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智能氮气充气补气装置,其包括第一主路、气源气瓶、第四主路、待充气装置、减压充气单元、测验反馈控制单元以及增压充气单元;气源气瓶与第一主路的一端连通,待充气装置与第四主路的一端连通,减压充气单元与增压充气单元并联设置在第一主路与第四主路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智能精确直观的控制,成本低廉,设计巧妙,设计合理,结构紧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智能氮气充气补气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对设备上的储能器,缓冲器,气弹簧等充气部件进行检测和补充气体时,要先调节减压阀,把气瓶内压力手动调节到目标容器的额定压力,然后接通管路再打开气阀才能对目标容器充气,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显示目标容器的已有气压,不能对该容器的密封性做出判断。而一般被保养设备上往往会有多个不同压力的目标容器,而且压力变化范围较大,一个手动调节的减压器不能完成宽范围的气压调整,至少要有两个以上减压器和压力表,分高低压出气口。操作繁琐,如不慎将高压目标容器接入低压出气口会损坏压力表和减压器。如目标容器压力高于小车内气瓶气压时,还需要一个液压泵站驱动的液气增压缸来增压,或者另需要一个低压气源来驱动气气增压缸来增压,液气体积重量较大,重量都在100公斤左右。气气增压缸还需有一根低压管路与低压气源相连,这两种增压方式都不利于小车的操作和移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设计合理且成本低廉的智能氮气充气补气装置。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包括第一主路、气源气瓶、第四主路、待充气装置、减压充气单元、测验反馈控制单元以及增压充气单元;气源气瓶与第一主路的一端连通,待充气装置与第四主路的一端连通,减压充气单元与增压充气单元并联设置在第一主路与第四主路之间;减压充气单元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二主路、第一电磁阀以及第三主路,在第三主路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第二主路与第一主路连通,第三主路与第四主路连通;测验反馈控制单元包括一端与第四主路连通的检测支路以及设置在检测支路另一端的压力检测控制装置;增压充气单元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旁路、第二电磁阀、气泵以及第二旁路,在第二旁路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第一旁路与第一主路连通,第二旁路与第四主路连通。进一步,还包括电路控制器件,电路控制器件包括设置在压力检测控制装置上的智能压力开关SB、减压充气模块以及延时继电器KT;减压充气模块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电磁阀以及通电延时断开触点开关SJA;智能压力开关SB与延时继电器KT的控制线圈电连接,减压充气模块与延时继电器KT的执行开关串联连接。进一步,还包括增压充气模块,增压充气模块包括第二电磁阀以及通电延时闭合触点开关SJB;第二电磁阀与通电延时闭合触点开关SJB串联连接,减压充气模块与增压充气模块并联后与延时继电器KT的执行开关串联。进一步,增压充气模块还包括用于控制气泵停启的泵电磁阀KV;泵电磁阀KV与第二电磁阀并联或串联后与通电延时闭合触点开关SJB串联连接。进一步,通电延时断开触点开关SJA与通电延时闭合触点开关SJB联动连接。进一步,压力检测控制装置为压力传感器或数字电接点压力表。进一步,智能压力开关SB的型号为CATO的pn35。进一步,压力检测控制装置的型号为ANCN的ACD-2K。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将减压充气单元与增压充气单元结合,可以实现二次充气,并通过测验反馈控制单元检测确定待充气装置内的压力值,操作方便;实现对多个待充气装置充气,观察直观精确,将其安装在小车等移动设备上,灵活方便轻巧,降低劳动强度;通过单向阀防止气体反向流通,设计合理,结实耐用,通过连入泵电磁阀KV,提高了本技术的集约形与合理性;通电延时断开触点开关SJA与通电延时闭合触点开关SJB联动连接,提高电路反应的准确性与灵活性;本技术可以实现智能精确直观的控制,成本低廉,设计巧妙,设计合理,结构紧凑。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控制单元原理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控制单元原理框图。其中:1、第一主路;2、第二主路;3、第三主路;4、第四主路;5、检测支路;6、第一旁路;7、第二旁路;8、气源气瓶;9、第一电磁阀;10、第一单向阀;11、压力检测控制装置;12、待充气装置;13、第二单向阀;14、气泵;15、第二电磁阀;16、减压充气单元;17、测验反馈控制单元;18、增压充气单元;19、减压充气模块;20、增压充气模块。SB—智能压力开关;KT—继电器;KV—泵电磁阀;SJA—通电延时断开触点开关;SJB—通电延时闭合触点开关。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包括第一主路1、气源气瓶8、第四主路4、待充气装置12、减压充气单元16、测验反馈控制单元17以及增压充气单元18;气源气瓶8与第一主路1的一端连通,待充气装置12与第四主路4的一端连通,减压充气单元16与增压充气单元18并联设置在第一主路1与第四主路4之间;减压充气单元16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二主路2、第一电磁阀9以及第三主路3,在第三主路3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10,第二主路2与第一主路1连通,第三主路3与第四主路4连通;测验反馈控制单元17包括一端与第四主路4连通的检测支路5以及设置在检测支路5另一端的压力检测控制装置11;增压充气单元18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旁路6、第二电磁阀15、气泵14以及第二旁路7,在第二旁路7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13,第一旁路6与第一主路1连通,第二旁路7与第四主路4连通。本实施例通过将减压充气单元16与增压充气单元18结合,可以实现二次充气,并通过测验反馈控制单元17检测确定待充气装置12内的压力值,操作方便,实现对多个待充气装置12充气,观察直观精确,将其安装在小车等移动设备上,灵活方便轻巧,降低劳动强度,通过单向阀防止气体反向流通,设计合理,结实耐用。本实施例还包括电路控制器件,电路控制器件包括设置在压力检测控制装置11上的智能压力开关SB、减压充气模块19以及延时继电器KT;减压充气模块19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电磁阀9以及通电延时断开触点开关SJA;智能压力开关SB与延时继电器KT的控制线圈电连接,减压充气模块19与延时继电器KT的执行开关串联连接。通过将智能压力开关SB、延时继电器KT、延时开关以及电磁阀结合,实现智能压力反馈控制,从而实现对减压充气单元16的智能精确直观的控制,成本低廉,设计巧妙,设计合理,结构紧凑。作为本领域的公知常识,采用与智能压力开关SB、延时继电器KT或延时开关功能相同的电器件,均为等同替换,是显而易见的。作为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的还电路控制器件包括增压充气模块20,增压充气模块20包括第二电磁阀15以及通电延时闭合触点开关SJB;第二电磁阀15与通电延时闭合触点开关SJB串联连接,减压充气模块19与增压充气模块20并联后与延时继电器KT的执行开关串联。从而实现对增压充气单元18的智能精确直观的控制,成本低廉,设计巧妙,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增压充气模块20还包括用于控制气泵14停启的泵电磁阀KV;泵电磁阀KV与第二电磁阀15并联或串联后与通电延时闭合触点开关SJB串联连接。通过连入泵电磁阀KV,提高了本技术的集约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氮气充气补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主路(1)、气源气瓶(8)、第四主路(4)、待充气装置(12)、减压充气单元(16)、测验反馈控制单元(17)以及增压充气单元(18);气源气瓶(8)与第一主路(1)的一端连通,待充气装置(12)与第四主路(4)的一端连通,减压充气单元(16)与增压充气单元(18)并联设置在第一主路(1)与第四主路(4)之间;减压充气单元(16)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二主路(2)、第一电磁阀(9)以及第三主路(3),在第三主路(3)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10),第二主路(2)与第一主路(1)连通,第三主路(3)与第四主路(4)连通;测验反馈控制单元(17)包括一端与第四主路(4)连通的检测支路(5)以及设置在检测支路(5)另一端的压力检测控制装置(11);增压充气单元(18)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旁路(6)、第二电磁阀(15)、气泵(14)以及第二旁路(7),在第二旁路(7)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13),第一旁路(6)与第一主路(1)连通,第二旁路(7)与第四主路(4)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氮气充气补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主路(1)、气源气瓶(8)、第四主路(4)、待充气装置(12)、减压充气单元(16)、测验反馈控制单元(17)以及增压充气单元(18);
气源气瓶(8)与第一主路(1)的一端连通,待充气装置(12)与第四主路(4)的一端连通,减压充气单元(16)与增压充气单元(18)并联设置在第一主路(1)与第四主路(4)之间;
减压充气单元(16)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二主路(2)、第一电磁阀(9)以及第三主路(3),在第三主路(3)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10),第二主路(2)与第一主路(1)连通,第三主路(3)与第四主路(4)连通;
测验反馈控制单元(17)包括一端与第四主路(4)连通的检测支路(5)以及设置在检测支路(5)另一端的压力检测控制装置(11);
增压充气单元(18)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旁路(6)、第二电磁阀(15)、气泵(14)以及第二旁路(7),在第二旁路(7)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13),第一旁路(6)与第一主路(1)连通,第二旁路(7)与第四主路(4)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氮气充气补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路控制器件,电路控制器件包括设置在压力检测控制装置(11)上的智能压力开关SB、减压充气模块(19)以及延时继电器KT;
减压充气模块(19)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电磁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海涛,王一伟,杨斌,
申请(专利权)人:王海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