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单向导湿效果的针织单面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598081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26 21: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单向导湿效果的针织单面布,其正面呈细密菱形花型结构,背面呈小格子花型结构;最小花型循环具有6个线圈横列和2个线圈纵行;最小花型循环的第1线圈纵行的6路结构单元为:第1、2、5路为成圈结构单元,第3、6路为不编织结构单元,第4路为集圈结构单元;最小花型循环的第2线圈纵行的6路结构单元为:第1路为集圈结构单元,第2、4、5路为成圈结构单元,第3、6路为不编织结构单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针织单面布的正面形成具有极强立体感的细密菱形花纹,背面形成细腻的小格子花型,再通过合理选择与排纱,可具有单向导湿效果,并且织物美观大方,透气性极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针织单面布。
技术介绍
纬编针织物主要有三种结构单元,即成圈、集圈以及不编织。成圈表示吃全针,织针完成整个编织过程,形成线圈。集圈表示吃半针,织针只是吃纱而没有脱圈、成圈,在旧线圈上形成圈弧。而不编织表示不吃针,织针不吃纱,在织物背面形成浮线。完成一组线圈编织的结构称为路。目前纬编针织物主要为单面布和双面布两种,这两种布的结构比较简单,缺少花型变化,而且功能单一,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具有单向导湿效果的针织单面布。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单向导湿效果的针织单面布,其正面呈细密菱形花型结构,背面呈小格子花型结构;最小花型循环具有6个线圈横列和2个线圈纵行;最小花型循环的第1线圈纵行的6路结构单元为:第1、2、5路为成圈结构单元,第3、6路为不编织结构单元,第4路为集圈结构单元;最小花型循环的第2线圈纵行的6路结构单元为:第1路为集圈结构单元,第2、4、5路为成圈结构单元,第3、6路为不编织结构单元。本技术具有积极的效果:本技术的针织单面布的正面形成具有极强立体感的细密菱形花纹,背面形成细腻的小格子花型,再通过合理选择与排纱,可具有单向导湿效果,并且织物美观大方,透气性极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针织单面布的编织图。图中曲线则表示实际针织中的纱线,“”为成圈,“”为集圈,“”为不编织。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具有单向导湿效果的针织单面布的正面呈细密菱形花型结构,背面呈小格子花型结构;最小花型循环具有6个线圈横列和2个线圈纵行。见图1,最小花型循环的第1线圈纵行的6路结构单元为:第1、2、5路为成圈结构单元,第3、6路为不编织结构单元,第4路为集圈结构单元;最小花型循环的第2线圈纵行的6路结构单元为:第1路为集圈结构单元,第2、4、5路为成圈结构单元,第3、6路为不编织结构单元。本技术的针织单面布选用单面四跑道机台编织,并采用A、B两种织针搭配排列。排针方式是:A、B,两段为一个循环。每段以6路形成一个循环,其中第1、2、4、5路均为普通纱线,第3、6路为具有异型截面的吸湿排汗纱线。第1、2、4、5路在集圈和成圈的交错作用下,正面形成细密菱形花型结构,具有极强的立体感;而第3、6两路不编织,在织物背面呈浮线状态,形成细腻的小格子花型。穿着时与肌肤接触,该结构可以将体表的湿气很快扩散到面料外侧,保持身体的舒适性。本技术的针织单面布的三角配置图见表1。表1路数123456A△△-︹△-B︹△-△△-其中,“△”表示成圈;“︹”表示集圈;“-”表示不编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单向导湿效果的针织单面布,其特征在于:其正面呈细密菱形花型结构,背面呈小格子花型结构;最小花型循环具有6个线圈横列和2个线圈纵行;最小花型循环的第1线圈纵行的6路结构单元为:第1、2、5路为成圈结构单元,第3、6路为不编织结构单元,第4路为集圈结构单元;最小花型循环的第2线圈纵行的6路结构单元为:第1路为集圈结构单元,第2、4、5路为成圈结构单元,第3、6路为不编织结构单元。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单向导湿效果的针织单面布,其特征在于:其正面呈细密菱形花型结构,背面呈小格子花型结构;最小花型循环具有6个线圈横列和2个线圈纵行;最小花型循环的第1线圈纵行的6路结构单元为:第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庄芳容刘红玉吴金玲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旭荣针织印染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