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火电厂湿法烟气脱硫吸收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18836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30 20:28
一种火电厂湿法烟气脱硫吸收塔,包括壳体、支撑装置、进气装置、净化装置及出气装置,壳体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出水管及第一阀门,支撑装置包括底板、第一支撑杆及收液箱,进气装置包括进气管、风机、第二阀门、第一支架、水平管、第一集液斗及三角块,净化装置包括第一弯曲板、第一固定块、第二支撑杆、第一横杆、第二弯曲板、第二横杆及第一斜杆,出气装置包括挡板、海绵块、第二固定块、进液管、水泵及喷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实现溶液与烟气的充分接触,进而可以将烟气的硫成分充分吸收掉,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工作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火电厂烟气处理
,尤其是涉及一种火电厂湿法烟气脱硫吸收塔
技术介绍
火电厂使用的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目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现有的湿法脱硫设备脱硫效率较低,无法实现烟气与溶液的充分接触,进而导致脱硫不够充分,从而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火电厂湿法烟气脱硫吸收塔。为达到本技术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火电厂湿法烟气脱硫吸收塔,所述火电厂湿法烟气脱硫吸收塔包括壳体、位于所述壳体下方的支撑装置、位于所述壳体左侧的进气装置、位于所述壳体内的净化装置及位于所述净化装置上方的出气装置,所述壳体上设有位于左表面的第一通孔、位于下表面的第二通孔、位于下方的出水管及设置于所述出水管上的第一阀门,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第一支撑杆及收液箱,所述进气装置包括进气管、设置于所述进气管上的风机、设置于所述进气管上 的第二阀门、位于所述进气管下方的第一支架、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水平管、位于所述水平管下方的第一集液斗及位于所述第一集液斗下方的三角块,所述净化装置包括第一弯曲板、位于所述第一弯曲板下方的第一固定块、位于所述第一弯曲板上方的第二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方的第一横杆、位于所述第一横杆上方的第二弯曲板、位于所述第二弯曲板左右两侧的第二横杆及位于所述第二弯曲板上方的第一斜杆,所述出气装置包括挡板、位于所述挡板上方的海绵块、位于所述海绵块左右两侧的第二固定块、设置于所述挡板上的进液管、设置于所述进液管上的水泵及位于所述进液管下方的喷斗。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壳体的内部相通,所述出水管呈竖直状,所述出水管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且与所述壳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底板呈长方体,所述底板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支撑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支撑杆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壳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收液箱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收液箱位于所述出水管的下方。所述进气管的一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壳体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与所述进气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水平管呈水平状,所述水平管的左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水平管上设有若干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 述水平管的内部相通。所述三角块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三角块的横截面呈三角形,所述三角块的下表面及侧面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集液斗的横截面呈空心的等腰梯形,所述第一集液斗的上端与所述三角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集液斗上设有第六通孔。所述第一弯曲板呈向下弯曲状,所述第一弯曲板的侧面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弯曲板上设有若干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一固定块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弯曲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侧面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第二支撑杆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弯曲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横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下端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横杆呈水平状,所述第一横杆的两端与所述第二弯曲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弯曲板呈向上弯曲状。所述第二横杆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弯曲板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横杆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横杆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弯曲板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四通孔,所述第一斜杆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斜杆呈倾斜状,所述第一斜杆的上端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弯曲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 述第一斜杆的下端设有第二凹槽。所述挡板呈长方体,所述挡板水平放置,所述挡板的侧面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挡板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五通孔,所述海绵块呈长方体,所述海绵块水平放置,所述海绵块的下表面与所述挡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块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第二固定块呈长方体,所述第二固定块竖直放置,所述第二固定块的下表面与所述壳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海绵块的侧面与所述第二固定块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进液管呈竖直状,所述进液管贯穿所述挡板的上下表面且与其固定连接,所述喷斗呈空心的圆台状,所述喷斗的上表面与所述进液管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火电厂湿法烟气脱硫吸收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实现溶液与烟气的充分接触,进而可以将烟气的硫成分充分吸收掉,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工作效率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火电厂湿法烟气脱硫吸收塔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火电厂湿法烟气脱硫吸收塔包括壳体1、位于所述壳体1下方的支撑装置2、位于所述壳体1左侧的进气装置3、位于所述壳体1内的净化装置4及位于所述净化装置4上方的出气装置5。如图1所示,所述壳体1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壳体1竖直放置, 所述壳体1上设有位于左表面的第一通孔11、位于下表面的第二通孔12、位于下方的出水管13及设置于所述出水管13上的第一阀门14。所述第一通孔11与所述第二通孔12呈圆柱体状,所述第一通孔11与所述第二通孔12与所述壳体1的内部相通。所述出水管13呈竖直状,所述出水管13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12且与所述壳体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出水管13的内部与所述壳体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阀门14设置于所述出水管13上,用于控制所述出水管13中液体的流量。如图1所示,所述支撑装置2包括底板21、位于所述底板21上方的第一支撑杆22及收液箱23。所述底板21呈长方体,所述底板21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22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支撑杆22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支撑杆22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22的下端与所述底板2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22的上端与所述壳体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收液箱23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收液箱23位于所述出水管13的下方。如图1所示,所述进气装置3包括进气管31、设置于所述进气管31上的风机32、设置于所述进气管31上的第二阀门33、位于所述进气管31下方的第一支架34、位于所述壳体1内部的水平管35、位于所述水平管35下方的第一集液斗36及位于所述第一集液斗36下方的三角块37。所述进气管31的一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11且与所述壳体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进气管31的内部与所述壳体1的内部相通。所述风机32设置于所述进气管31上,用于将烟气输 入到进气管31上。所述第二阀门33设置于所述进气管31上,用于控制所述进气管31中气体的流量。所述第一支架34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34的一端与所述进气管3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34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水平管35呈水平状,所述水平管35的左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11且与所述壳体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火电厂湿法烟气脱硫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电厂湿法烟气脱硫吸收塔包括壳体、位于所述壳体下方的支撑装置、位于所述壳体左侧的进气装置、位于所述壳体内的净化装置及位于所述净化装置上方的出气装置,所述壳体上设有位于左表面的第一通孔、位于下表面的第二通孔、位于下方的出水管及设置于所述出水管上的第一阀门,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第一支撑杆及收液箱,所述进气装置包括进气管、设置于所述进气管上的风机、设置于所述进气管上的第二阀门、位于所述进气管下方的第一支架、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水平管、位于所述水平管下方的第一集液斗及位于所述第一集液斗下方的三角块,所述净化装置包括第一弯曲板、位于所述第一弯曲板下方的第一固定块、位于所述第一弯曲板上方的第二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方的第一横杆、位于所述第一横杆上方的第二弯曲板、位于所述第二弯曲板左右两侧的第二横杆及位于所述第二弯曲板上方的第一斜杆,所述出气装置包括挡板、位于所述挡板上方的海绵块、位于所述海绵块左右两侧的第二固定块、设置于所述挡板上的进液管、设置于所述进液管上的水泵及位于所述进液管下方的喷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火电厂湿法烟气脱硫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电厂湿法烟气脱硫吸收塔包括壳体、位于所述壳体下方的支撑装置、位于所述壳体左侧的进气装置、位于所述壳体内的净化装置及位于所述净化装置上方的出气装置,所述壳体上设有位于左表面的第一通孔、位于下表面的第二通孔、位于下方的出水管及设置于所述出水管上的第一阀门,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第一支撑杆及收液箱,所述进气装置包括进气管、设置于所述进气管上的风机、设置于所述进气管上的第二阀门、位于所述进气管下方的第一支架、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水平管、位于所述水平管下方的第一集液斗及位于所述第一集液斗下方的三角块,所述净化装置包括第一弯曲板、位于所述第一弯曲板下方的第一固定块、位于所述第一弯曲板上方的第二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方的第一横杆、位于所述第一横杆上方的第二弯曲板、位于所述第二弯曲板左右两侧的第二横杆及位于所述第二弯曲板上方的第一斜杆,所述出气装置包括挡板、位于所述挡板上方的海绵块、位于所述海绵块左右两侧的第二固定块、设置于所述挡板上的进液管、设置于所述进液管上的水泵及位于所述进液管下方的喷斗。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电厂湿法烟气脱硫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壳体的内部相通,所述出水管呈竖直状,所述出水管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且与所述壳体的下表面固 定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火电厂湿法烟气脱硫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呈长方体,所述底板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支撑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支撑杆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壳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收液箱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收液箱位于所述出水管的下方。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火电厂湿法烟气脱硫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的一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壳体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与所述进气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水平管呈水平状,所述水平管的左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水平管上设有若干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水平管的内部相通。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火电厂湿法烟气脱硫吸收塔,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泰宏马便利谢静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同煤电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