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地区池塘内刺参与篮子鱼、海蜇的生态养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632570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02 14: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黄河三角洲地区池塘内刺参与篮子鱼、海蜇的生态养殖方法,属于一种水产养殖方法,在4月下旬水温达到16~18 ℃时,向刺参养殖池塘内的每亩水面投放篮子鱼幼鱼900~1100条,在刺参养殖池塘中部用滤网围成网箱,按每立方米水体投放30~50个的密度投放直径为1.5~2.2cm的海蜇幼苗;养殖到11月上旬,池塘水温下降至14~16 ℃时,收获篮子鱼,养殖过程中,海蜇也收获两季。这种生态养殖方法,实现了刺参与篮子鱼、海蜇的混养,利用篮子鱼和海蜇摄食刺参养殖池塘中的杂藻、原生动物的特点,有效抑制黄河三角洲地区刺参养殖池塘的杂藻和病害生物,保持了刺参养殖池塘的良好水质,实现刺参增产,缓解单一养殖刺参带来的环境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产养殖方法,尤其是一种刺参、篮子鱼与海蜇混养的生态养殖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刺参养殖业发展较快,刺参养殖面积不断增加。但刺参养殖池塘养殖品种为单一的刺参,养殖池塘内杂藻、原生动物的繁殖较快。不法养殖场为了提高刺参产量,滥用抗生素、除草剂等药物,以清除杂藻以及杂藻产生的氨氮和毒素,导致养殖刺参体内药物残留严重超标,养殖刺参质量较差。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刺参养殖池塘有着特殊的地理和生态环境特点,主要是潮差低、底质松软、池塘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高、温度和盐度变化剧烈、有害藻类旺发等。例如在春夏之际水温上升较快,池塘内杂藻快速繁殖。若不清除池塘中杂藻,其死亡后腐烂产生的氨氮和毒素将严重威胁池塘中刺参的生存。若人工清除池塘中的杂藻,100亩的池塘每天需要最少6名工人才能将池塘中的大型植物清理一遍,遗漏藻类仍能快速繁殖起来。如果频繁地泼洒除草药物,不仅提高养殖成本,还会造成刺参体内的药物残留,带来环境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黄河三角洲地区池塘内刺参与篮子鱼、海蜇的生态养殖方法,它能实现刺参与篮子鱼、海蜇的混养,以生态方式清除池塘中的杂藻。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黄河三角洲地区池塘内刺参与篮子鱼、海蜇的生态养殖方法,包括刺参的养殖,所述的方法是,在4月下旬水温达到16~18 ℃时,向刺参养殖池塘内的每亩水面投放篮子鱼幼鱼900~1100条,在刺参养殖池塘中部用滤网围成网箱,网箱所围的面积占据水体面积的1/3~1/5,滤网的底边埋在池底淤泥下,滤网的顶边高出水面18~22cm,在网箱内的水体内,按每立方米水体投放30~50个的密度投放直径为1.5~2.2cm的海蜇幼苗,滤网网孔小于海蜇的大小;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气温、水温升高,池塘中的杂藻生长加快,篮子鱼幼鱼和海蜇幼苗生长速度加快,摄食强度增加,海蜇幼苗摄食水体中的微藻、原生动物,篮子鱼随着生长摄食水体中的大型杂藻,从而抑制刺参养殖池塘中杂藻、原生动物的暴发;养殖到11月上旬,池塘水温下降至14~16 ℃时,收获篮子鱼,养殖过程中,海蜇也收获两季;在混养过程中,藻类生长过快时,增加篮子鱼的数量,或者同时进行人工除藻。养殖过程中,池塘中的藻类数量不足,不能满足篮子鱼、海蜇的摄食需求时,可减少篮子鱼、海蜇的数量,也可以向池塘中添加氮肥、磷肥,使池塘中的藻类快速增长。这种生态养殖方法,实现了刺参与篮子鱼、海蜇的混养,克服了现有刺参养殖池塘养殖方法的不足,利用篮子鱼和海蜇摄食刺参养殖池塘中的杂藻、原生动物的特点,有效抑制黄河三角洲地区刺参养殖池塘的杂藻和病害生物,保持了刺参养殖池塘的良好水质,实现刺参增产,缓解单一养殖刺参带来的环境问题,且进一步增加了篮子鱼和海蜇的养殖面积和产量。另外,也为养殖池塘内篮子鱼、海蜇与其他名贵水产动物混养方法提供了借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篮子鱼,属鲈形目(perciformes),刺尾鱼亚目(Acanthuroidei),篮子鱼科(Siganidae),篮子鱼属(Siganns)。品种有点篮子鱼、 褐篮子鱼、大篮子鱼 、狐篮子鱼等,本专利技术中的篮子鱼可为点篮子鱼。篮子鱼为广温广盐且以植物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对环境适应能力强,且能够摄食浒苔等大型藻类,可与名贵养殖品种混养。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则是海生低等腔肠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强,水温15~32℃、盐度8~32的条件下均能较好地存活。海蜇摄食小型浮游生物,如桡足类、枝角类、介形类、涟虫类、端足类、纤毛虫类、贝类幼体和其他浮游动物幼体等,以及微藻,能够很好地起到净水作用。因此,篮子鱼、海蜇与刺参建立生态混养模式,既有利于刺参生长环境的优化,又有利于篮子鱼、海蜇的生长,进一步拓宽篮子鱼、海蜇的养殖规模。若在黄河三角洲附近建立刺参—篮子鱼生态混养模式,篮子鱼科可摄食刺参养殖池塘的杂藻,既满足了篮子鱼的食物需求,又有效地控制池塘内藻类旺盛增长造成的水质败坏;海蜇则通过摄食小型浮游生物,制控池塘中微藻且减少原生动物对刺参的危害;而刺参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又可促进池塘内藻类的生长。这样,刺参和篮子鱼、海蜇可建立互利互惠的健康养殖模式,既节约了养殖水体,又带来较大的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本专利技术之方法中,刺参的具体养殖方法与现有的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刺参养殖方法相同,不再详述。向刺参养殖池塘内投放篮子鱼和海蜇幼苗时,养殖池塘内的刺参可以是已有的刺参或是养殖初期的刚放入的刺参幼苗。在建立网箱时,滤网的网孔要小于海蜇的身体大小。滤网上每隔2 m用竹竿或其他杆状物支撑。滤网的顶边高出水面,可防止换水时海蜇逃逸。本专利技术中,向刺参养殖池塘内投放的篮子鱼幼鱼的平均体长可为4 cm,平均体重可为2 g。养殖过程中,池塘中的藻类数量不足,不能满足篮子鱼、海蜇的摄食需求时,可减少篮子鱼、海蜇的数量,也可以向池塘中添加氮肥、磷肥,使池塘中的藻类快速增长。这样,可以满足篮子鱼、海蜇的饲料源要求。在山东省滨州市的养殖池塘的实施表明,采用本专利技术之生态养殖方法实施一年半后,池塘内杂藻被有效控制,刺参亩产提高50kg;而未采用本方法而采用现有的养殖方法的池塘杂藻频频暴发,需较多人工清除杂藻甚至泼洒除藻药,不但提高了生产成本,而且刺参产量较低,亩产为95 kg。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黄河三角洲地区池塘内刺参与篮子鱼、海蜇的生态养殖方法,包括刺参的养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是,在4月下旬水温达到16~18 ℃时,向刺参养殖池塘内的每亩水面投放篮子鱼幼鱼900~1100条,在刺参养殖池塘中部用滤网围成网箱,网箱所围的面积占据水体面积的1/3~1/5,滤网的底边埋在池底淤泥下,滤网的顶边高出水面18~22cm,在网箱内的水体内,按每立方米水体投放30~50个的密度投放直径为1.5~2.2cm的海蜇幼苗,滤网网孔小于海蜇的大小;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气温、水温升高,池塘中的杂藻生长加快,篮子鱼幼鱼和海蜇幼苗生长速度加快,摄食强度增加,海蜇幼苗摄食水体中的微藻、原生动物,篮子鱼随着生长摄食水体中的大型杂藻,从而抑制刺参养殖池塘中杂藻、原生动物的暴发;养殖到11月上旬,池塘水温下降至14~16 ℃时,收获篮子鱼,养殖过程中,海蜇也收获两季;在混养过程中,藻类生长过快时,增加篮子鱼的数量,或者同时进行人工除藻。

【技术特征摘要】
1.黄河三角洲地区池塘内刺参与篮子鱼、海蜇的生态养殖方法,包括刺参的养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是,在4月下旬水温达到16~18 ℃时,向刺参养殖池塘内的每亩水面投放篮子鱼幼鱼900~1100条,在刺参养殖池塘中部用滤网围成网箱,网箱所围的面积占据水体面积的1/3~1/5,滤网的底边埋在池底淤泥下,滤网的顶边高出水面18~22cm,在网箱内的水体内,按每立方米水体投放30~50个的密度投放直径为1.5~2.2cm的海蜇幼苗,滤网网孔小于海蜇的大小;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气温、水温升高,池塘中的杂藻生长加快,篮子鱼幼鱼和海蜇幼苗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壤辉常亚青宋坚宁军号张令进岑全振湛垚垚张凯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友发水产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