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海涛专利>正文

一种智能氮气充气补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304004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09 20: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智能氮气充气补气装置,其包括第一主路、气源气瓶、第四主路、待充气装置、减压充气单元、测验反馈控制单元以及增压充气单元;气源气瓶与第一主路的一端连通,待充气装置与第四主路的一端连通,减压充气单元与增压充气单元并联设置在第一主路与第四主路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智能精确直观的控制,成本低廉,设计巧妙,设计合理,结构紧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智能氮气充气补气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对设备上的储能器,缓冲器,气弹簧等充气部件进行检测和补充气体时,要先调节减压阀,把气瓶内压力手动调节到目标容器的额定压力,然后接通管路再打开气阀才能对目标容器充气,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显示目标容器的已有气压,不能对该容器的密封性做出判断。而一般被保养设备上往往会有多个不同压力的目标容器,而且压力变化范围较大,一个手动调节的减压器不能完成宽范围的气压调整,至少要有两个以上减压器和压力表,分高低压出气口。操作繁琐,如不慎将高压目标容器接入低压出气口会损坏压力表和减压器。如目标容器压力高于小车内气瓶气压时,还需要一个液压泵站驱动的液气增压缸来增压,或者另需要一个低压气源来驱动气气增压缸来增压,液气体积重量较大,重量都在100公斤左右。气气增压缸还需有一根低压管路与低压气源相连,这两种增压方式都不利于小车的操作和移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设计合理且成本低廉的智能氮气充气补气装置。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包括第一主路、气源气瓶、第四主路、待充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氮气充气补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主路(1)、气源气瓶(8)、第四主路(4)、待充气装置(12)、减压充气单元(16)、测验反馈控制单元(17)以及增压充气单元(18);气源气瓶(8)与第一主路(1)的一端连通,待充气装置(12)与第四主路(4)的一端连通,减压充气单元(16)与增压充气单元(18)并联设置在第一主路(1)与第四主路(4)之间;减压充气单元(16)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二主路(2)、第一电磁阀(9)以及第三主路(3),在第三主路(3)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10),第二主路(2)与第一主路(1)连通,第三主路(3)与第四主路(4)连通;测验反馈控制单元(17)包括一端与第四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氮气充气补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主路(1)、气源气瓶(8)、第四主路(4)、待充气装置(12)、减压充气单元(16)、测验反馈控制单元(17)以及增压充气单元(18);
气源气瓶(8)与第一主路(1)的一端连通,待充气装置(12)与第四主路(4)的一端连通,减压充气单元(16)与增压充气单元(18)并联设置在第一主路(1)与第四主路(4)之间;
减压充气单元(16)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二主路(2)、第一电磁阀(9)以及第三主路(3),在第三主路(3)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10),第二主路(2)与第一主路(1)连通,第三主路(3)与第四主路(4)连通;
测验反馈控制单元(17)包括一端与第四主路(4)连通的检测支路(5)以及设置在检测支路(5)另一端的压力检测控制装置(11);
增压充气单元(18)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旁路(6)、第二电磁阀(15)、气泵(14)以及第二旁路(7),在第二旁路(7)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13),第一旁路(6)与第一主路(1)连通,第二旁路(7)与第四主路(4)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氮气充气补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路控制器件,电路控制器件包括设置在压力检测控制装置(11)上的智能压力开关SB、减压充气模块(19)以及延时继电器KT;
减压充气模块(19)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电磁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海涛王一伟杨斌
申请(专利权)人:王海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