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锅炉排污系统排污水回收利用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353220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15 16: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锅炉排污系统排污水回收利用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排污扩容器、第一排污管道泵和第二排污管道泵;而所述排污扩容器包括二次蒸汽出口、循环冷却水入口、人孔、排污水入口、液位计口、排污水出口、放净口。借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减少排污水的损失,充分回收利用水资源,同时通过液位计来控制管道泵的启停,实现了自动化,使系统更加简单可靠,布置合理,便于维修和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锅炉排污水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的锅炉排污系统排污水回收利用的装置
技术介绍
锅炉排污系统分为连续排污和定期排污。连续排污水首先进入连续排污扩容器,在其中骤然降压产生二次蒸汽,送入低压蒸汽系统或直接进入除氧器,余下的排污水进入定期排污扩容器,最后直接排入排污冷却池。—般连续排污量为锅炉蒸发量的2%?3%;定期排污视水质情况,每天2?3次,一次排污时间0.5?lmin,瞬时排污量较大。按照蒸发量为100t/h的蒸汽锅炉计算,每小时大约排掉2?3t的炉水,最后在排污冷却池中引入新鲜水将排污水降温后排入全厂污水管网。近年来,随着能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紧张,节能、降耗、减排成为各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优化耗能的工艺流程,可以起到节能、降耗、减排的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在提供一种锅炉排污系统排污水回收利用的装置,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能够减少排污水的损失,充分回收利用水资源,起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锅炉排污系统排污水回收利用的装置,所述装置与连续排污水管道(A)、定期排污水管道(B)、循环冷却水管道(C)、循环水总管道(D)连接;所述装置包括:排污扩容器(E)、第一排污管道栗(Fl)和第二排污管道栗(F2),其中所述第一排污管道栗(Fl)和第二排污管道栗(F2)是并联关系,且所述第一排污管道栗(Fl)和第二排污管道栗(F2)分别连接所述排污扩容器(E)和所述循环水总管道(D);所述排污扩容器(E)包括二次蒸汽出口(1)、循环冷却水入口( 2)、人孔(3)、排污水入口( 4)、液位计口( 5)、排污水出口( 6)、放净口( 7);其中所述二次蒸汽出口(I)位于所述排污扩容器(E)的顶部,所述循环冷却水入口(2)位于所述排污扩容器(E)的上部,所述人孔(3)位于所述冷却水入口(2)的下方,所述排污水入口(4)位于所述排污扩容器(E)的中部,所述液位计口(5)位于所述排污扩容器(E)的中部,所述排污水出口(6)是弯管且位于所述所述排污扩容器(E)的下部,所述放净口(7)位于所述排污扩容器(E)的底部。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前述的锅炉排污系统排污水回收利用的装置,所述排污水入口(4)包括第一排污水入口(41)和第二排污水入口(42),其中所述第一排污水入口(41)的方向与第二排污水入口(42)的方向相反。前述的锅炉排污系统排污水回收利用的装置,所述液位计口(5)包括液位计上部开口(51)和液位计下部开口(52),其中所述液位计上部开口(51)和液位计下部开口(52)位于所述排污扩容器(E)的同侧,且液位计上部开口(51)位于液位计下部开口(52)的上方。前述的锅炉排污系统排污水回收利用的装置,所述液位计口(5)安装有控制第一排污管道栗(Fl)和第二排污管道栗(F2)的联锁。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如上述锅炉排污系统排污水回收利用的装置的排污流程,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首先打开二次蒸汽出口(I)和关闭放净口(7),将来自连续排污扩容器或汽包的排污水从连续排污水管道(A)通过第一排污水入口(41)引入排污扩容器(E)内,将来自汽包的排污水从定期排污水管道(B)通过第二排污水入口(42)引入排污扩容器(E)内;第二步,将循环冷却水从循环冷却水管道(C)通过循环冷却水入口(2)引入排污扩容器(E)内;第三步,上述第一步中进入排污扩容器(E)的排污水和上述第二步进入排污扩容器(E)的循环冷却水混合降温,通过管道进入第一排污管道栗(Fl)和第二排污管道栗(F2),而在排污扩容器(E)中闪蒸出来的二次蒸汽通过二次蒸汽出口(I)排出;第四步,通过液位计口(5)的联锁控制第一排污管道栗(Fl)和第二排污管道栗(F2)的启停,使得上述第三步混合后的排污水通过排污水出口(6)送至循环水总管道(D);第五步,当把来自续排污水管道(A)的排污水和来自定期排污水管道(B)的排污水都全部排入所述排污扩容器(E)后,通过所述联锁的控制,第一排污管道栗(Fl)和第二排污管道栗(F2)停止工作,最后通过放净口(7)把所述排污扩容器(E)内的排污水全部排出。锅炉的排污水送至循环水总管道(D),进入循环水系统,作为循环水系统的补水。本技术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所述第三步中的混合降温后的温度是37°C?45°C,最佳温度是40°C。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至少具有下列优点:本技术的装置简单可靠,布置合理,便于维修和操作,实现了自动化,同时能够减少排污水的损失,充分回收利用水资源,起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锅炉排污系统排污水回收利用的流程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锅炉排污系统排污扩容器的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俯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A:连续排污水管道B:定期排污水管道C:循环冷却水管道D:循环水总管道E:排污扩容器Fl:第一排污管道栗F2:第二排污管道栗1: 二次蒸汽出口2:循环冷却水入口3:人孔4:排污水入口41:第一排污水入口42:第二排污水入口5:液位计口51:液位计上部开口52:液位计下部开口6:排污水出口7:放净口【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锅炉排污系统排污水回收利用的装置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图1是本技术的锅炉排污系统排污水回收利用的流程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锅炉排污系统排污扩容器的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俯视图。从图1至图3可知,本技术是一种锅炉排污系统排污水回收利用的装置,所述装置与连续排污水管道A、定期排污水管道B、循环冷却水管道C、循环水总管道D连接;所述装置包括:排污扩容器E、第一排污管道栗Fl和第二排污管道栗F2,其中所述第一排污管道栗Fl和第二排污管道栗F2是并联关系,且所述第一排污管道栗Fl和第二排污管道栗F2分别连接所述排污扩容器E和所述循环水总管道D;所述排污扩容器E包括二次蒸汽出口 1、循环冷却水入口 2、人孔3、排污水入口 4、液位计口 5、排污水出口 6、放净口 7;其中所述二次蒸汽出口 I位于所述排污扩容器E的顶部,所述循环冷却水入口2位于所述排污扩容器E的上部,所述人孔3位于所述冷却水入口 2的下方,所述排污水入口 4位于所述排污扩容器E的中部,所述液位计口 5位于所述排污扩容器E的中部,所述排污水出口 6是弯管且位于所述所述排污扩容器E的下部,所述放净口 7位于所述排污扩容器E的底部。所述排污水入口 4包括第一排污水入口 41和第二排污水入口 42,其中所述第一排污水入口 41的方向与第二排污水入口 42的方向相反。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锅炉排污系统排污水回收利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与连续排污水管道(A)、定期排污水管道(B)、循环冷却水管道(C)、循环水总管道(D)连接;所述装置包括:排污扩容器(E)、第一排污管道泵(F1)和第二排污管道泵(F2),其中所述第一排污管道泵(F1)和第二排污管道泵(F2)是并联关系,且所述第一排污管道泵(F1)和第二排污管道泵(F2)分别连接所述排污扩容器(E)和所述循环水总管道(D);所述排污扩容器(E)包括二次蒸汽出口(1)、循环冷却水入口(2)、人孔(3)、排污水入口(4)、液位计口(5)、排污水出口(6)、放净口(7);其中所述二次蒸汽出口(1)位于所述排污扩容器(E)的顶部,所述循环冷却水入口(2)位于所述排污扩容器(E)的上部,所述人孔(3)位于所述冷却水入口(2)的下方,所述排污水入口(4)位于所述排污扩容器(E)的中部,所述液位计口(5)位于所述排污扩容器(E)的中部,所述排污水出口(6)是弯管且位于所述排污扩容器(E)的下部,所述放净口(7)位于所述排污扩容器(E)的底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斐斐王秀林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瑞泽石化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