接位置E112构成五连杆机构的五个连接点,四连杆机构Ⅰ、四连杆机构Ⅱ、四连杆机构Ⅲ以及五连杆机构中的一个或多个连杆机构设置有锁定组件,锁定组件固定连杆机构为稳定的三角形。第一推杆103的上端与第二推杆104的下端通过连接件119连接,连接件119的一端与第一推杆103固定连接,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三折叠童车,包括车架,所述车架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侧边支架,所述侧边支架可在垂直于左右方向的侧边平面内旋转,所述侧边支架包括前轮支杆(101)、后轮支杆(102)、第一推杆(103)、第二推杆(104)、第一联动杆(105)以及第二联动杆(106),后轮支杆(102)的上端设置有连接座(107),前轮支杆(101)的上端与连接座(107)在铰接位置A(108)枢轴连接,第一推杆(103)的下端与连接座(107)在铰接位置B(109)枢轴连接,第二推杆(104)的杆身与第一推杆(103)的上端在铰接位置C(110)枢轴连接,第一联动杆(105)的下端与前轮支杆(101)的杆身在铰接位置D(111)枢轴连接,第二联动杆(106)的杆身与后轮支杆(102)的杆身在铰接位置E(112)枢轴连接,第二联动杆(106)的上端与第二推杆(104)的下端在铰接位置F(113)枢轴连接,前轮支杆(101)的下端设置有前轮组件(200),后轮支杆(102)的下端设置有后轮组件(300),第二推杆(104)的上端设置有扶手(400),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边支架还包括第三联动杆(114)和第四联动杆(115),第三联动杆(114)的一端和第四联动杆(115)的一端分别与第一联动杆(105)的上端在铰接位置G(116)枢轴连接,第三联动杆(114)的另一端与第二联动杆(106)的下端在铰接位置H(117)枢轴连接,第四联动杆(115)的另一端与后轮支杆(102)的杆身在铰接位置I(118)枢轴连接,其中,铰接位置B(109)、铰接位置C(110)、铰接位置F(113)、铰接位置E(112)构成四连杆机构Ⅰ的四个连接点,铰接位置A(108)、铰接位置D(111)、铰接位置G(116)、铰接位置I(118)构成四连杆机构Ⅱ的四个连接点,铰接位置E(112)、铰接位置H(117)、铰接位置G(116)、铰接位置I(118)构成四连杆机构Ⅲ的四个连接点,铰接位置E(112)位于连接座(107)和铰接位置I(118)之间,铰接位置A(108)、铰接位置D(111)、铰接位置G(116)、铰接位置H(117)、铰接位置E(112)构成五连杆机构的五个连接点,所述四连杆机构Ⅰ、所述四连杆机构Ⅱ、所述四连杆机构Ⅲ以及所述五连杆机构中的一个或多个连杆机构设置有锁定组件,所述锁定组件固定所述连杆机构为稳定的三角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折叠童车,包括车架,所述车架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侧边支架,所述侧边支架可在垂直于左右方向的侧边平面内旋转,所述侧边支架包括前轮支杆(101)、后轮支杆(102)、第一推杆(103)、第二推杆(104)、第一联动杆(105)以及第二联动杆(106),后轮支杆(102)的上端设置有连接座(107),前轮支杆(101)的上端与连接座(107)在铰接位置A(108)枢轴连接,第一推杆(103)的下端与连接座(107)在铰接位置B(109)枢轴连接,第二推杆(104)的杆身与第一推杆(103)的上端在铰接位置C(110)枢轴连接,第一联动杆(105)的下端与前轮支杆(101)的杆身在铰接位置D(111)枢轴连接,第二联动杆(106)的杆身与后轮支杆(102)的杆身在铰接位置E(112)枢轴连接,第二联动杆(106)的上端与第二推杆(104)的下端在铰接位置F(113)枢轴连接,前轮支杆(101)的下端设置有前轮组件(200),后轮支杆(102)的下端设置有后轮组件(300),第二推杆(104)的上端设置有扶手(400),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边支架还包括第三联动杆(114)和第四联动杆(115),第三联动杆(114)的一端和第四联动杆(115)的一端分别与第一联动杆(105)的上端在铰接位置G(116)枢轴连接,第三联动杆(114)的另一端与第二联动杆(106)的下端在铰接位置H(117)枢轴连接,第四联动杆(115)的另一端与后轮支杆(102)的杆身在铰接位置I(118)枢轴连接,其中,铰接位置B(109)、铰接位置C(110)、铰接位置F(113)、铰接位置E(112)构成四连杆机构Ⅰ的四个连接点,铰接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清银周毛林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浩天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