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皮卫星壳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280124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9 04: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皮卫星壳体,卫星壳体包括用于容纳卫星组件的方管状的主壳体以及主壳体上、下端分别设置的上盖板和下底板,下底板与主壳体相固接,上盖板与主壳体可拆卸式连接,主壳体由第一、二、三、四侧壁围合而成,第一、三侧壁平行相对布置,第二、四侧壁平行相对布置,第三、四侧壁的外壁面为平面状,第一、二侧壁的外壁面为台阶状,第一侧壁的外壁面包括第一、二壁面,第二侧壁的外壁面包括第三、四壁面,第一、三壁面相靠近的一侧边部弧形过渡连接。上述皮卫星壳体可最大限度的实现内部组件的最优布局,方便各频段天线的设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卫星通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皮卫星壳体
技术介绍
皮卫星一般指重量在0.1?I公斤范围的卫星,因为体积小、研发周期短、成本低而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和重视。皮卫星的壳体结构设计属于皮卫星设计中的重要一环,由于重量、体积受限,它要在有限的卫星体积下考虑最优的壳体设计以满足内部各组件的合理布局、以及卫星天线、卫星对外接口的合理布置。现在国内外针对微纳卫星、皮卫星的壳体结构设计最通用的是立方星结构。立方星结构虽然提供了一种通用标准,但这种结构由于更侧重通用化而忽视了结构上的最优化。它不能保证卫星内部组件的最优布局,容易造成空间浪费,而且这种结构限制了卫星天线设计,尤其对频段较低天线的设计带来很大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皮卫星壳体,其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可最大限度的实现内部组件的最优布局,方便各频段天线的设计。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进行实施:一种皮卫星壳体,其特征在于:卫星壳体包括用于容纳卫星组件的方管状的主壳体以及主壳体上、下端分别设置的上盖板和下底板,下底板与主壳体相固接,上盖板与主壳体可拆卸式连接,主壳体由第一、二、三、四侧壁围合而成,第一、三侧壁平行相对布置,第二、四侧壁平行相对布置,第三、四侧壁的外壁面为平面状,第一、二侧壁的外壁面为台阶状,第一侧壁的外壁面包括第一、二壁面,第一、二壁面均平行于第三侧壁布置,第一壁面距第三侧壁的间距小于第二壁面距第三侧壁的间距,第二侧壁的外壁面包括第三、四壁面,第三、四壁面均平行于第四侧壁布置,第三壁面距第四侧壁的间距小于第四壁面距第四侧壁的间距,第一、三壁面相靠近的一侧边部弧形过渡连接。上述结构的卫星壳体,可最大限度的实现内部组件的最优布局,方便的进行各频段天线设计,便于安装上述可展开式天线,而且该结构还预留了太阳能电池板安装槽以及卫星外部接口孔位,满足内部组件最优布局和天线设计的最大自由度。【附图说明】图1为第一、二振子、折形金属连接件及折形介质之间的连接示意图;图2为折形金属连接件和折形介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主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卫星壳体的俯视图;图5为卫星壳体的主视图;图6为卫星壳体的侧视图;图7为图4中去处上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具体说明。应当理解,以下文字仅仅用以描述本技术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本技术具体请求的保护范围进行严格限定。如图1、2所示,皮卫星的正交线极化单极子天线,包括用于与卫星壳体相连接的折形金属连接件15、第一、二振子11、12以及折形介质16,折形金属连接件15由相互垂直布置的第一、二金属板体151、152构成,第一、二振子11、12的一端分别通过第一、二固定介质13、14铆接固定在第一、二金属板体151、152的外板面上,第一、二振子11、12的另一端向远离卫星壳体的一侧延伸设置,第一、二振子11、12相互垂直布置,第一、二振子11、12为弹性板片构成,第一、二固定介质13、14为板材构成,折形介质16与折形金属连接件15的形状(弯折弧度)相一致,折形介质16上设置有馈电的IPX接头,折形金属连接件15和折形介质16上的馈电点相连接。第一、二固定介质13、14的作用是将第一、二振子11、12与折形金属连接件15、折形介质16相连接,其为介电常数4.5、厚0.15mm FR4材质的材料(板材)构成;折形介质16的作用是连接卫星壳体和第一、二固定介质13、14,为介电常数2.2、厚Imm Arlon DiClad 880材质的材料(板材弯折)构成。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采用相互垂直的弹性板片构成卫星的通讯天线,第一、二振子11、12在卫星出舱前缠绕贴附固定在卫星壳体表面,结构紧凑,不会增大卫星的体积。卫星出舱后第一、二振子11、12展开恢复成相互垂直的通信状态,相互垂直的第一、二振子11、12由折形金属连接件15相连并通过一个馈电点馈电,无需额外的匹配馈电网络就可辐射(或接收)垂直极化波和水平极化波,而且水平极化波的方向图和垂直极化波的方向图互补,配合正交线极化的地面站即可实现卫星任意姿态下的星地通信。具体的方案为,第一、二振子11、12为两弹性钢片构成,两弹性钢片的厚度为0.11mm、长度分别为24.1cm,25.5cm。操作时先将馈电的IPX接头焊接在折形介质16上,再将第一、二固定介质13、14、第一、二振子11、12、折形金属连接件15用铆钉固定在一起并同折形介质16—同固定在卫星壳体的外表面上,最后将折形金属连接件15与折形介质16的馈电点焊接在一起。选用单馈点的由折形金属连接件15相连的相互垂直的第一、二振子11、12,使天线的结构简单、正交极化的辐射方向图互补可以实现360度的全向覆盖。对于卫星壳体,其呈面包片状,其采取的技术方案如图3、4、5、6、7所示,卫星壳体包括用于容纳卫星组件的方管状的主壳体21以及主壳体21上、下端分别设置的上盖板22和下底板23,下底板23与主壳体21相固接,上盖板22与主壳体21可拆卸式连接,主壳体21由第一、二、三、四侧壁围合而成,第一、三侧壁211、213平行相对布置,第二、四侧壁212、214平行相对布置,第三、四侧壁213、214的外壁面为平面状,第一、二侧壁211、212的外壁面为台阶状,第一侧壁211的外壁面包括第一、二壁面21a、21b,第一、二壁面21a、21b均平行于第三侧壁213布置,第一壁面21a距第三侧壁213的间距小于第二壁面21b距第三侧壁213的间距,第二侧壁212的外壁面包括第三、四壁面21c、21d,第三、四壁面21c、21d均平行于第四侧壁214布置,第三壁面21c距第四侧壁214的间距小于第四壁面21d距第四侧壁214的间距,第一、三壁面21a、21c相靠近的一侧边部弧形过渡连接,折形介质16的内板面与第一、三壁面21a、21c相贴合连接。上述结构的卫星壳体,可最大限度的实现内部组件的最优布局,方便的进行各频段天线设计,便于安装上述可展开式天线,而且该结构还预留了太阳能电池板安装槽以及卫星外部接口孔位,满足内部组件最优布局和天线设计的最大自由度。进一步的方案为,上盖板22和下底板23为相同尺寸的方形板体分别构成,上盖板22的外板面上开设用于安装太阳能电池板31的安装槽221,实现与其它卫星或航天器组装时对太阳能电池板的保护。下底板23上也可开设安装槽221,安装槽221的槽底开设有用于安装对外接口 /卫星开关的安装孔222,方形板体的外轮廓尺寸大于方管状主壳体21的外轮廓尺寸且两者同心布置。安装槽221的槽深为1.6mm,第一、二壁面之间的间距为2mm,第三、四壁面之间的间距为2mm。详细的操作为,主壳体21的四拐角部位设置有螺孔,上盖板22相对应位置处也开设有螺丝孔,两者之间通过螺钉构成可拆卸式连接。卫星壳体轮廓包络尺寸为70X80mm,上盖板22、下底板23与主壳体21闭合状态下总厚度为22mm,其中:上盖板22、下底板23的厚度分别为3mm,主壳体21厚度为16mm。上盖板22预留安装太阳能电池板31尺寸为48.8X60.4mm的槽形区域,槽底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皮卫星壳体,其特征在于:卫星壳体包括用于容纳卫星组件的方管状的主壳体以及主壳体上、下端分别设置的上盖板和下底板,下底板与主壳体相固接,上盖板与主壳体可拆卸式连接,主壳体由第一、二、三、四侧壁围合而成,第一、三侧壁平行相对布置,第二、四侧壁平行相对布置,第三、四侧壁的外壁面为平面状,第一、二侧壁的外壁面为台阶状,第一侧壁的外壁面包括第一、二壁面,第一、二壁面均平行于第三侧壁布置,第一壁面距第三侧壁的间距小于第二壁面距第三侧壁的间距,第二侧壁的外壁面包括第三、四壁面,第三、四壁面均平行于第四侧壁布置,第三壁面距第四侧壁的间距小于第四壁面距第四侧壁的间距,第一、三壁面相靠近的一侧边部弧形过渡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旭阳何晓川程春霞刘清华刘彦明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