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狂犬病病毒结构模型教具,包括内壳体、套设在内壳体外的外壳体、竖直设置在内壳体内部的本体,内壳体为一端设置有开口的具有空心腔的圆柱体,内壳体上端面为开口,内壳体下端面向外凸出形成球面的底部,外壳体形状与内壳体相同,本体包括线体,串设在线体上的串珠,串珠沿线体呈螺旋状排列,外壳体表面均匀设置有多个插体,插体为外端膨大形成圆球的圆柱体。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合理、拆装灵活、能生动显示狂犬病病毒的结构特征及工作原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教学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狂犬病病毒结构模型教具。
技术介绍
狂犬病病毒(Rabiesvirus,RV)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病毒属(Lyssavirus),形态呈子弹状,大小约为75nm×180nm,其头部为半球形,末端扁平,有包膜。由核蛋白N、磷蛋白P(或称基质蛋白M1)和聚合酶L蛋白组成病毒的蛋白质衣壳,并呈螺旋对称排列包裹病毒RNA,共同形成病毒的核衣壳。病毒螺旋形的核衣壳,充满在由外层糖蛋白G和内层基质蛋白M2组成的包膜外壳形成的空间内,约有30—35个圈卷曲。病毒基因组为非分节段单股RNA(-ssRNA),基因组总长11928-11932bp,从3’到5’端依次为先导序列—编码N、P/M1、M2、G、L蛋白的5个结构基因—非编码区,各个基因长度分别为1424、991、804~805、1675和6475个核苷酸。病毒主要编码5种蛋白,N蛋白为具有保护病毒RNA功能的核蛋白,P/M1、M2蛋白分别构成病毒衣壳和包膜,L蛋白为RNA依赖的RNA聚合酶,G蛋白构成病毒包膜的糖蛋白刺突,决定病毒的感染性、血凝性和毒力等。
1.核蛋白(N):核蛋白由N基因编码,含450个氨基酸,每个病毒颗粒含1750个NP分子,占狂犬病病毒蛋白总量的36%。在成熟病毒粒子中NP是构成核衣壳螺旋对称结构的主要成分,在狂犬病病毒复制过程中与基因RNA紧密结合,形成核糖核蛋白(RNT),保护核酸免遭核酸酶的破坏,并在病毒感染中具有作用。在所有5个基因中,N基因最为保守和高效表达,被广泛应用于狂犬病诊断与检测。病毒基因组所编码的蛋白中,N蛋白免疫原性很强,是诱导机体体液免疫的主要成分,但不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2.磷酸化蛋白(P):含297个氨基酸残基,占病毒总蛋白的6%,该蛋白高度亲水并且磷酸化,使其整体上带负电荷,负电荷随着高浓度酸性氨基酸而增加,与L蛋白相互作用具有完整的转录酶活性。150个L、约950个P分子与RNP共同组成30一35圈螺旋状结构的病毒核心部分的核衣壳,核衣壳具有全部转录与复制活性,可独立完成基因组RNA的转录和复制,因此核衣壳具有感染性。P蛋白与L蛋白结合后形成完整的病毒RNA聚合酶复合物,对病毒的转录和复制进行调控。
3.基质蛋白(M):M蛋白是狂犬病病毒中最小的结构蛋白,由20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每个病毒粒子含1650个M分子,占病毒总蛋白的11%。为狂犬病病毒五种结构蛋白中变异较大的蛋白质。MP为一种连接蛋白,连接核农壳和病毒包膜,且糖蛋白的羧基端插入其中,直接影响糖蛋白在病毒包膜表面的构型,在病毒形态形成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此外,MP参与调控病毒的转录和复制的平衡。
4.糖蛋白(G):G基因编码的糖蛋白由52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占病毒总蛋白的42%。G蛋白是病毒编码的一种糖基化蛋白,构成病毒包膜表面刺突,是主要的表面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并且可以介导狂犬病病毒与细胞受体结合,是病毒的主要保护抗原,与病毒的致病性及免疫性密切相关。
5.RNA聚合酶(L):L蛋白是狂犬病病毒中最大的结构蛋白,由2127或2142个氨基酸组成,占病毒总蛋白量的5%。L蛋白是一种多功能酶,具有RNA聚合酶活性,在病毒基因的转录和复制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催化作用,负责病毒基因组复制、转录及转录后的加工,包括起始转录、延长、甲基化、戴帽和polyA的形成。
在微生物学教学领域,深入了解狂犬病病毒结构对于狂犬病的感染和免疫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教学中常采用示意图来展示狂犬病病毒,图片的局限性无法生动体现狂犬病病毒的立体构造,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拆装的狂犬病病毒结构模型教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狂犬病病毒结构模型教具,包括内壳体、套设在所述内壳体外的外壳体、竖直设置在所述内壳体内部的本体,所述内壳体为一端设置有开口的具有空心腔的圆柱体,所述内壳体上端面为所述开口,所述内壳体下端面向外凸出形成球面的底部,所述外壳体形状与所述内壳体相同,所述本体包括线体,串设在所述线体上的串珠,所述串珠沿所述线体呈螺旋状排列,所述外壳体表面均匀设置有多个插体,所述插体为外端膨大形成圆球的圆柱体。
上述技术方案中,内壳体表面均设有网格,螺旋状的线体共有30-35个圈。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内壳体内底部设置有旋转机构,所述线体下端活动插设在所述旋转机构上。
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旋转结构包括第一电源、电机。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外壳体内底部设置凹槽,所述内壳体外底面设置有与所述凹槽相配合的插杆。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插体外端部设置有LED灯,所述外壳体内底部设置有第二电源,所述第二电源控制所述LED灯。
上述技术方案中,外壳体内设置有与第二电源连接的电路,电路的终端即是插体,当启动第二电源时,插体端部的LED即可亮起。
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
外壳体代表狂犬病病毒的包膜,内壳体代表代表狂犬病病毒的膜蛋白,插体代表代表狂犬病病毒的包膜刺突,本体代表代表狂犬病病毒的核衣壳,。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专利技术结构合理、拆装灵活、能生动显示狂犬病病毒的结构特征及工作原理;
2、本专利技术为拆装式结构,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加深学生的记忆;
3、本专利技术采用电源驱动本体及点亮插体,能够使整个狂犬病病毒模型更加生动且具有吸引力,更能加深学生的记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半剖图。
其中:1、外壳体;2、内壳体;3、插体;4、线体;5、串珠;6、旋转机构;7、插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2所示,一种狂犬病病毒结构模型教具,包括内壳体2、套设在内壳体2外的外壳体1、竖直设置在内壳体2内部的本体,内壳体2为一端设置有开口的具有空心腔的圆柱体,内壳体2上端面为开口,内壳体2下端面向外凸出形成球面的底部,外壳体1形状与内壳体2相同,本体包括线体4,串设在线体4上的串珠5,串珠5沿线体4呈螺旋状排列,外壳体1表面均匀设置有多个插体3,插体3为外端膨大形成圆球的圆柱体。
螺旋状的线体4共有32个圈,线体4上的串珠5设置有三种颜色,分别为红色、黄色、蓝色,比例为红色:黄色:蓝色=6:1:1。
内壳体2表面均设有网格。
内壳体2内底部设置有旋转机构6,线体4下端活动插设在旋转机构6上。
旋转结构包括第一电源、电机。
外壳体1内底部设置凹槽,内壳体2外底面设置有与凹槽相配合的插杆7。
插体3外端部设置有LED灯,外壳体1内底部设置有第二电源,第二电源控制LED灯。
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
外壳体1代表狂犬病病毒的包膜,内壳体2代表代表狂犬病病毒的膜蛋白,插体3代表代表狂犬病病毒的包膜刺突,本体代表代表狂犬病病毒的核衣壳,红色的串珠5代表P蛋白,黄色的串珠5代表L蛋白,蓝色的串珠5代表N蛋白,线体4代表RNA。N核蛋白占总蛋白的36%,P磷酸化蛋白占总蛋白的6%,L蛋白占总蛋白的5%,所以:N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狂犬病病毒结构模型教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壳体、套设在所述内壳体外的外壳体、竖直设置在所述内壳体内部的本体,所述内壳体为一端设置有开口的具有空心腔的圆柱体,所述内壳体上端面为所述开口,所述内壳体下端面向外凸出形成球面的底部,所述外壳体形状与所述内壳体相同,所述本体包括线体,串设在所述线体上的串珠,所述串珠沿所述线体呈螺旋状排列,所述外壳体表面均匀设置有多个插体,所述插体为外端膨大形成圆球的圆柱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狂犬病病毒结构模型教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壳体、套设在所述内壳体外的外壳体、竖直设置在所述内壳体内部的本体,所述内壳体为一端设置有开口的具有空心腔的圆柱体,所述内壳体上端面为所述开口,所述内壳体下端面向外凸出形成球面的底部,所述外壳体形状与所述内壳体相同,所述本体包括线体,串设在所述线体上的串珠,所述串珠沿所述线体呈螺旋状排列,所述外壳体表面均匀设置有多个插体,所述插体为外端膨大形成圆球的圆柱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狂犬病病毒结构模型教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英伟,牛华,徐剑豪,吴锐,马晓杰,张琳,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