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连接结构及微通道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78550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05 20: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管道连接结构及微通道换热器,管道连接结构包括换热管和连接在换热管两端的集流管;在集流管一侧壁上设置有容纳换热管穿过并对其进行定位的第一定位孔,在集流管上位于换热管端部位置还设置有用于将换热管端部进行定位的定位结构;所述换热管通过第一定位孔和所述定位结构被定位在集流管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能够增强管道连接结构稳定性,避免集流管发生上下偏移,进而保证了扁管与水箱内胆的紧密贴合和集流管与内胆上的紧固件连接的精确性。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容易制作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管道连接结构及微通道换热器,管道连接结构包括换热管和连接在换热管两端的集流管;在集流管一侧壁上设置有容纳换热管穿过并对其进行定位的第一定位孔,在集流管上位于换热管端部位置还设置有用于将换热管端部进行定位的定位结构;所述换热管通过第一定位孔和所述定位结构被定位在集流管上。本技术具有能够增强管道连接结构稳定性,避免集流管发生上下偏移,进而保证了扁管与水箱内胆的紧密贴合和集流管与内胆上的紧固件连接的精确性。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容易制作等优点。【专利说明】管道连接结构及微通道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换热
,特别涉及一种管道连接结构及微通道换热器。
技术介绍
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使冷流体的温度达到工艺流程规定的指标的热量交换设备。随着节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换热器的种类越来越多。微通道换热器作为一种高效、节材、环保、质轻的换热器,受到了市场的普遍欢迎。微通道换热器由铝制扁管和集流管组成,其中,铝制扁管的通道孔为微型通道孔。申请号为201220303445.3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热栗热水器用微通道换热器,将微通道安装于水箱内胆的过程中,一个集流管固定在内胆上,拉紧另一个集流管,然后水箱内胆旋转以将扁管包裹在水箱内胆外,但是由于微通道的每一个扁管与一个集流管只有一个固定连接点,整体结构类似于平行四边形,结构稳定性差,在装配过程中,集流管易发生上下偏移,进而导致扁管不能与内胆贴紧,或集流管无法精确地与内胆上的紧固件连接的现象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的管道连接结构及微通道换热器,该管道连接结构稳定性强,能够避免集流管发生上下偏移,进而保证了扁管与水箱内胆的紧密贴合和集流管与内胆上的紧固件连接的精确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种管道连接结构,包括换热管和连接在所述换热管两端的集流管;在所述集流管一侧壁上设置有容纳所述换热管穿过并对其进行定位的第一定位孔,在所述集流管上位于所述换热管的端部位置处还设置有用于将所述换热管端部进行定位的定位结构;所述换热管通过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定位结构被定位在所述集流管上。较优地,所述定位结构为设置在所述集流管侧壁上的第二定位孔,所述换热管的端部穿过所述第二定位孔而被定位。较优地,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同轴设置,并且轴线与所述集流管的轴线相交。较优地,所述换热管的端部为朝向自由端渐缩的结构。较优地,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集流管内的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定位孔相对的第三定位孔,所述换热管穿过所述第三定位孔而被进一步定位。较优地,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三定位孔同轴设置,并且轴线与所述集流管的轴线相交。较优地,所述换热管内部还包括与所述集流管的管腔连通的至少两个的微孔通道,位于所述集流管的管腔内的换热管上还设置有将所述微孔通道和所述集流管连通的通孔。较优地,所述通孔的数量为所述微孔通道数量的两倍,每两个所述通孔对应一个所述微孔通道,并且分别设置在所述换热管的两端。较优地,所述换热管为扁管;和/或,所述换热管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并且相互平行排布。—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以上任意技术特征的管道连接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采用所述换热管通过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定位结构被定位在所述集流管上,能够增强管道连接结构稳定性,避免集流管发生上下偏移,进而保证了扁管与水箱内胆的紧密贴合和集流管与内胆上的紧固件连接的精确性。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容易制作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管道连接结构一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管道连接结构中定位结构的第一种可选方式示意图;图3为图2中换热管俯视图;图4为图3中A—A#lj面不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管道连接结构中定位结构的第二种可选方式示意图;图中:1-换热管;11-微孔通道;12-通孔;2-集流管;21-第一定位孔;22-第二定位孔;3-定位板;31-第二定位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的管道连接结构及微通道换热器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所示,一种管道连接结构,包括换热管I和连接在换热管I两端的集流管2。换热管I和集流管2可以是铝,或其他金属材料。在集流管2—侧壁上设置有容纳换热管I穿过并为其进行定位的第一定位孔21,在集流管2上位于换热管I端部的位置处还设置有用于将换热管I端部进行定位的定位结构。换热管I通过第一定位孔21和定位结构被定位在集流管2上。其中换热管I可以是扁管。通过采用上述结构,换热管I能够在第一定位孔21处和定位结构处两个部位被定位在集流管2上,换热管I在其中一处连接部位发生偏转时,另一处连接部位可以对换热管I进行限位,提高结构的稳定性,避免在装配过程中,集流管2因受外力而出现上下偏移。以下对定位结构的两种可选方式进行详细介绍第一种可选方式,如图2所示定位结构为设置在集流管2侧壁上的第二定位孔22,换热管I的端部穿过第二定位孔22而被定位。其中,第一定位孔21和第二定位孔22可以同轴设置,并且轴线与集流管2的轴线相交。优选地,换热管I的端部可以穿过第一定位孔21和第二定位孔孔22,并固定连接第一定位孔21和第二定位孔孔22上。其中换热管I固定连接第一定位孔21和第二定位孔孔22上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但并不限于此。如图2、4所示,换热管I的端部可以为朝向自由端渐缩的结构,例如锥形。这样能够便于将换热管I的端部从第一定位孔21和第二定位孔孔22中穿过,这时换热管I的端口探出集流管2之外,需对其进行封堵,防止换热管I内的冷媒(或其他介质)在此处泄露。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将换热管I的端部砸扁的方式将换热管I的端部制作为锥形,这样换热管I的端口会变小,有利于对其进行封堵。较优地,如图3、4所示,换热管I内部还包括与集流管2的管腔连通的至少两个的微孔通道11,位于集流管2的管腔内的换热管I上还设置有将微孔通道11和集流管2连通的通孔12。这样,能够使集流管2中的冷媒(或其他介质)能够通过通孔12进入微孔通道11中进行换热(或其他工作),或者微孔通道11中的冷媒(或其他介质)通过通孔12流入集流管2中。在实际制作中,通孔12的数量可以为微孔通道11数量的两倍,每两个通孔12对应一个微孔通道11,并且分别设置在换热管I的两端。也就是说,在每个微孔通道11分别通过设置在换热管I的两端的通孔12与换热管I的两端的两个集流管2的管腔连通,冷媒(或其他介质)可以从其中一个集流管2管腔内,通过与其对应得通孔12流入微孔通道11中,然后通过另一个通孔12流入另一个集流管2管腔内。第二种可选方式,如图5所示,定位结构包括设置在集流管2内的定位板3,定位板3上设置有与第一定位孔21相对的第三定位孔31,换热管I穿过第三定位孔31而被进一步定位。其中,第一定位孔21和第三定位孔31可以同轴设置,并且轴线与集流管2的轴线相交。定位板3可以采用焊接或其他固定连接方式固定在集流管2的内壁上,也可以通过卡接等可拆卸的连接方式设置在集流管2的内壁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管(1)和连接在所述换热管(1)两端的集流管(2);在所述集流管(2)一侧壁上设置有容纳所述换热管(1)穿过并对其进行定位的第一定位孔(21),在所述集流管(2)上位于所述换热管(1)的端部位置处还设置有用于将所述换热管(1)的端部进行定位的定位结构;所述换热管(1)通过所述第一定位孔(21)和所述定位结构被定位在所述集流管(2)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江涛赖瑜谭志凯寇颖举景仁坤闫克江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