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6727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07 00: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地板,所述地板具有用于容纳动力电池的电池安装部;动力电池,所述动力电池安装在所述电池安装部上;副车架,所述副车架与所述地板连接;以及缓冲件,所述缓冲件设置在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副车架之间,所述缓冲件用于吸收撞击能量。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动力电池碰撞损伤较小、行车安全性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电动汽车的电池通常设置在地板下方、后副车架的前方,这样,当车辆后部被撞击时后副车架会撞击动力电池,造成动力电池被损坏,不仅为行车带来了安全隐患,而且增加了碰撞维修费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降低动力电池碰撞损伤、行车安全性较高的车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地板,所述地板具有用于容纳动力电池的电池安装部;动力电池,所述动力电池安装在所述电池安装部上;副车架,所述副车架与所述地板连接;以及缓冲件,所述缓冲件设置在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副车架之间,所述缓冲件用于吸收撞击能量。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降低动力电池碰撞损伤、行车安全性较高。可选地,所述缓冲件包括刚性缓冲件,所述刚性缓冲件的一端与所述副车架连接,所述刚性缓冲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动力电池连接。可选地,所述缓冲件包括:刚性缓冲件,所述刚性缓冲件的一端与所述副车架连接;以及柔性缓冲件,所述刚性缓冲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柔性缓冲件的一端连接,所述柔性缓冲件的另一端悬置或与所述动力电池连接。可选地,所述刚性缓冲件与所述副车架之间通过第一安装支架连接,所述刚性缓冲件与所述柔性缓冲件之间通过第二安装支架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支架、所述第二安装支架形成为刚性支架。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包括:水平连接板,所述水平连接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副车架的长度方向相一致,所述刚性缓冲件连接在所述水平连接板上;以及竖直连接板,所述竖直连接板与所述水平连接板垂直连接,所述水平连接板和所述竖直连接板的后侧面与所述副车架固定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支架通过第一安装面与所述刚性缓冲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
安装支架通过第二安装面与所述刚性缓冲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安装面与所述第二安装面互相平行。可选地,所述刚性缓冲件为弹簧,所述柔性缓冲件为缓冲泡沫。可选地,所述副车架包括后副车架,所述缓冲件位于后副车架与所述动力电池之间。可选地,所述缓冲件包括至少两层刚性缓冲件,各层刚性缓冲件沿前后方向依次分布,相邻两层刚性缓冲件之间通过刚性板连接,最前层的刚性缓冲件的前端悬置或与所述动力电池连接,最后层的刚性缓冲件与所述副车架连接。可选地,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缓冲件、所述缓冲件与所述副车架在前后方向上相对。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局部俯视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局部主视示意图。附图标记:车辆100,地板10,电池安装部11,动力电池20,副车架30,缓冲件40,刚性缓冲件41,柔性缓冲件42,第一安装支架43,水平连接板431,竖直连接板432,第一安装面433,第二安装支架44,第二安装面44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参照图1至图2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100。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100包括:地板10、副车架30、用于为车辆100提供电能的动力电池20以及用于吸收撞击能量的缓冲件40。如图2所示,地板10具有用于容纳动力电池20的电池安装部11,动力电池20安装在电池安装部11上,副车架30与地板10连接,缓冲件40设置在动力电池20与副车架30之间。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100,通过在动力电池20与副车架30支架设置缓冲件40,以在车辆100前部或后部受到撞击时,避免副车架30与动力电池20这两个刚性件之间相互撞击,而是通过缓冲件40吸收副车架30的撞击能量,降低碰撞对动力电池20造成的损伤、提高了行车安全性。其中,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100可以是电动车辆100或混合动力车辆10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缓冲件40包括刚性缓冲件41,刚性缓冲件41的一端与副车架30连接,刚性缓冲件41的另一端与动力电池20连接。由此,将刚性缓冲件41直接连接在动力电池20与副车架30之间,结构简单紧凑、便于安装。然而,本技术并不限于此,例如,根据本技术的又一些实施例,缓冲件40包括至少两层刚性缓冲件41,各层刚性缓冲件41沿前后方向依次分布,相邻两层刚性缓冲件41之间通过刚性板连接,最前层的刚性缓冲件41的前端悬置或与动力电池20连接,最后层的刚性缓冲件41与副车架30连接。由此,上述缓冲件40尤其适用于冲击较大的场合,有利于降低对电池的损伤,降低了维修成本。此外,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缓冲件40包括:刚性缓冲件41以及柔性缓冲件42。刚性缓冲件41的一端与副车架30连接,刚性缓冲件41的另一端与柔性缓冲件42的一端连接,柔性缓冲件42的另一端悬置或与动力电池20连接。具体地,刚性缓冲件41为弹簧,刚性缓冲件41可以是压缩弹簧、碟簧中的任一种。柔性缓冲件42为缓冲泡沫,缓冲泡沫的材料可以是塑料、橡胶等。在图1所示的具体示例中,弹簧的一端(如图1所示的后端)与副车架30连接,弹簧的另一端(如图1所示的前端)与缓冲泡沫的一端(如图1所示的后端)连接,缓冲泡沫的另一端(如图1所示的前端)与动力电池20连接或悬置设置。其中,弹簧的刚度系数为800-1200N/mm,优选地,弹簧的刚度系数为1000N/mm。这样,副车架30受到撞击后在撞击力作用下朝向动力电池20运动,此时设置在副车架30与动力电池20之间的刚性缓冲件41被挤压以大幅度降低副车架30向动力电池20方向的侵入量,同时柔性缓冲件42对动力电池20的外壁形成了保护,进一步降低了副车架30对电池的冲击损坏。进一步地,刚性缓冲件41与副车架30之间通过第一安装支架43连接,刚性缓冲件41与柔性缓冲件42之间通过第二安装支架44连接,第一安装支架43、第二安装支架44形成为刚性支架。参照图1所示,刚性缓冲件41包括多个弹簧,多个弹簧同轴设置,多个弹簧的一端(如图1所示的后端)均连接在第一安装支架43的前端,多个弹簧的另一端(如图1所示的前端)均连接在第二安装支架44的后端,缓冲泡沫设置在第二安装支架44的前端与动力电池20的后端之间。由此,刚性缓冲件41与柔性缓冲件42之间的连接更紧密、具有更高的连接强度,且生产成本低、便于加工生产。如图1和图2所示,优选地,第一安装支架43包括水平连接板431以及竖直连接板432。水平连接板431的延伸方向与副车架30的长度方向相一致,刚性缓冲件41连接在水平连接板431上。竖直连接板432与水平连接板431垂直连接,水平连接板431和竖直连
接板432的后侧面与副车架30固定连接。其中,副车架30的长度方向与车辆100的宽度方向相一致,竖直连接板432的个数为两个且分别连接在水平连接板431的两端,以使第一安装支架43大体形成为U形。由此,由于副车架30的形状多为X形,第一安装支架43采用上述结构更便于与副车架30的紧密连接。作为优选实施方式,第一安装支架43通过第一安装面433与刚性缓冲件41的一端(如图1所示的后端)连接,第二安装支架44通过第二安装面441与刚性缓冲件41的另一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地板,所述地板具有用于容纳动力电池的电池安装部;动力电池,所述动力电池安装在所述电池安装部上;副车架,所述副车架与所述地板连接;以及缓冲件,所述缓冲件设置在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副车架之间,所述缓冲件用于吸收撞击能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地板,所述地板具有用于容纳动力电池的电池安装部;动力电池,所述动力电池安装在所述电池安装部上;副车架,所述副车架与所述地板连接;以及缓冲件,所述缓冲件设置在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副车架之间,所述缓冲件用于吸收撞击能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包括刚性缓冲件,所述刚性缓冲件的一端与所述副车架连接,所述刚性缓冲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动力电池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包括:刚性缓冲件,所述刚性缓冲件的一端与所述副车架连接;以及柔性缓冲件,所述刚性缓冲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柔性缓冲件的一端连接,所述柔性缓冲件的另一端悬置或与所述动力电池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缓冲件与所述副车架之间通过第一安装支架连接,所述刚性缓冲件与所述柔性缓冲件之间通过第二安装支架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支架、所述第二安装支架形成为刚性支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包括:水平连接板,所述水平连接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副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成彭昌坤董传林张立玲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