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294196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09 12:13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编织方法由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且一方的针床相对于另一方的针床横向移动自由的横编机,编织第1编织物和第2编织物面对面的2层编织物。在入纱的情况下,在形成防脱散用的线圈前,将用于使编织纱端部的端纱移动的端纱移动用的线圈形成在2层编织物的外部,在出纱的情况下,在形成防脱散用的线圈后,将用于使编织纱端部的端纱移动的端纱移动用的线圈形成在2层编织物的外部。使端纱移动用的线圈在2层编织物的内侧穿过,在针床上向2层编织物内移动,以被保持在2层编织物的编织宽度内的针床的针上,据此,将端纱向2层编织物的内侧拉入。因为能够将端纱在横编机上拉入2层编织物的内部,所以不需要通过手工作业将端纱向2层编织物的内部拉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2层编织物的入纱或出纱时的端纱的处理。
技术介绍
编织物的编织伴随有使用新的编织纱进行编织时的入纱以及用于将原来的编织纱的编织停止的出纱。为此,需要进行用于防止编织物脱散的防脱散部。为了编织筒状编织物等2层编织物需要进行下述作业,即,将端纱卷绕到钩针等,以在2层编织物的内部具有来自防脱散部的端纱,通过将钩针扎入2层编织物等,将端纱向2层编织物的内侧拉入。该作业通过手工作业进行,效率不高。例如,专利文献1(WO01-016416)公开了在编织筒状编织物前,为了防脱散用形成挂圈等,将筒状编织物的线圈和挂圈接合,进行防脱散。然而,在编织筒状编织物后,将端纱切断,使用钩针,通过手工作业将端纱向筒状编织物内插入。作为防脱散部,专利文献2(JPH08-049144)公开了基于集圈的防脱散部。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WO01-016416专利文献2:JPH08-049144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的课题是不需要在编织2层编织物后通过手工作业将端纱拉入2层编织物内的作业。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是一种编织方法,该编织方法由横编机编织至少第1编织物和第2编织物面对面的2层编织物,且与编织纱的防脱散部一起进行编织纱的入纱或出纱,所述横编机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且一方的针床相对于另一方的针床横向移动自由,其中,执行形成端纱移动用的线圈的步骤和移动步骤,在所述形成端纱移动用的线圈的步骤中,在入纱的情况下,在形成防脱散用的线圈前,将用于使编织纱端部的端纱移动的端纱移动用的线圈形成在2层编织物的编织宽度的外部,在出纱的情况下,在形成防脱散用的线圈后,将用于使编织纱端部的端纱移动的端纱移动用的线圈形成在2层编织物的编织宽度的外部,在所述移动步骤中,使前述端纱移动用的线圈在2层编织物的内侧穿过,在针床上向2层编织物内移动,以被保持在2层编织物的编织宽度内的针床的针上,据此,将前述端纱向2层编织物的内侧拉入。在本专利技术中,在入纱的情况下,在形成防脱散用的线圈前,将用于使编织纱端部的端纱移动的端纱移动用的线圈形成在2层编织物的编织宽度的外部,在出纱的情况下,在形成防脱散用的线圈后,将用于使编织纱端部的端纱移动的端纱移动用的线圈形成在2层编织物的编织宽度的外部。而且,将针床之间的移圈和针床的横向移动组合,使端纱移动用的线圈移动,以在2层编织物的内侧穿过。通过该移动,使端纱移动用的线圈在针床上向2层编织物内移动,以被保持在2层编织物的编织宽度内的针床的针上。端纱与端纱移动用的线圈相连,若端纱移动用的线圈在2层编织物的内侧穿过,向2层编织物内移动,则端纱也向2层编织物的内侧被拉入。由此,不需要通过手工作业将端纱拉入2层编织物内的作业。优选在前述2层编织物起针时的入纱时,在形成端纱移动用的线圈的步骤中,还执行编织步骤,在该编织步骤中,在形成前述端纱移动用的线圈后,将前述防脱散用的线圈形成在2层编织物的编织宽度的外部,在前述移动步骤前,一面编织前述2层编织物,一面将前述防脱散用的线圈和2层编织物的线圈接合。这样一来,在起针进行了防脱散后,能够将端纱向2层编织物内拉入。更优选在前述编织步骤中,通过使前述2层编织物在针床上朝向前述防脱散用的线圈移动,将前述防脱散用的线圈和2层编织物的线圈接合。防脱散用的线圈一般是挂圈等不稳定的线圈,若不是使防脱散用的线圈移动,而是使2层编织物朝向防脱散用的线圈移动,则能够容易地接合。更优选在前述移动步骤中,在使前述端纱移动用的线圈的移动路径内的前述2层编织物的至少1个线圈从一方的针床向另一方的针床移圈后,使前述端纱移动用的线圈移动,以横穿前述移圈了的线圈,在前述端纱移动用的线圈横穿之后,将前述移圈了的线圈从另一方的针床向一方的针床移圈。若在端纱横穿移圈了的线圈后,将移圈了的线圈向原来的针床移圈,则端纱在移圈了的线圈的位置向2层编织物的外侧露出。例如,若在将2层编织物从横编机取下后,在该位置将端纱切断,则能够省略使2层编织物翻转,将端纱切断的作业。附图说明图1是通过实施例编织的筒状编织物的立体图。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例的编织物的构造的图。图3是实施例的编织工序图。图4是表示实施例的编织处理方式的流程图。附图标记说明1:筒状编织物;2-6:编织物;8:防脱散部;10:露出部;12:端纱;13:连接纱;14、16:编织物;20:防脱散用的线圈;24、25:线圈;28、29:挂圈;30:线圈;32:端纱移动用的线圈;33-36:挂圈;40:正式编织物;41:端部;C1-C7:线圈横列;w1-w7:线圈纵列;G:夹纱器;Y:导纱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表示用于实施专利技术的最佳实施例。[实施例]图1-图4表示实施例的编织方法。图1表示通过实施例编织,且将端纱12切断前的筒状编织物1,前后一对编织物2、3在两端相互连接而呈筒状。筒状编织物1在上下编织纱不同,由下部的编织物4和上部的编织物6构成。另外,除完全为筒状的编织物1以外,一方的编织物的中央部等开口的C字状的编织物、或一对编织物在一端相互连接,在另一端打开的编织物等也能够按照实施例来编织,将这些编织物称为2层编织物。在该说明书中,将由一对编织物包围的一侧或筒的内侧称为“编织物的内侧”,将在其相反侧未由一对编织物包围的一侧称为“编织物的外侧”。为了编织筒状编织物1,需要使编织物2的编织开始的起针,与此相伴,需要进行将编织纱的端部固定在编织物的入纱。另外,为了接着编织物4编织编织物6,需要进行将编织物4的编织结束,将编织物4的编织纱的端部固定在编织物6等的出纱。进而,还需要与出纱并行地进行将用于编织编织物6的编织纱的端部固定在编织物6的入纱。另外,在编织物6的编织结束时,上述的入纱以及出纱进行另外的处理。如图1所示,在入纱以及出纱中,设置防脱散部8,防止编织物从编织纱的端部脱散。防脱散部在实施例中通过将挂圈和通常的线圈重合来进行,但是,也可以是专利文献2(JPH08-049144)的基于集圈的防脱散部等,防脱散部的种类任意。编织纱的端部作为端纱12从筒状编织物1的内侧出现在外侧。另外,13是来自防脱散部8的连接纱,在露出部10,连接纱13和端纱12向筒状编织物1的外侧露出。而且,若将露出部10切断,则端纱12从筒状编织物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编织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编织方法,该编织方法由横编机编织至少第1编织物和第2编织物面对面的2层编织物,且与编织纱的防脱散部一起进行编织纱的入纱或出纱,所述横编机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且一方的针床相对于另一方的针床横向移动自由,所述编织方法的特征在于,执行形成端纱移动用的线圈的步骤和移动步骤,在所述形成端纱移动用的线圈的步骤中,在入纱的情况下,在形成防脱散用的线圈前,将用于使编织纱端部的端纱移动的端纱移动用的线圈形成在2层编织物的编织宽度的外部,在出纱的情况下,在形成防脱散用的线圈后,将用于使编织纱端部的端纱移动的端纱移动用的线圈形成在2层编织物的编织宽度的外部,在所述移动步骤中,使前述端纱移动用的线圈在2层编织物的内侧穿过,在针床上向2层编织物内移动,以被保持在2层编织物的编织宽度内的针床的针上,据此,将前述端纱向2层编织物的内侧拉入。

【技术特征摘要】
2014.12.27 JP 2014-2668581.一种编织方法,该编织方法由横编机编织至少第1编织物和第
2编织物面对面的2层编织物,且与编织纱的防脱散部一起进行编织纱
的入纱或出纱,所述横编机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且一方的针床相对
于另一方的针床横向移动自由,所述编织方法的特征在于,
执行形成端纱移动用的线圈的步骤和移动步骤,
在所述形成端纱移动用的线圈的步骤中,在入纱的情况下,在形成
防脱散用的线圈前,将用于使编织纱端部的端纱移动的端纱移动用的线
圈形成在2层编织物的编织宽度的外部,在出纱的情况下,在形成防脱
散用的线圈后,将用于使编织纱端部的端纱移动的端纱移动用的线圈形
成在2层编织物的编织宽度的外部,
在所述移动步骤中,使前述端纱移动用的线圈在2层编织物的内侧
穿过,在针床上向2层编织物内移动,以被保持在2层编织物的编织宽
度内的针床的针上,据此,将前述端纱向2层编织物的内侧拉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木野高志由井学筑野彰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