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38183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13 10:28
一种对位结构,包括一第一壳体、一第一磁性件、一第二壳体及一第二磁性件。第一磁性件配置于第一壳体且具有一第一表面,第一表面为非平面。第二磁性件配置于第二壳体且具有一第二表面,第二表面为非平面。当第二壳体靠合于第一壳体时,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彼此相向,且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之间的磁吸力导引第二磁性件对位于第一磁性件,并阻止第二壳体分离于第一壳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对位结构,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磁性件的对位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可携式电子装置例如平板计算机(tabletPC)或是智能型手机(smartphone)等,因具有能让使用者随身携带且操作简单等优点,已被广泛地使用。由于可携式电子装置一般不具有用来支撑的底座,且大多无实体键盘供使用者操作,故现行的设计多会将可携式电子装置与扩充底座搭配。所述扩充底座具有供可携式电子装置放置与充电的功能,更具有键盘模块供使用者进行输入。在一些扩充底座中,是利用卡勾来固定可携式电子装置,然而卡勾会使装置的外观不佳且其对位较不便利。此外,一些扩充底座及可携式电子装置分别设置相对应的磁铁以通过其间的磁吸力进行固定,然而所述磁铁的磁吸面一般为平面状,从而相对应的两磁吸面之间各处的磁吸力皆相等,如此则磁性件易产生横向偏移而导致扩充底座及可携式电子装置对位不准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对位结构,具有良好的对位准确性。本专利技术的对位结构包括一第一壳体、一第一磁性件、一第二壳体及一第二磁性件。第一磁性件配置于第一壳体且具有一第一表面,第一表面为非平面。第二磁性件配置于第二壳体且具有一第二表面,第二表面为非平面。当第二壳体靠合于第一壳体时,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彼此相向,且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之间的磁吸力导引第二磁性件对位于第一磁性件,并阻止第二壳体分离于第一壳体。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表面具有一第一端部,第二表面具有一第二端部,当第二壳体靠合于第一壳体时,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皆为线状。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表面具有一第一端部,第二表面具有一第二端部,当第二壳体靠合于第一壳体时,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的磁吸力为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的最大磁吸力。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皆为线状。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皆为凸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表面为弧面或非弧面,第二表面为弧面或非弧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磁性件及第二磁性件的至少其中之一为磁铁。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磁性件可转动地配置于第一壳体,第二磁性件可转动地配置于第二壳体。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壳体具有一第一凸状结构,第二壳体具有一第二凸状结构,第一磁性件的局部表面接触第一凸状结构且适于相对于第一凸状结构转动,第二磁性件的局部表面接触第二凸状结构且适于相对于第二凸状结构转动。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壳体具有一第一柱体,第二壳体具有一第二柱体,第一磁性件具有一第一枢接孔,第二磁性件具有一第二枢接孔,第一柱体穿设于第一枢接孔,第二柱体穿设于第二枢接孔。基于上述,在本专利技术的对位结构中,第一磁性件的第一表面及第二磁性件的第二表面皆为非平面,因此相对应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之间各处的磁吸力非为均等,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之间的最大磁吸力是产生于第一表面的第一端部与第二表面的第二端部之间。从而,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的磁吸力会驱使第二端部往第一端部移动,以导引第二壳体及其上的第二磁性件准确地对位于第一壳体及其上的第一磁性件。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对位结构的示意图;图2绘示图1的第二壳体分离于第一壳体;图3是图1的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的立体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的立体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对位结构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对位结构的示意图;图7绘示图6的第一壳体;图8是图6的第一壳体及第一磁性件的剖面图;图9绘示图6的第二壳体;图10是图6的第二壳体及第二磁性件的剖面图;图11绘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第一壳体;图12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对位结构的示意图。符号说明100、200、300、400:对位结构110、210、310、410:第一壳体120、220、320、420:第二壳体130、230、330、430:第一磁性件132、232、332、432:第一表面132a、232a、332a、432a:第一端部140、240、340、440:第二磁性件142、242、342、442:第二表面142a、242a、342a、442a:第二端部312、322、412、422:容置槽316、316’:第一凸状结构326:第二凸状结构414:第一柱体424:第二柱体434:第一枢接孔444:第二枢接孔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对位结构的示意图。图2绘示图1的第二壳体分离于第一壳体。请参考图1及图2,本实施例的对位结构100包括一第一壳体110、一第二壳体120、至少一第一磁性件130及至少一第二磁性件140。第一磁性件130配置于第一壳体110且具有一第一表面132,第一表面132为非平面且具有一第一端部132a。第二磁性件140配置于第二壳体120且具有一第二表面142,第二表面142为非平面具有一第二端部142a。第一磁性件130及第二磁性件140的数量可分别为多个,本专利技术不对此加以限制。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20及第一壳体110例如分别是可携式电子装置(如平板计算机或智能型手机)的机壳及对应的扩充底座的机壳。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20及第一壳体110可分别为其它可结合及分离的对象,本专利技术不对此加以限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130及第二磁性件140例如皆为磁铁,第一磁性件130具有相对的S极与N极,第二磁性件140具有相对的S极与N极。第一表面132例如是第一磁性件130的S极上的凸弧面,第二表面142例如是第二磁性件140的N极上的凸弧面。本专利技术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130及第二磁性件140也可仅其中之一为磁铁,且其中的另一为可被磁化的金属件。此外,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32及第二表面142可为非弧面的凸面,本专利技术不对此加以限制。当第二壳体120从图2所示状态往第一壳体110移动而如图1所示靠合于第一壳体110时,第一磁性件130的第一表面132与第二磁性件140的第二表面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对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壳体;一第一磁性件,配置于该第一壳体且具有一第一表面,其中该第一表面为非平面;一第二壳体;以及一第二磁性件,配置于该第二壳体且具有一第二表面,其中该第二表面为非平面,其中当该第二壳体靠合于该第一壳体时,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彼此相向,且该第一磁性件与该第二磁性件之间的磁吸力导引该第二磁性件对位于该第一磁性件,并阻止该第二壳体分离于该第一壳体。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1.05 US 62/099,5841.一种对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壳体;
一第一磁性件,配置于该第一壳体且具有一第一表面,其中该第一表面
为非平面;
一第二壳体;以及
一第二磁性件,配置于该第二壳体且具有一第二表面,其中该第二表面
为非平面,
其中当该第二壳体靠合于该第一壳体时,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彼此
相向,且该第一磁性件与该第二磁性件之间的磁吸力导引该第二磁性件对位
于该第一磁性件,并阻止该第二壳体分离于该第一壳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位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表面具有一第一
端部,该第二表面具有一第二端部,当该第二壳体靠合于该第一壳体时,该
第一端部与该第二端部之间的距离为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之间的最小距
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位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端部及该第二端
部皆为线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位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表面具有一第一
端部,该第二表面具有一第二端部,当该第二壳体靠合于该第一壳体时,该
第一端部与该第二端部之间的磁吸力为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之间的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耀宗邹志强叶鑫吕明舜蓝伟豪
申请(专利权)人: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