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周洪珠专利>正文

全自动单人型微阻力吸排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47106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单人自动化控制吸氧和单人自动化控制排氧的高压舱用微阻力全自动吸排氧装置,它包括壳体(28),一个吸氧气囊(1)和一个排氧气囊(11)、一个供氧阀箱(17)、一个排氧阀箱(19),吸氧波纹管接口(6)、排氧波纹管接口(7)、在供氧阀箱(17)与吸氧气囊(1)的内部设有吸氧调节器和机械传动装置,在排氧阀箱(19)与排氧气囊(11)的内部设有排氧调节器和机械传动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全自动单人型微阻力吸排氧装置使用简捷、吸气无阻力、减少纯氧浪费、并能将人体呼出的废氧自动排到舱外或室外,主要用于各种需要吸高压氧或吸高浓度氧的人体在载人压力容器内或在常压环境下进行单人自动化控制吸氧和单人自动化控制排氧。(*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器械
,具体地讲是一种单人自动化控制吸氧和单人自动化控制排氧的全自动单人型微阻力吸排氧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高压舱内常用的医用吸氧装置,均存在着必然的吸气阻力,这种阻力通常在-400Pa左右,对体弱、智能差、小儿及昏迷不醒的病人不适宜使用,易错过高压氧治疗的时机,若使用气瓶装氧气供氧,瓶内压力达到1.0MPa以下时即不宜再使用,约0.3m3左右的纯氧因此被浪费掉,另外这种装置无排氧功能,需要在高压舱内另装配一套排氧设备,这种排氧设备采用的是差压式排氧法,仅能将病人呼出的废氧排出一部分,另一部分还留在舱内,因此高压舱内环境中的氧浓度会很快增高,尤其是小型医用高压氧舱,在满员吸氧状态下会在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内使舱内的环境氧浓度高出安全限度,治疗过程需要反复进行通风换气,一次高压氧舱使用过程需要消耗几倍于高压氧舱的加压用气量;用这种排氧设备工作时,其自身还需要消耗较多的压缩气体,在吸氧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向舱内补气以稳定舱压,因而一种使用简捷、吸气阻力小、减少纯氧浪费,并能将呼出气体自动排到舱外的全自动吸排氧装置目前未曾见到。本技术的目的旨在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在高压舱内使用简捷、吸气阻力小、减少纯氧浪费、能自动将人体呼出的气体排到舱外的全自动吸排氧装置,它是供人体通过面罩从软体气囊内进行吸氧和向软体的气囊内呼气,并将吸氧后呈收缩状态的软体气囊自动充满氧气和将呼入软体气囊内的废氧自动排到舱外的吸排氧设备,主要用于各种需要在高压舱内吸纯氧或吸高浓度氧的人体进行单人自动化控制吸氧和单人自动化控制排氧,是一种全自动单人型微阻力吸排氧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全自动单人型微阻力吸排氧装置,它包括壳体28,壳体28上设透视镜22、吸氧波纹管接口23、排氧波纹管接口24,供氧管路接口25、排氧管路接口26,供氧管路接口25与供氧管路10相连接,供氧管路10上设供氧阀门27、供氧压力表21,排氧管路接口26与排氧管路14相连接,其特殊之处在于供氧管路10与供氧阀箱17相连接,供氧阀箱17上设供氧活门9,供氧活门9上设供氧活门弹簧31,在供氧阀箱17内设供氧活门阀杆8,与供氧活门9相连接,在供氧阀箱17上设连接管29,连接管29上设吸氧波纹管接口6,通过波纹管与壳体28上的吸氧波纹管接口23相连接,然后通过波纹管与吸氧面罩连为一体;连接管29上设吸氧气囊接口5,与吸氧气囊1相连接,形成一个密闭的软体腔室,在吸氧气囊1内设供氧机械传动联杆3,供氧机械传动联杆3中心设供氧活门拉杆2,与供氧活门阀杆8相连接,在供氧机械传动联杆3与供氧阀箱1 7之间设供氧过渡管4;排氧管路14与排氧阀箱19相连接,排氧阀箱19内设排氧活门15,排氧活门15上设排氧活门弹簧32,在排氧阀箱19内设排氧活门阀杆16,与排氧活门15相连接,在排氧阀箱19上方设连接管30,连接管30上设排氧波纹管接口7,通过波纹管与壳体28上的排氧波纹管接口24相连接,然后再通过波纹管与吸氧面罩连为一体,连接管30上设排氧气囊接口20,与排氧气囊11连为一体,形成一个密闭的空腔,在排氧气囊11内设排氧机械传动联杆13,排氧机械传动联杆13中心设排氧活门拉杆12,与排氧活门阀杆16相连接,在排氧机械传动联杆12与排氧阀箱19之间设排氧过渡管1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述的全自动单人型微阻力吸排氧装置,其吸氧波纹管接口6与吸氧气囊1、排氧波纹管接口7与排氧气囊11之间的通道通径断面积为2.5-3.0cm2。本技术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积极效果1、吸气与呼气过程中阻力小,能适合各种吸氧人员在高压舱内吸入纯氧,并将呼出的废氧排到舱外;2、吸氧与排氧过程均呈单人自动控制状态,能随吸氧人员的吸气过程按需自动供氧、随吸氧人员的呼气过程而自动排氧;使用过程是一个独立的单人吸排氧过程,不影响其它吸排氧装置或其他吸氧人员的正常使用;3、氧气利用率高,供氧压力与环境压力之间的压差只需0.1MPa,即可满足正常吸氧;4、人体在吸氧与呼气过程所感受的阻力不会因环境压力的变化而增加;5、排氧过程中不消耗环境中的压缩气体、不影响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不需要通风换气,环境中的氧浓度能始终保持在相当于常压空气中的氧浓度水平。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本技术的侧视图;图3——图2的A-A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理解与实施,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全自动单人型微阻力吸排氧装置。实施例参见图1、2、3,采用橡胶材料制成两个1升容积的吸氧气囊1和排氧气囊11,机加工制成供氧机械传动联杆3和排氧机械传动联杆13,在供氧机械传动联杆3和排氧机械传动联杆13上分别固定安装供氧活门拉杆2和排氧活门拉杆12,同时用供氧过渡管4固定供氧机械传动联杆3,并将供氧机械传动联杆3的下端套接在供氧活门拉杆2上,同样用排氧过渡管18固定排氧机械传动联杆13,并将排氧机械传动联杆13的下端套接在排氧活门拉杆12上,两套机械传动联杆分别固定在吸氧气囊1和排氧气囊11内;制做一个供氧阀箱17和一个排氧阀箱19,在供氧阀箱17上固定安装供氧活门9,在供氧活门9上固定安装供氧活门弹簧31,在排氧阀箱19内安装排氧活门15,在排氧活门15上固定安装排氧活门弹簧32,同时将供氧活门阀杆8和排氧活门阀杆16分别固定在供氧活门9和排氧活门15上,在供氧阀箱17和排氧阀箱19上分别固定安装连接管29、30,连接管29开设有吸氧波纹管接口6和吸氧气囊接口5,连接管30上开设有排氧波纹管接口7和排氧气囊接口20,吸氧波纹管接口6与吸氧气囊1、排氧波纹管接口7与排氧气囊11之间的通道通径断面积为2.5-3.0cm2,然后将连接管29、30分别通过气囊接口5、排氧气囊接口20与吸氧气囊1、排氧气囊11固定连接,形成两个密闭的腔室,将上述组装好的部分安装在用金属材料制成的箱式壳体28内,壳体28上开设有透视镜22,一般两个为好,分别用于观察两个气囊的动作,壳体28上开设吸氧波纹管接口23、排氧波纺管接口24,吸氧波纹管接口23的内端与吸氧波纹管接口6通过小段波纹管连接,外端通过吸氧波纹管与面罩相连,面罩再通过排氧波纹管与壳体28上的排氧波纹管接口24相连,排氧波纹管接口24的内端通过一小段波纹管与排氧波纹管接口7相连,另外,在壳体28上开设供氧管路接口25、排氧管路接口26,供氧管路接口25一端通过供氧管路与高压舱的供氧系统相连接,另一端通过供氧管路10与供氧阀箱17固定连接,供氧管路10上装有在壳体28上的供氧阀门27、供氧压力表21,主要用于使用前后控制供氧和供使用者观察供氧压力,排氧管路接口26一端通过排氧管路14与排氧阀箱19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舱外的排氧引出管连接,此时整个全自动单人型微阻力吸排氧装置安装完毕。本技术所述的全自动单人型微阻力吸排氧装置,为了防止部件的氧化,可以采用耐氧化材料加工。本技术所述的全自动单人型微阻力吸排氧装置使用时,人体通过吸氧面罩一侧从吸氧气囊内吸入氧气,此时气囊收缩,带动气囊内的机械传动联杆向气囊的中心运动,将供氧活门拉杆向上方推移,拉动着供氧活门阀杆上抬,使供氧活门开启,氧气即通过供氧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全自动单人型微阻力吸排氧装置,它包括壳体(28),壳体(28)上设透视镜(22)、吸氧波纹管接口(23)、排氧波纹管接口(24),供氧管路接口(25)、排氧管路接口(26),供氧管路接口(25)与供氧管路(10)相连接,供氧管路(10)上设供氧阀门(27)、供氧压力表(21),排氧管路接口(26)与排氧管路(14)相连接,其特征在于供氧管路(10)与供氧阀箱(17)相连接,供氧阀箱(17)上设供氧活门(9),供氧活门(9)上设供氧活门弹簧(31),在供氧阀箱(17)内设供氧活门阀杆(8),与供氧活门(9)相连接,在供氧阀箱(17)上设连接管(29),连接管(29)上设吸氧波纹管接口(6),通过波纹管与壳体(28)上的吸氧波纹管接口(23)相连接,然后通过波纹管与吸氧面罩连为一体;连接管(29)上设吸氧气囊接口(5),与吸氧气囊(1)相连接,形成一个密闭的软体腔室,在吸氧气囊(1)内设供氧机械传动联杆(3),供氧机械传动联杆(3)中心设供氧活门拉杆(2),与供氧活门阀杆(8)相连接,在供氧机械传动联杆(3)与供氧阀箱(17)之间设供氧过渡管(4);排氧管路(14)与排氧阀箱(19)相连接,排氧阀箱(19)上设排氧活门(15),排氧活门(15)上设排氧活门弹簧(32),在排氧阀箱(19)内设排氧活门阀杆(16),与排氧活门(15)相连接,在排氧阀箱(19)上方设连接管(30),连接管(30)上设排氧波纹管接口(7),通过波纹管与壳体(28)上的排氧波纹管接口(24)相连接,然后再通过波纹管与吸氧面罩连为一体,连接管(30)上设排氧气囊接口(20),与排氧气囊(11)连为一体,形成一个密闭的空腔,在排氧气囊(11)内设排氧机械传动联杆(13),排氧机械传动联杆(13)中心设排氧活门拉杆(12),与排氧活门阀杆(16)相连接,在排氧机械传动联杆(12)与排氧阀箱(19)之间设排氧过渡管(18)。...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洪珠
申请(专利权)人:周洪珠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