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子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64497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06 19: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锁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电子锁,解决了现有技术电子锁结构复杂、安全性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壳体和门锁钩,壳体上设置有在锁止状态时依次相连的电磁铁、拉杆、内锁钩和控制机构;电磁铁内设有动铁芯和复位弹簧;拉杆包括与电磁铁相连的第一连接部、与内锁钩相连的第二连接部及使拉杆可转动的第一转轴,第一连接部设有与动铁芯相抵接的圆柱杆,第二连接部设有与内锁钩相卡合的上凸台;内锁钩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使内锁钩可转动的设于壳体上的第二转轴,第一端部设有与拉杆相卡合的下凸台,第二端部形成有短轴和长轴,短轴和长轴之间形成能与门锁钩卡接的U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抗暴能力强、安全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锁具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电子锁
技术介绍
锁具在居家和办公场合被广泛应用,传统的锁具为机械锁,需要钥匙才能开启。机械锁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首先,安全性能低,安全隐患大,专业开锁的人借助各种开锁工具能轻易开启任意机械锁,有的甚至用一张IC卡就能撬开锁具,其次,使用不方便、使用成本高,钥匙必须随身携带,当主人钥匙遗失时,要想进门,必须撬锁,然后再更换新的锁,成本较高,第三,不够人性化,当主人的亲朋好友来访,主人不在家时,由于没有钥匙,访客只能在门外苦苦等候。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与电子技术的完美结合,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电子锁,电子锁是指区别于传统机械锁,使用非机械钥匙如密码、随机码、二维码、指纹设别、虹膜设别、磁卡、射频卡、TM卡等作为用户识别ID而实现锁的开闭,是在用户识别、安全性、管理性方面更加智能化的锁具。由于其具有安全性、 人性化、便利性、技术先进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及工作中。虽然电子锁不需要钥匙,使用方便,设计人性化,然而,用户识别ID会由于各种原因泄露,被不法分子获取以成功开启电子锁,且电子锁的控制原理简单,不法分子能轻易通过控制面板找到控制线,破坏电子锁的电动结构,电子锁的机械结构一般包括电磁铁、复位弹簧、动作拉杆、连接螺杆、弹杆等,一方面,联动部件结构复杂,导致电子锁整体体积较大,耗材多,成本高,另一方面,电子锁的机械结构之间结合不紧密,极容易受到破坏而将电子锁撬开,导致电子锁抗暴能力弱,安全性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全性高、抗暴能力强、使用方便的新型电子锁。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新型电子锁,包括壳体和门锁钩,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容纳门锁钩的锁槽,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在锁止状态时依次相连的电磁铁、拉杆、内锁钩和控制机构;所述电磁铁固定于所述壳体上,内设有可伸缩的动铁芯和套接于动铁芯外侧用于动铁芯复位的复位弹簧;所述拉杆包括与电磁铁相连的第一连接部、与内锁钩相连的第二连接部及使所述拉杆可转动的设于壳体上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连接部背离第一转轴的一侧设有与动铁芯相抵接的圆柱杆,所述第二连接部背离第一转轴的一侧设有与内锁钩相卡合的上凸台;所述内锁钩包括与拉杆相连的第一端部、可覆盖于锁槽上方的第二端部和使所述内锁钩可转动的设于壳体上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一端部设有与拉杆相卡合的下凸台,所述第二端部形成有短轴和长轴,所述短轴和长轴之间形成能与门锁钩卡接的U槽;所述控制机构包括控制器、用于提供电能的电源和用于接收及反馈开锁信号的感应开关,所述电源、感应开关均连接于所述控制器,所述感应开关设置于长轴末端,感应开关的触片在锁止状态时与所述长轴电连接。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拉杆和内锁钩在锁止状态时通过上凸台和下凸台相卡合。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还包括上盖和下盖,所述壳体通过螺丝可拆卸的安装于上盖与下盖之间。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感应开关接收及反馈的开锁信号可为IC卡、密码、随机码、二维码、指纹、人脸、声音中的一种或多种。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控制机构还包括报警器和无线通信器,所述无线通信器与远程控制终端无线连接。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还包括与所述锁钩连接的钥匙孔;所述钥匙孔,用于所述新型电子锁故障时,通过与所述钥匙孔配套的钥匙开启所述新型电子锁。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一方面,本技术通过电磁铁提供动力,拉杆和内锁钩联动,实现电子锁的开闭,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第二方面,内锁钩的短轴和长轴之间形成能与门锁钩卡接的U槽,在锁止状态时,门锁钩牢固的卡接在U槽内,同时拉杆给内锁钩一个作用力防止其晃动,使得电子锁的锁止状态更稳定,当需要开锁时,只有输入正确的开锁信号,电磁铁才会通电,拉杆才会受力转动从而与内锁钩脱离接触,使得内锁钩随之顺时针转动,门锁钩从U槽内出来,因此本技术安全性较高,不易被暴力破坏,抗爆能力强;第三方面,不需钥匙,通过输入正确的开锁信号即能开锁,使用方便。2、拉杆和内锁钩通过上凸台与下凸台上下卡合,使得拉杆和内锁钩结合牢固,其联动结构不易被破坏,进一步增强了本技术的安全性。3、壳体通过螺丝可拆卸的安装于上盖与下盖之间,一方面,防止壳体上的电磁铁、内锁钩、拉杆等部件受到破坏,进一步增强电子锁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当壳体上的某一部件损坏时,可将壳体拆卸下来更换损坏部件,不需整体更换电子锁,进一步降低了电子锁的使用成本。4、开锁信号可为IC卡、密码、随机码、二维码、指纹、人脸、声音中的一种或多种,主人可通过刷IC卡、输入密码或随机码、扫描二维码、进行指纹识别或人脸识别等一种或多种方式进行开锁,当开锁信号全部正确时,才能开启电子锁,特别是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这些生物特征识别的方式,准确率高,不易复制模仿,一方面,进一步增强了电子锁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不通过钥匙即可实现开锁,使用方便,设计人性化。5、控制机构还包括报警器和无线通信器,无线通信器与远程控制终端无线连接,当多次输入的开锁信号错误,或当电子锁被破坏时,通过报警器发出警报,同时通过无线通信器将此信息反馈至远程控制终端的主人,以便主人立即采取行动,阻止不法行为的继续进行,进一步增强了本技术的安全性。6、电子锁还设有钥匙孔,当电子锁故障时,通过与钥匙孔配套的钥匙开启电子锁,为电子锁故障提供了一种备用解决方案,增强了电子锁的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 为本技术新型电子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新型电子锁的拉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新型电子锁的内锁钩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新型电子锁的控制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新型电子锁的结构示意图。新型电子锁100,包括壳体101、门锁钩102、上盖和下盖,壳体101上开设有容纳门锁钩102的锁槽103,壳体101上设置有在锁止状态时依次相连的电磁铁104、拉杆105、内锁钩106和控制机构107。壳体101通过螺丝可拆卸的安装于上盖与下盖之间,一方面,防止壳体101上的电磁铁104、内锁钩106、拉杆105等部件受到破坏,进一步增强电子锁100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当壳体101上的某一部件损坏时,可将壳体101拆卸下来更换损坏部件,不需整体更换电子锁100,降低了电子锁100的使用成本。本技术的新型电子锁100还设有钥匙孔,当电子锁100故障时,通过与钥匙孔配套的钥匙开启电子锁100,为电子锁100故障提供了一种备用解决方案,增强了电子锁100的实用性。电磁铁104固定于壳体101上,内设有可伸缩的动铁芯141和套接于动铁芯141外侧用于动铁芯141复位的复位弹簧142。如图2所示,为本技术新型电子锁的拉杆的结构示意图。拉杆105包括与电磁铁104相连的第一连接部151、与内锁钩106相连的第二连接部152及使拉杆105可转动的设于壳体101上的第一转轴153,第一连接部151背离第一转轴153的一侧设有与动铁芯141相抵接的圆柱杆154,第二连接部152背离第一转轴153的一侧设有与内锁钩106相卡合的上凸台155。如图3所示,为本技术新型电子锁的内锁钩的结构示意图。内锁钩106包括与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新型电子锁,包括壳体和门锁钩,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容纳门锁钩的锁槽,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在锁止状态时依次相连的电磁铁、拉杆、内锁钩和控制机构;所述电磁铁固定于所述壳体上,内设有可伸缩的动铁芯和套接于动铁芯外侧用于动铁芯复位的复位弹簧;所述拉杆包括与电磁铁相连的第一连接部、与内锁钩相连的第二连接部及使所述拉杆可转动的设于壳体上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连接部背离第一转轴的一侧设有与动铁芯相抵接的圆柱杆,所述第二连接部背离第一转轴的一侧设有与内锁钩相卡合的上凸台;所述内锁钩包括与拉杆相连的第一端部、可覆盖于锁槽上方的第二端部和使所述内锁钩可转动的设于壳体上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一端部设有与拉杆相卡合的下凸台,所述第二端部形成有短轴和长轴,所述短轴和长轴之间形成能与门锁钩卡接的U槽;所述控制机构包括控制器、用于提供电能的电源和用于接收及反馈开锁信号的感应开关,所述电源、感应开关均连接于所述控制器,所述感应开关设置于长轴末端,感应开关的触片在锁止状态时与所述长轴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4.14 CN 20152022054491.新型电子锁,包括壳体和门锁钩,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容纳门锁钩的锁槽,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在锁止状态时依次相连的电磁铁、拉杆、内锁钩和控制机构;所述电磁铁固定于所述壳体上,内设有可伸缩的动铁芯和套接于动铁芯外侧用于动铁芯复位的复位弹簧;所述拉杆包括与电磁铁相连的第一连接部、与内锁钩相连的第二连接部及使所述拉杆可转动的设于壳体上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连接部背离第一转轴的一侧设有与动铁芯相抵接的圆柱杆,所述第二连接部背离第一转轴的一侧设有与内锁钩相卡合的上凸台;所述内锁钩包括与拉杆相连的第一端部、可覆盖于锁槽上方的第二端部和使所述内锁钩可转动的设于壳体上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一端部设有与拉杆相卡合的下凸台,所述第二端部形成有短轴和长轴,所述短轴和长轴之间形成能与门锁钩卡接的U槽;所述控制机构包括控制器、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中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恒益达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