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世州专利>正文

一种车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36750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12 15: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体,涉及小型运输工具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体,包括用于承载货物的车箱和用于承载车箱的车架,在车架上设有用于带动车体移动的第一轮组;在所述车箱上设有用于带动所述车箱移动的第二轮组,所述车箱和所述车架可拆卸式连接。通过在传统车体的车箱上设有用于带动车箱移动的第二轮组,且第二轮组相对独立于车体本身所具有的第一轮组,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实现更多运输场景的应用;且设置第二轮组的升降结构是为了应对不同的运输环境,实用性强;同时结构简单、制作难度小,易于推广;在具体应用时,由于具备更加灵活的运输方式,省事省时省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小型运输工具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车体
技术介绍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经营活动也愈发向多样化发展,为满足不同地经营需求,货物运输工具从火车轮船、大小货车到机动三轮车,也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特别是近年来电动三轮车的出现,使得机动三轮车变得小型化,满足了一些经营者的运输需求,即小型化的机动三轮车使得在一些狭小、道窄等地区中运输货物变成可能,很好地提升了该地区的货运灵活性。现有常见的机动三轮车的车架和车厢是连体的,占用空间比较大,应用到某些地区如行人较多的市场、机动车禁行通道甚至高层电梯送货等时仍无法满足运输需求,使得货物无法完成“最后一程”的运送,且运输方式不灵活,给货物的运输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的车体占用空间大和因车体结构带来的运输方式不灵活造成运输不便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车体。本技术就上述技术问题而提出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体,包括用于承载货物的车厢和用于承载车厢的车架,在车架上设有用于带动车体移动的第一轮组;在所述车厢上设有用于带动所述车厢移动的第二轮组,所述车厢和所述车架可拆卸式连接。本技术上述的车体中,所述第二轮组包括一第二前轮和两第二后轮,在所述车厢的箱体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二前轮的前轮安装机构、用于安装所述第二后轮的后轮安装机构。本技术上述的车体中,所述后轮安装机构包括:第一固定块,与所述车厢的箱体连接固定;第一轴杆,与所述第二后轮连接;第一连接杆,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固定块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轴杆连接;第二连接杆,包括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转动连接固定;第三连接杆,包括第五连接部和第六连接部,所述第五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部转动连接,且在所述第五连接部上设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用于限制所述第二连接杆相对于所述第三连接杆转动的角度;第二固定块,与所述车厢的箱体连接固定,且与所述第六连接部转动连接。本技术上述的车体中,所述第一固定块与所述第二固定块均设于所述车厢的底部,且所述第一固定块位于所述车厢的中部与尾部间,所述第二固定块位于所述车厢的尾部;所述第一限位块位于所述第四连接部上方,所述第一限位块用于限制所述第二连接杆相对于所述第三连接杆顺时针转动的角度。本技术上述的车体中,所述第一固定块上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一卡槽,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用于穿接于所述第一通孔中的定位柱,且所述定位柱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固定;在所述定位柱上套设有一扭力弹簧,所述扭力弹簧包括第一弹簧固定端和扭力输出端,所述第一弹簧固定端与所述第一卡槽连接固定,所述扭力输出端与所述定位柱连接固定。本技术上述的车体中,所述前轮安装机构包括:第三固定块,与所述车厢的箱体连接固定,在所述第三固定块上设有第二通孔;第二轴杆,穿接于所述第二通孔中,且与所述第三固定块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轴杆的下端设有与所述第二前轮转动连接的第一安装部。本技术上述的车体中,所述第二轴杆与所述第三固定块在高度方向上滑动配合,且所述第二轴杆进一步包括: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第二轴杆相对于所述第三固定块在高度方向上的滑动,所述第二限位部设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下方,且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上均设有第一销钉孔和第二卡槽;第二限位块,用于限制所述第二轴杆相对于所述第三固定块在高度方向上的滑动,包括与所述第一销钉孔对应的第二销钉孔;卡柱,包括固定端和连接端,所述固定端与所述车厢的箱体连接固定,所述连接端与所述第二卡槽接触,用于与所述第二卡槽配合止挡所述第二轴杆相对所述第三固定块滑动;所述第二轴杆与所述第二限位块经一销钉依次穿接于所述第二销钉孔、所述第一销钉孔中固定连接。本技术上述的车体中,所述第二限位块上设有挂钩,在车架上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设有与所述挂钩配合的挂钩环。本技术上述的车体中,所述第一轮组包括一第一前轮和两第一后轮,在所述两第一后轮间设有与所述车架连接的安装杆,且在所述安装杆上设有第二安装部;所述车厢的箱体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二安装部滑动配合的第三安装部。本技术上述的车体中,在所述两个第一后轮间设有两平行设置且与所述车架连接的安装杆,所述第二安装部上设有导向槽,所述第三安装部上设有凸棱,所述凸棱与所述导向槽滑动配合。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在传统车体的基础上,本技术通过在车体的车厢上设有用于带动车厢移动的第二轮组,且第二轮组相对独立于车体本身所具有的第一轮组,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实现更多运输场景的应用;且设置第二轮组的升降结构是为了应对不同的运输环境,实用性强;同时结构简单、制作难度小,易于推广;在具体应用时,由于具备更加灵活的运输方式,省事省时省力。【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车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车厢与第二轮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图2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第二限位部限制第二前轮的滑动且第二后轮收缩状态时的结构第一视图;图6是第二限位部限制第二前轮的滑动且第二后轮收缩状态时的结构第二视图;图7是本技术车体的车架与第一轮组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的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体,此处,选用三轮车作为一种具有对称结构的具体实施结构。参见图1,本技术的车体1000包括用于承载货物的车厢1100和用于承载车厢1100的车架1200,在车架1200上设有用于带动车体1000移动的第一轮组1300,在车厢1100上设有用于带动车厢1100移动的第二轮组1400,车厢1100和车架1200可拆卸式连接。在车架1200和车厢1100上分别设有相对独立的第一轮组1300和第二轮组1400,意味着在不需要整车移动或是整车移动不被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将车厢1100与车架1200分离开来进行货物运输,如当代日益繁荣的快递业,快递员在运送货物进入电梯时,往往需要将货物转移到手推车等运输工具中,再经手推车转运货物经电梯送至收件人,这样会给快递员的送货效率大打折扣。当本技术的车体1000应用到快递业中时,无需转运货物至手推车等运输工具中,直接将车厢1100与车架1200分离开,利用车厢1100上设有的第二轮组1400进行货物的移动搬运,提高工作效率。当然,本技术的车体1000还可用于一些应用场景如在非机动车道的货物运输等。参见图2至图6,本技术车体1000的第二轮组1400包括一第二前轮1410和两第二后轮1420,在车厢1100的箱体上设当前第1页1 2 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体,包括用于承载货物的车厢和用于承载车厢的车架,在车架上设有用于带动车体移动的第一轮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厢上设有用于带动所述车厢移动的第二轮组,所述车厢和所述车架可拆卸式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世州
申请(专利权)人:李世州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