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手提电动车,包括车架、车把、电池、电机、控制器和车轮,所述控制器与所述车把、电池、电机电连接,所述车架由两根处在同一水平面的刚性直杆构成,所述车轮设置于直杆的下方,直杆的一头连接前轮模块,另一头连接后轮模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模块化、分体式的结构设计,使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次充电可续航150千米,在完全折叠后能装进250毫升24盒装的牛奶箱内,具有体积轻巧、结构简单、携带方便之特点,解决传统电动车便携性差、充电困难、容易被盗等问题,为人们出行提供一种随身携带且乘坐舒适的电动交通工具,满足人们从公交站、地铁站或私家车下车“最后一公里”的代步需求,非常适合在旅游景点、大学校园、国际商贸城等场所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手提电动车,包括车架、车把、电池、电机、控制器和车轮,所述控制器与所述车把、电池、电机电连接,所述车架由两根处在同一水平面的刚性直杆构成,所述车轮设置于直杆的下方,直杆的一头连接前轮模块,另一头连接后轮模块。本技术采用模块化、分体式的结构设计,使得本技术一次充电可续航150千米,在完全折叠后能装进250毫升24盒装的牛奶箱内,具有体积轻巧、结构简单、携带方便之特点,解决传统电动车便携性差、充电困难、容易被盗等问题,为人们出行提供一种随身携带且乘坐舒适的电动交通工具,满足人们从公交站、地铁站或私家车下车“最后一公里”的代步需求,非常适合在旅游景点、大学校园、国际商贸城等场所使用。【专利说明】手提电动车
本技术属于电动车
,尤其涉及一种手提电动车。
技术介绍
电动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比汽车更环保、占地更小,比自行车速度更快、更省劲,在生活中也确实带给了人们很多方便。然而传统电动车的体积往往比自行车大得多,越来越多的电动车让城市的车道和停车场变得拥挤起来;由于车身笨重,便携性差,无法满足人们从公交站、地铁站或私家车下车“最后一公里”的代步需求;有些城市里的居民没有车库,电动车只能停放于室外,这会产生充电困难及容易被盗等问题。虽然市面上已出现体积轻巧的电动平衡车,但由于没有车把和车座,也没有油门和刹车,完全是根据骑行者的身体倾斜程度控制的,若上路行驶会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而目前市场上热销的折叠电动车,尤其是折叠式电动滑板车,往往只有前轮减震,没有后轮减震,这给骑行带来不适,另外存在结构复杂、续航里程短等问题。消费者迫切需要一种短小精悍,能随身携带,乘坐舒适,可以在旅游景点、居住小区、大学校园、国际商贸城等场所使用的代步工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解决传统电动车便携性差、充电困难、容易被盗以及普通折叠电动车舒适度低、结构复杂、续航里程短等问题,为人们出行提供一种随身携带且乘坐舒适的电动交通工具。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手提电动车,包括车架、车把、电池、电机、控制器和车轮,所述控制器与所述车把、电池、电机电连接,所述车架由两根处在同一水平面的刚性直杆构成,所述车轮设置于直杆的下方,直杆的一头连接前轮模块,另一头连接后轮模块。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直杆内部安装可充电电池,直杆两端设置转向信号灯。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直杆可拆卸的与前轮模块和后轮模块连接。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直杆通过固杆构件可拆卸的与前轮模块和后轮模块连接,固杆构件由套环、卡珠和螺栓组成,套环固定于前轮模块和后轮模块,卡珠出露于直杆的外壁,螺栓镶嵌于直杆的两端。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直杆一根分为两节,两节直杆可拆卸的连接。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直杆一根分为两节,两节直杆通过联杆套件可拆卸的连接,联杆套件由联杆母头和联杆公头组成,联杆母头与一节直杆的一端连接,联杆公头与另一节直杆的一端连接,联杆母头和联杆公头借助螺纹紧密连接。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直杆设置可拆卸的电池模块,电池模块由电池、电池组保护板、充电接口和电池外壳组成,电池外壳左右两侧设置套环,穿进直杆并与直杆固定。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前轮模块在前支撑板设置转向机构,转向机构由至少两个轴承组成,轴承设置于前支撑板的上下表面,轴承周围设置固定圈,固定圈与前支撑板紧密连接。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后轮模块在后支撑板设置控制器仓和车把座夹。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后轮模块在后支撑板与后轴之间设置减震机构。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采用模块化、分体式的结构设计,使得本技术能够在十分纤细的车身条件下安装更大容量的电池,一次充电续航里程可达150千米以上,在完全折叠后能装进250毫升24盒装的牛奶箱内(尺寸为35 X 20 X 12厘米),具有体积轻巧、结构简单、携带方便之特点,解决传统电动车便携性差、充电困难、容易被盗以及普通折叠电动车舒适度低、结构复杂、续航里程短等问题,为人们出行提供一种随身携带且乘坐舒适的电动交通工具,满足人们从公交站、地铁站或私家车下车“最后一公里”的代步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非常适合在旅游景点、居住小区、大学校园、国际商贸城等场所使用,也可作为上班族轻便出行工具。【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手提电动车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转向机构的纵剖面构造图。图3是本技术手提电动车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便更清楚、直观地理解本技术的专利技术实质。参照图1和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手提电动车,由直杆1、车把2、电池3、电机后轮4、控制器5、前轮6组成。控制器5的转把线、电子刹车线与车把2连接,电源线与电池3连接,电机相线、霍尔线与电机后轮4连接。当旋紧转把时,电机后轮4处于运转状态而驱动整车;当使用刹车时,电机后轮4放缓转速直至停止前进。直杆I有两根,处在同一水平面并列摆放,物理性质呈刚性,一头与前轮模块连接,另一头与后轮模块连接,前轮6和电机后轮4设置于直杆I的下方。具体地,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直杆I为轻质金属管,尤其指铝合金圆管,表面阳极氧化处理,管内安装可充电电池,特别是18650锂离子电池,电池组保护板外置。为增加电池容量,两根直杆之间设置可拆卸的备用电池7,使一次充电续航里程延长至120千米,甚至150千米以上。直杆I的两头分别与前轮模块和后轮模块固定。前轮模块由前轮6、前轴8、前叉9、前支撑板10、转向机构11和折叠头管12组成。转向机构11包括上轴承29和下轴承30(见图2),轴承总数至少两个,分别设置于前支撑板1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轴承的周围设置固定圈31,固定圈31与前支撑板10紧密连接,折叠头管12从两只轴承的中心穿过,上端与车把2连接,下端与前叉9连接,前叉9设置减震机构。后轮模块由电机后轮4、后轴13、后叉14、后支撑板15、控制器仓16和车把座夹17组成。控制器仓16包括仓壁和仓盖,仓壁与后支撑板15紧密固定,仓盖与后支撑板15可拆卸的连接,并与仓壁形成一密闭空间,防止雨水或灰尘进入控制器仓16,以保护里面的控制器5和电池组保护板。车把座夹17设置于控制器仓16的上方,起固定车把2的作用,采取可折叠方案,闲时与控制器仓16贴合。后叉14用于连接后支撑板15与后轴13,设置减震机构,减震方式为液压减震或弹簧减震,以增加乘坐舒适性,提升用户体验。直杆I的两端设置转向信号灯18,开关设置于车把2的左侧,左转弯时闪左灯,右转弯时闪右灯,刹车时两灯常亮,以提高安全性能。直杆I中间靠后的部位设置车座底座19,车座底座19可移动的与直杆I连接或直接固定在直杆I的上面,坐杆20可折叠的与车座底座19连接,坐垫21可折叠的与坐杆20连接。本实施例在折叠坐杆20、坐垫21和车把2,并将车把2固定在后轮模块的车把座夹17后,即可实现单手轻轻松松拎起整车的效果。在图3所示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直杆I可拆卸的与前轮模块和后轮模块连接,在连接部位设置固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手提电动车,包括车架、车把、电池、电机、控制器和车轮,所述控制器与所述车把、电池、电机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由两根处在同一水平面的刚性直杆构成,所述车轮设置于直杆的下方,直杆的一头连接前轮模块,另一头连接后轮模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汉生,林秋菊,
申请(专利权)人:如燕随行舟山科技发展中心,林秋菊,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