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热缩管自动加热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00248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24 02: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线束热缩管自动加热机,包括上加热部、下加热部、控制箱、出料箱以及机壳,在所述控制箱上设置有控制面板,所述机壳包括箱体、支架和底座,所述上加热部和所述下加热部的控制线路连接所述控制箱,所述上加热部设置有上履带、转轴、上加热模块和上加热部提手;所述下加热部设置有下履带、平移轨道、下加热模块、下加热部拉手、端子固定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新颖,功能实用,通过设置可沿转轴开合的上加热部和可沿平移轨道前后移动的下加热部,既实现了履带式对接线束热缩管的自动加热功能,又满足对线束端子部位热缩管的自动加热要求,一机两用,不仅解决了工人使用热风枪加热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还节省了设备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线束制备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束热缩管自动加热机
技术介绍
热缩管是电缆或线束加工中常用的表面保护材料,其主要通过电子束或钴源辐射使低密度聚乙烯由线性结构转变成三维网状结构,并通过拉伸或扩张等加工手段使材料具有“记忆效应”,在常温状态下预先穿套于电缆或线束表面,电缆或线束制备完成后,通过热风枪或适宜的加热设备对其表面进行均匀加热,热缩管能迅速收缩成细管紧贴在其附着的物体表面,从而起到保证物体的绝缘和防止恶劣环境如盐雾、潮湿、霉菌的腐蚀。汽车线束生产中,线束的端子部位和对接部位通常需要将热缩管包覆在导线表面,通过对热缩管的加热,热缩管收缩并与导线表面完全贴合;现有对热缩管加热的方式往往是工人直接用热风枪对线束的端部进行加热烘烤,这样的生产方法存在以下缺陷:1、工作人员一次持有多个线束,在使用热风枪进行加热时,手中持有的线束体的外围的线束的端部能够受到较多的热量,内部的线束受到的热量较少,存在加热不均匀的问题,造成热缩管的变化不一致,影响产品的质量;2、由于环境温度较高,热风枪又处于工作状态,工人的工作温度比较高,不利于工人的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新颖,功能齐全的线束热缩管自动加热机。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线束热缩管自动加热机,包括上加热部、下加热部、控制箱、出料箱以及机壳,在所述控制箱上设置有控制面板,所述机壳包括箱体、支架和底座,所述上加热部和所述下加热部的控制线路连接所述控制箱,所述上加热部设置有上履带、转轴、上加热模块和上加热部提手,所述上加热模块设置在所述上履带的上方,所述转轴设置在所述上加热部的右侧,所述上加热部的相应左侧设置有所述上加热部提手;所述下加热部设置有下履带、平移轨道、下加热模块、下加热部拉手、端子固定装置,所述下加热模块设置在所述下履带的下方,所述平移轨道沿前后方向设置在所述下加热部的最下端,在所述下加热部的前侧设置所述下加热部拉手,在所述下加热部的相应上端的后方设置有所述端子固定装置。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在所述下加热部的上端还设置有线束夹扣。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在所述控制面板上还设置有输入输出屏,在所述出料箱的上方设置计数器,所述计数器的信号输出线连接所述输入输出屏的信号输入端。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在所述上加热部上间隔设置有两组上履带;在所述下加热部上也相应地间隔设置两组下履带。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在所述上加热模块设置第一加热区和第二加热区,所述第一加热区位于所述两组上履带之间的间隔部位上方,所述第二加热区位于所述端子固定装置上方。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在所述下加热模块设置第三加热区和第四加热区,所述第三加热区位于所述两组下履带之间的间隔部位下方,所述第四加热区位于所述端子固定装置下方。在使用过程中,对接线束采用履带移动加热模式工作,在控制箱上的控制面板设定好加热区域(第一加热区和第三加热区工作)、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等参数,转轮带动履带移动,对接线束放置在履带上,对线束对接部位的热缩管进行加热,这部分的电控装置和机械装置在现有的履带式热缩管加热机中使用相对成熟,可以直接采用;由于本技术增加了下加热部的前后平移轨道和端子固定装置,当需要对线束的端子部位热缩管进行加热时,不用更换工装或设备,仅需将下加热部沿前后方向设置的平移轨道拉出,然后将端子固定在所述端子固定装置上,再推回原位置,调整加热区域为第二加热区和第四加热区工作,即可切换为端子线束加热模式。有益效果:本技术结构新颖,功能实用,通过设置可沿转轴开合的上加热部和可沿平移轨道前后移动的下加热部,既实现了履带式对接线束热缩管的自动加热功能,又满足对线束端子部位热缩管的自动加热要求,一机两用,不仅解决了工人使用热风枪加热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还节省了设备成本。在所述下加热部的上端还设置有线束夹扣,可以在对线束端子部位热缩管加热时更好地固定线束,提高热缩效果,进而产品质量。同时间隔设置两组上履带和下履带,并对间隔部位、和端子部位的相应加热模块单独分区,这样不仅节能环保,还可以避免线束加热过度的影响质量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线束热缩管自动加热机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上加热部、11为上履带、12为转轴、13为上加热模块、14为上加热部提手,2为下加热部、21为下履带、22为平移轨道、23为下加热模块、24为下加热部拉手,3为控制箱、31为控制面板,4为出料箱,5为机壳、51为支架、52为底座。图2为本技术线束热缩管自动加热机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上加热部、14为上加热部提手,2为下加热部、21为下履带、22为平移轨道、24为下加热部拉手、25为端子固定装置、26为线束夹扣,3为控制箱,5为机壳、52为底座,6为端子线束、61为端子热缩管,7为对接线束、71为对接热缩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线束热缩管自动加热机,包括上加热部1、下加热部2、控制箱3、出料箱4以及机壳5,在所述控制箱3上设置有控制面板31,所述机壳5包括箱体、支架51和底座52,所述上加热部1和所述下加热部2的控制线路连接所述控制箱3,所述上加热部1设置有上履带11、转轴12、上加热模块13和上加热部提手14,所述上加热模块13设置在所述上履带11的上方,所述转轴12设置在所述上加热部1的右侧,所述上加热部1的相应左侧设置有所述上加热部提手14;所述下加热部2设置有下履带21、平移轨道22、下加热模块23、下加热部拉手24、端子固定装置25,所述下加热模块23设置在所述下履带21的下方,所述平移轨道22沿前后方向设置在所述下加热部2的最下端,在所述下加热部2的前侧设置所述下加热部拉手24,在所述下加热部2的相应上端的后方设置有所述端子固定装置25;在所述下加热部2的上端还设置有线束夹扣26;在所述控制面板31上还设置有输入输出屏,在所述出料箱4的上方设置计数器,所述计数器的信号输出线连接所述输入输出屏的信号输入端。在所述上加热部1上间隔设置有两组上履带11;在所述下加热部2上也相应地间隔设置两组下履带21;在所述上加热模块13设置第一加热区和第二加热区,所述第一加热区位于所述两组上履带之间的间隔部位上方,所述第二加热区位于所述端子固定装置25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束热缩管自动加热机,包括上加热部(1)、下加热部(2)、控制箱(3)、出料箱(4)以及机壳(5),在所述控制箱(3)上设置有控制面板(31),所述机壳(5)包括箱体、支架(51)和底座(52),所述上加热部(1)和所述下加热部(2)的控制线路连接所述控制箱(3),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加热部(1)设置有上履带(11)、转轴(12)、上加热模块(13)和上加热部提手(14),所述上加热模块(13)设置在所述上履带(11)的上方,所述转轴(12)设置在所述上加热部(1)的右侧,所述上加热部(1)的相应左侧设置有所述上加热部提手(14);所述下加热部(2)设置有下履带(21)、平移轨道(22)、下加热模块(23)、下加热部拉手(24)、端子固定装置(25),所述下加热模块(23)设置在所述下履带(21)的下方,所述平移轨道(22)沿前后方向设置在所述下加热部(2)的最下端,在所述下加热部(2)的前侧设置所述下加热部拉手(24),在所述下加热部(2)的相应上端的后方设置有所述端子固定装置(2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束热缩管自动加热机,包括上加热部(1)、下加热部(2)、控制箱
(3)、出料箱(4)以及机壳(5),在所述控制箱(3)上设置有控制面板(31),
所述机壳(5)包括箱体、支架(51)和底座(52),所述上加热部(1)和所述
下加热部(2)的控制线路连接所述控制箱(3),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加热部(1)
设置有上履带(11)、转轴(12)、上加热模块(13)和上加热部提手(14),
所述上加热模块(13)设置在所述上履带(11)的上方,所述转轴(12)设置在
所述上加热部(1)的右侧,所述上加热部(1)的相应左侧设置有所述上加热部
提手(14);所述下加热部(2)设置有下履带(21)、平移轨道(22)、下加
热模块(23)、下加热部拉手(24)、端子固定装置(25),所述下加热模块(23)
设置在所述下履带(21)的下方,所述平移轨道(22)沿前后方向设置在所述下
加热部(2)的最下端,在所述下加热部(2)的前侧设置所述下加热部拉手(24),
在所述下加热部(2)的相应上端的后方设置有所述端子固定装置(2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俊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江铃秦川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